諦聽的由來:

諦聽(www.9wishes.cn)乃是地藏菩薩經案下伏着的通靈神獸。可以通過聽來辨認世間萬物 尤其善於聽人的心,在名著《西遊記》中有述說諦聽辨別真假美猴王的故事。

諦聽是佛門傳言和民間演繹而存在下來的一個圖騰和聖物。傳說是地藏菩薩的坐騎,諦聽的原身是一條白犬,因爲地藏法門以孝道爲基,狗性忠誠,就如同文殊之獅子表智慧,普賢之白象表大行一樣,地藏之諦聽表忠誠不二之心。《詩經·隰桑》雲:“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以此來表示心地之法要。諦聽的來歷據認爲,唐·開元末年,古新羅(今韓國)王子24歲的金喬覺,看破紅塵,攜白犬一隻浮海來華,削髮爲僧。白犬伴金喬覺一路顛簸,卓錫九華。在共同苦修的75載中,白犬與金喬覺晝夜相隨,處處使其逢凶化吉。貞元十年(794)農曆七月三十日金喬覺坐化,白犬亦隨之傍息。三年後,金喬覺屍身開缸,見其面目如生、骨如金鎖。根據佛經曰:“菩薩鉤鎖,百骸鳴矣!”。衆人都爲金喬覺而感嘆——金喬覺乃是地藏菩薩化身,故建寺連白犬同請供奉。金喬覺被佛門認定爲地藏菩薩之應化,稱金地藏。這隻神犬也因是金喬覺的信物、愛物、寵物和護身之物,被佛教尊稱爲神犬。後人更緣神犬諦聽曉佛理,通人性,避邪惡,視爲吉祥的象徵。

神犬諦聽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扮演着信者和吉祥之物。諦聽造型各個年代也有所不同。如宋代,強調獨諦聽角,民國以後,突出龍身獅尾造型。清代康熙年間,善男信女們募化集資,由姑蘇蘇梅誠吾用純青銅鑄造了工藝精美、造型別致、想象豐富的有形諦聽神物。

神犬諦聽的出現,九華山下的柯、吳、劉、羅四大家族就以犬爲寵物、愛物、寶物飼養,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四季平安、人壽長樂。從造型看諦聽,它的獨角其一是象徵着能接受宇宙之信息,似爲“天線”之用;其二能起到護身保險之用,它的犬耳是聽宇宙之音頻、傳遞給信者分辨是非,它的龍身示爲吉祥如意,它的虎頭表示智勇,有困難勇往直前,決不退讓,它的獅尾表示有耐性、有雄心,辦任何事堅持就是勝利,它的麒麟足視爲四平八穩,與人爲善、和睦相處、爲善爲寶。

長大能成爲誠者、賢者、智者、悟者、覺者、壽者。成年人帶着它就心想事成、大吉大利。

外貌形態:

諦聽具虎頭、獨角、犬耳、龍身、獅尾、麒麟足的瑞獸,貌似龍非龍、似虎非虎、似獅非獅、似麒麟非麒麟、似犬非犬,獨角表公斷力,如《論語》中孔子認爲子路說一不二,“片言可以折獄”。龍身表吉祥,虎頭表示智勇,犬耳表善聽,獅尾表有耐性,麒麟足表四平八穩 以善爲寶,是人們想象中的徵物,社會上又緣稱“九不象”。

貔貅由來:

貔貅(拼音:pí xiū)別稱“辟邪、天祿”,是中國古書記載和漢族民間神話傳說的一種兇猛的瑞獸。中國古代風水學者認爲貔貅是轉禍爲祥的吉瑞之獸。從古至今,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極度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傳說貔貅除了開運、辟邪的功效之外,還有鎮宅、化太歲、促姻緣等作用。中國傳統有裝飾“貔貅”的習俗,貔貅寓意豐富,人們相信它能帶來歡樂及好運,古時候人們常用貔貅來作爲軍隊的稱呼。貔貅有嘴無肛,能吞萬物而不泄,只進不出、神通特異,故有招財進寶、吸納四方之財的寓意,同時也有趕走邪氣、帶來好運的作用,爲古代五大瑞獸之一(此外是龍、鳳、龜、麒麟),稱爲招財神獸。據說貔貅是龍王的九太子,它的主食竟然是金銀珠寶,自然渾身寶氣,跟其它也是吉祥獸的三腳蟾蜍等比起來稱頭多了,因此深得玉皇大帝與龍王的寵愛,不過,喫多了總會拉肚子,所以有一天可能因爲忍不住而隨地便溺,惹玉皇大帝生氣了,一巴掌打下去,結果打到屁股,屁眼就被封了起來,從此,金銀珠寶只能進不能出。這個典故傳開來之後,貔貅就被視爲招財進寶的祥獸了。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製品正因如此典故。

外貌形態:

貔貅者,其身形如虎豹,其首尾似龍狀,其色亦金亦玉,其肩長有一對羽翼卻不可展,且頭生一角並後仰。(貔貅的體色是根據吞噬金銀珠寶種類來呈現的,若金比例居多便身成金色,若玉比例居多身便成玉色)

很多人認爲貔貅就是現在的貓熊(大熊貓),但是從先秦古文看來,這個說法值得商榷。

還有一種說法認爲,貔貅在古代有兩種,分別是單角貔貅和雙角貔貅,有人說單、雙角區別公(爲貔)母(爲貅),還有人說是區別善惡,總之是有單角貔貅的,而今多數都是單角貔貅,已經很難看到雙角貔貅了。

貔貅是傳說中的怪獸,獸頭直徑寬1米左右,蒙着黑白兩色爲主的薄布,獸身爲一塊長約2米、黑白斑駁的長布,尾部爲一條毛茸茸的大尾巴。舞動時,貔貅的眼、耳、口、須能分別作出眨瞼、扇動、開合和拂動等動作。當地羣衆告訴記者,貔貅舞類似民間的舞獅子,但貔貅的神態和獅子截然不同,複雜的舞蹈花樣和形式更是獨絕。

民間傳說:

每逢新春元宵佳節或喜慶之日,廣東湛江的吳川市梅菉頭的羣衆都要舞貔貅(讀音 píxiū),或配合國技武術隊伍和各式飄色,共同遊行表演慶賀節日,以祈福驅邪,保佑平安。這種古老又獨一無二的民間舞蹈,至今已承傳27代人。

經過民間藝人的提煉和創新,貔貅上牌山(又名盾牌疊羅漢)和牌山頂上採青等舞法成爲貔貅舞中最精彩的一幕。街道兩旁的住戶和店輔,在貔貅舞遊行隊伍經過前用竹竿系根長紅繩,扎吊着紅包和幾片青菜葉,“懸青”以獎贈演員。採青時,貔貅舞的演員數十人用盾牌相托,搭成3層人塔。貔貅從人梯登上“塔”頂,在上面起舞、採青。舞蹈時,人塔隨着鑼鼓節奏慢慢旋轉移動。

貔貅舞採用鑼鼓擊樂伴奏,從貔貅出場、撲食、翻滾、搔癢、戲水到登上塔頂採青等動作,分別爲輕、柔、緩、急、強、勁。全套動作包括牌過山、過橋、上小山丘、疊牌山、上牌山等。舞蹈風格剛柔相濟,以剛爲主,通過人體相疊,高空舞耍,運用了雜技表演技巧,使舞蹈空間感大大增加,且具有奇、險、趣的特點。

貔貅是三百多萬年以前生活在西藏、四川康定一帶的西域猛獸,具有極強的搏擊能力。當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紂時,一次行軍途中偶遇一隻貔貅,但當時卻無人認識,姜子牙覺得它長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設法將它收服並當做自己的坐騎。帶着它打仗屢戰屢勝。周武王見貔貅如此驍勇神奇,就給他封了一個官,官號爲“雲”。當時姜子牙發現貔貅每天食量驚人,卻從不大小便。而它唯一的排泄系統就是從其全身的毛皮裏分泌出一點點奇香無比的汗液,四面八方的動物聞到這種奇香後無不爭先恐後,不由自主跑來爭食,結果反被貔貅喫掉。

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從地下挖出一對貔貅,而貔貅乃龍王的九太子,故命人在靈谷寺的旁邊建立貔貅殿供奉這一對貔貅。朱元璋定都南京後修中山門,但國庫無錢財,丞相劉伯溫建議朱元璋用貔貅來納財,朱元璋聽從在國門放一對世間最大的貔貅,結果兩江士紳紛紛捐款,大動土木,場面宏大讓朱元璋感慨萬分,稱道:大明臣民如此忠心,江山必然萬載。

貔貅的形象自唐代以後較少出現,及至清代乾隆年間,由於乾隆皇帝好古,對古玉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癡迷與喜愛,我們可在當時宮廷所藏的數件古玉貔貅身上看到乾隆皇帝親自授意刻於其上的御製年款及御製詩詞,足可見對其的重視和喜愛。

九華山啓願匯:

諦聽和貔貅有什麼的區別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漢代玉貔貅,其包漿瑩潤,曾經深沁熟盤,貔貅的胸前刻有御製詩。其下配有雙層紫檀木座,上層刻有“乾隆御玩”字樣,下層刻有與貔貅胸前相同的御製詩,可見其曾爲乾隆皇帝的心愛收藏。另一件漢代玉貔貅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其上陰刻“乙巳年乾隆御題”詩。在欣賞與讚美古物的同時,乾隆皇帝也命工匠參照漢魏及南北朝時貔貅神獸的形象製作新的“仿古”器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