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養鴨方式是在水庫、河岸邊搭一棚舍,讓鴨在水中自由游泳,在岸上補飼和產蛋。隨着氣候和環境的變化,傳統養殖的弊端逐漸凸顯出來,不僅生產效率低,而且嚴重污染水體環境。對此,我們借鑑雞的籠養經驗,根據鴨的生物學特性加以改進,對蛋鴨進行了集約化生產,即籠養蛋鴨技術。

蛋鴨飼養:秋季蛋鴨管理必讀

一、籠養蛋鴨的優點

1、節約飼料

鴨在籠中生活,限制了活動量,減少能量的消耗,從而提高了其飼料轉化效率。

2、減少疾病的發生

由於鴨不與地面直接接觸,從而減少了疾病的感染,尤其是鴨球蟲病、鴨傳染性漿膜炎、大腸桿菌病等。此外,在飼養過程中還能及時發現病鴨並給予隔離治療,不會在全羣大範圍內傳播病原菌。

3、減少糞污蛋和破損蛋

鴨蛋產出後滾到食槽下面的蛋托架上,不與地面和糞便接觸,大大減少了糞污蛋的比例,並且鴨蛋不會因爲鴨的活動在地面上滾動而撞破。

4、進行集約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

籠養蛋鴨一般分2-3層進行飼養,不設游泳池,這樣不僅減少了水的用量,而且提高了地面的利用率。用自動清糞機清理糞便後,鴨糞可以集中起來生產有機肥,增加大部分經濟效益。有條件的鴨場可以自動喂料、自動集蛋,從而大大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

5、控制鴨舍內小環境,提供適宜的生活條件

鴨舍的兩面裝有捲簾,可根據天氣情況控制開關及開放程度,特別是大風和下雨天氣,及時把卷簾放下可減小鴨對天氣的突然應激。兩端牆可裝溼簾和負壓風扇,炎熱的夏季可以降低舍內的溫度。

6、可進行種鴨人工授精,提高受精率

公母比例可由自然交配的1∶5擴大到1∶30-40,減少種公鴨的飼養,節約生產成本;充分利用優秀種公鴨,防止在交配時傳播疾病。在鴨育種工作中,每隻鴨單籠飼養,可通過人工授精控制鴨的交配體系,對每個種蛋進行標號,這樣便於進行系譜記錄。

二、鴨舍

在此要特別指出,籠養鴨借鑑籠養雞的技術,但還要根據鴨的特性進行適當的改進。鴨舍一般要分爲育雛、育成舍和產蛋舍,也可將育雛舍和育成舍分開,但爲了節約成本,一般將二者合二爲一。由於雛鴨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弱,因此育雛舍應建在上風向。鴨舍地勢應平坦或稍有坡度,以南向或東南向爲宜。場地建設要求陽光充足,地勢高燥,通風良好,排水便利。場地的地下水位要求低於地平面2m左右。山區地勢要背風向陽,這樣既迎向夏季的主導風向,又能防止冬季寒風的侵襲,能保證鴨舍有較爲良好的外部環境。建築的基本要求是防寒保暖,通風良好,排水良好,保持安靜減少應激,能防止鼠、狗、蛇等動物侵害,造價低,節約投資。鴨舍地基高出自然地面10-20cm,有一定坡度,便於排放污染、雨水。鴨場必須離村鎮、畜牧場1km以外;交通方便,水、電充足,水質良好。

1、育雛育成鴨舍

育雛育成舍一般採用室內和室外運動場相結合的半封閉鴨舍,室內部分主要是用於育雛時期的保溫和晚上鴨的休息場所,室外運動場主要供鴨運動、游泳及飲水和喂料,二者之間設門,便於人工控制。這種建造模式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充分利用建築面積。這種育雛和育成舍相結合的鴨舍最好採用地面平養,室內地面鋪墊料並有保溫和採光設施,在育雛期還要在室內額外搭建一保溫棚。在室外設運動場、游泳池、飲水和喂料設備,這樣有利於鴨保持健壯的體格和潔淨的體表,爲上籠飼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有條件的鴨場也可將育雛鴨舍和育成鴨舍分開建設,這樣更有利於育雛期的管理,提高育成率。育雛鴨舍最好採用全封閉房舍,前後設窗戶,根據天氣情況通過窗戶通風換氣。同時可以進行地面平養,也可採用多層育雛籠進行育雛,育雛舍最主要是提供加溫和保溫設施。育成鴨舍與上文介紹的育雛育成舍可以通用。

2、產蛋鴨舍

即籠養鴨舍,一般設在育雛育成舍的下風向,要求地勢高燥,通風良好,兩棟之間要有足夠的間隔並設防護綠化帶;每棟鴨舍的兩端要設有淨道和污道。鴨舍內部佈局根據生產的需要來設計,籠架安排與籠養蛋雞生產相似,但要對料槽和飲水器加以改進,以適應鴨的生物學及生理學特性。如果採用全封閉鴨舍,要在兩端牆設有溼簾降溫和負壓通風設備,以減少炎熱夏季對鴨的熱應激。爲減少建築投入,也可採用前後兩主牆開放式通風設計,但要分別設有捲簾,這樣便於根據季節和氣候情況人工控制通風量大小。另外,爲降低勞動強度,一般設有自動清糞機,這樣將糞便刮到鴨舍的一側便於集中處理。

三、飼養管理方式

各時期飼養的目標和管理方式不同,下面分別對各階段的工作及注意事項加以詳細介紹。

1、育雛期

育雛期鴨的抵抗力比較弱,這段時間主要做好保溫和免疫接種工作。不論是地面平養還是在多層的育雛籠中育雛,都要在進雛前2h溫度升到33°C左右,並且要保持基本穩定,不能忽冷忽熱。如果使用上面提到的半封閉式育雛育成舍,則要在室內額外搭一個小棚,注意棚頂不能太高,以人彎腰能行走爲宜,面積根據養殖數量來確定,地面鋪上稻殼或木屑,這樣有利於保溫,最好不要鋪稻草,因爲稻草太長且易纏繞,小鴨苗很容易鑽進去不被發現而被踩死。如果使用紅外線燈泡和保溫傘加熱,則也要準備好煤爐等加溫設備,以及充電燈、蠟燭等採光用具,以防止突然停電、斷電導致鴨羣扎堆。小鴨的絨毛短,體溫調節能力差,所以溫度管理非常關鍵。入舍後溫度應調整到33°C-35°C,以後每天降低0.5°C,直到18°C-22°C時維持不變。不要只去觀察溫度計的讀數,重點是要觀察鴨羣的分佈情況,扎堆說明溫度偏低或有賊風;遠離熱源說明溫度偏高。在免疫或發病時要適當提高溫度。並注意舍內的溫度要儘量保持均勻和恆定,不同區域要保持一致,晝夜溫差不能超過3°C。

及時飲水也很重要,鴨苗到達後要立即飲水,水的溫度爲25°C-30°C爲宜,水中加入電解多維、5%葡萄糖和預防用藥,7-10日齡最好用涼開水。在飲水4h、每隻雛鴨都喝上水後就可開食,將稱好的飼料撒在料盤或塑料布上,5日齡以後可以逐步過渡到使用U型料槽。注意:飲水器和料盤的距離要近,便於飲水。料型以顆粒料最好,兩週內最好使用粉碎的顆粒料。鴨苗的免疫系統尚未健全,很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襲,所以前期的免疫接種比較密集,免疫接種程序要根據當地流行病史來制定。如果在育雛育成舍中育雛,一般在兩三週後便可適當打開保溫棚的門,讓鴨雛自由進出。

2、育成期

從育雛到育成主要包括飼料和脫溫的過渡。到育成期鴨對環境的變化有一定的適應性,可以基本靠自身產熱來維持體溫。在地面育雛可逐漸減少加熱設備,讓鴨自由進出保溫棚和運動場,再至拆除保溫棚完全脫溫。完全脫溫後一般將飲水和喂料設備轉移至運動場,白天天氣晴朗時把鴨羣擋在室外,傍晚打開門讓其自由進出。飼料要逐步過渡,一般要經歷一週左右的過渡期,前4d喂2/3的育雛料加1/3的育成料,後3天喂1/3的育雛料加2/3的育成料,以後完全喂育成料。在育成期要注意經常可換游泳池的水,保持羽毛清潔、體質健壯,密切關注鴨的發病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爲上籠打下良好的基礎。

蛋鴨飼養:蛋鴨特點和影響產蛋的三大因素

3、產蛋期

蛋鴨一般在120日齡左右開產,但是據觀察在90日齡左右時就能見蛋,所以一般在80日齡左右開始上籠,讓其有一個適應期。轉籠後的前5日最爲關鍵,這段時間讓鴨儘快適應籠養生活是籠養蛋鴨成敗的關鍵環節。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幾方面:①在轉籠的前3天飲水中加入電解多維,減小轉籠時的應激反應。②鴨上籠後把乳頭飲水器擰至慢慢滴水,讓鴨認識水源。③第二天觀察籠中飼料有沒有減少和排綠色糞便)的鴨,對其進行調教飲水,讓其嘴巴張開後在乳頭飲水器上連續啄幾次。④第34天繼續觀察鴨的活動狀況,將站立困難或排綠色糞便的鴨挑出,放回育成鴨舍讓其體格恢復1周左右再實施轉籠,其它能正常生活的鴨可將其乳頭飲水器關緊。⑤剛轉籠的鴨最好先不換料,繼續喂育成料,待1周左右穩定後再逐漸過渡到產蛋料。⑥經常檢查飼料情況,如有黴變結塊的要及時清除。⑦在炎熱的夏季,最好在中午通過水管澆淋的方式在鴨體上噴水降溫。⑧因蛋鴨膽小怕驚,所以要固定飼養員,並且禁止外人隨便出入鴨舍參觀。一旦鴨適應籠養生活後就基本沒有其它問題了,每週進行兩次的消毒措施能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

以上是籠養蛋鴨的幾個重要環節,在育雛和育成期與其它鴨的飼養方式基本一致,重點是轉入籠中的飼養管理,讓鴨儘快適應籠養的生活,是籠養蛋鴨成敗的關鍵所在。

免責聲明:本文系網絡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