炎炎夏日,防晒自然是绕不开的话题,除了防晒霜、防晒衣、墨镜,一顶草帽也是绝佳的防晒利器!不过,你是否知道草帽是如何制作的呢?今天我们就带大家到普宁市溪南村,看一看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做草帽。

村民周清标是目前溪南村里为数不多的草帽制作者之一。一走进他的加工场,迎接我们的是各种各样的帽子。当然,大部分都是草帽,不过,也有小部分竹帽。记者了解后才知道,原来溪南村最初的传统手工艺竟是竹帽,草帽制作是后来才有的。

村民们说,旧时,榕江两岸先民称榕江为溪,溪南因位于榕江南岸而得名。正是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促成了溪南村手工业的发展。溪南人利用竹子制作各种竹器,包括了各类生活用品,而这其中竹笠的制作更是溪南人的拿手技艺,畅销潮汕各地。但是由于竹笠比较重,限制了进一步的外销,所以上世纪六十年代,村民周东成、周玉祥在竹笠的基础上研究出了竹帽,就是利用制作竹笠的材料竹篾精心编成七股的篾条,然后用缝纫机将它缝成一顶竹帽。

溪南村公益理事会常务理事周光祥介绍说,这样一顶竹帽子大概是两至三两重,所以可以到外地去销售,当时溪南竹帽兴旺的时候,每天都有三四千条篾条上市,作为溪南来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较低,有这项副业的补充,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在这个时期,溪南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编篾条。走到哪里他就编到哪里。村民周清标在做草帽之前也是编竹篾条的好手。他说,十一、二岁时,他还在读书就要编两条篾条来过生活,一天两条,75尺长,共150尺,编了就可以换钱买米煮饭。

村民介绍说,当时溪南还成立了专门的竹帽厂,产品远销全国各地。那么为什么后来又改做草帽了呢?原来,随着溪南村竹帽生意的火爆,附近乡村也纷纷加入做帽行列,这样一来,当地的竹子变得越来越少,大家只能从外地购买,这无形中就增加了竹帽的成本。而与此同时,他们在与外省市进行竹帽贸易的过程也发现,外省市的麦秆可以用来编成条,制作帽子。于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溪南人改用麦秆制作草帽。

记者在现场看到,用麦秆制作草帽的方法与竹帽相类似,一般是先将麦秆编成“辫子”,也就是麦条,然后通过专用的电车缝制成帽子。缝好之后还要进行定型。有意思的是,定型这个环节也需要控制好火候。

麦秆做的草帽既轻便又便宜,所以很受欢迎,周清标的草帽因此畅销潮汕地区及福建等地,这也使得传统的手工制帽技艺得以传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