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蘭考張莊,九曲黃河最後一個彎上一座普通而又特別的村莊。

歷史上這裏曾是蘭考縣最大的風口,沙丘遍佈,貧困凋敝。

這是河南蘭考張莊村附近蜿蜒的黃河河道(6月19日無人機拍攝)。

跨越兩個世紀,是共產黨人讓這裏的山河圖景、貧困面貌得以徹底改觀。鄉親們說:“焦裕祿帶咱治了沙,習總書記領咱脫了貧!”

如同中國成千上萬個張莊一樣,隨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一個新時代的新張莊赫然呈現在世人面前。

村莊老人口述史:出張莊 回張莊

祖輩生活在黃河邊上的66歲張莊村民遊文超,長得方正抖擻,講話中氣十足。但說起記憶中的黃河,他總是不由得皺起眉頭。

160多年前,黃河於河南蘭考縣銅瓦廂決口改道。就在這最後一道折彎處,泥沙沉積、河道風勁,84個風口中最大的那個就在張莊村!

風沙劫掠,沙丘連綿。刻在遊文超腦海中的故鄉,除了沙,還是沙。“颳風時,張口說話都是一嘴沙子。路北播種子,路南收莊稼。”遊文超回憶當時情形,有時風沙把門堵住了,只能從窗戶爬出去。據蘭考縣誌記載,新中國成立前的100多年間,蘭考被風沙掩埋的村莊就有63個。

幾位自行車愛好者在河南蘭考張莊村中騎行(6月20日攝)。

籠罩在這片土地上的,除了風沙,還有飢餓。“春天饑荒最厲害,人都餓得孬孬兒地。”遊文超說,鄉親們喫完槐樹葉兒喫榆樹,喫完榆樹喫杏樹。“喫得樹上不長葉,春天沒個春天樣兒”。

冬春風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攜幼去逃荒,這是當時這裏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張莊村支部書記申學風說,多的時候村裏有1/3的村民外出逃荒要飯。

遊文超的父母也是蘭考逃荒大軍中的一員。

1963年,新任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來到蘭考張莊。一天早上他到張莊探流沙、查風口,看到村民魏鐸彬手捧黏糊糊的泥土一個勁兒地往墳頭上抹。焦裕祿不解,上前請教。魏鐸彬說,這是母親的墳,風太大把墳頭刮沒了,如果挖點黏土封住,再種上草,風再大也刮不動。正爲找治沙辦法而寢食難安的焦裕祿聽後,一下子興奮得站了起來。

在河南蘭考張莊村村委會,講解員在介紹“村民笑臉牆”(6月21日攝)。

焦裕祿把這套治風沙辦法稱作“貼膏藥扎針”——用淤泥黏土封住沙是“貼膏藥”,再種上槐樹是“扎針”。在他帶領下,蘭考幹部羣衆開始了一場前所未有地向“風沙、鹽鹼、內澇”宣戰的“除三害”運動。

逃荒的人紛紛回來了,煥發出空前的熱情。67歲村民姬萬說,他的姐姐姬素花是當時“鐵姑娘戰鬥隊”隊長,有的姑娘定好了婚期也取消,她們發誓不把風沙治理好不結婚!十二三歲的遊文超是張莊村參與勞動年紀最小的一個。“那時候放學了,書包一摘,就去翻淤泥壓沙。”遊文超清晰記得那時候的情景,數萬名幹部羣衆齊上工,紅旗飄飄,場面壯觀。到了1965年張莊的風沙基本治住了,農民迎來了第一個豐收年。小麥畝產從以前的三五十斤,增加到近200斤,張莊人真正結束了逃荒的歷史。

蘭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當年種下的槐樹老了,村民又改種桃樹;桃樹老了改種楊樹。三茬樹種下來,綠色紮了根。如今的張莊村,夏天綠樹成蔭,良田規整,俯瞰一片澄碧。

如今風沙沒了,遊文超的皺紋還在。不過,他有自己的新解:“腦門上的皺紋多,是以前過苦日子愁出來的;臉上的皺紋多,是現在好日子笑出來的。”

不再漂泊的年輕人:

再回張莊已是“康莊”

如果說上世紀60年代,張莊人“一出張莊”,是爲了逃離飢餓;那麼進入新世紀,張莊人“二出張莊”,則是爲了擺脫貧困。

張莊人雖然治住了風沙,卻始終未能擺脫貧困。截至2014年底,全村2960多口人中,仍有貧困戶207戶754人,貧困發生率高達25%。申學風說,2000年前後張莊人紛紛外出,最多時有近1000人在外打工,基本上幹得動的都出去了。

河南蘭考張莊村村民遊文超(前排右)一家三代人在小院內合影(6月21日攝)。

遊文超的兒子游向東就是最早一批外出務工的村民。2000年,20歲出頭的他到了蘭考縣一家鋁合金廠。6年後,年過五十的遊文超也走出張莊。“內蒙古、青海、雲南、廣東……坐着修鍋爐的卡車走遍了大半個中國。”遊文超說,“內蒙古冬天冰吊子一尺多長,廣東山里的蚊子斗大一隻。”不是不想家,可農村太窮,有家難回。

2011年,遊文超兒子因腰椎間盤損傷病倒了,2012年老伴又因神經損傷癱瘓,爲治病向親戚鄰居借錢借了個遍。最後一次看病,只剩2000元,實在借不來錢了。遊文超和老伴以淚洗面。

風沙沒有壓垮父輩張莊人,貧窮也壓不垮這一代張莊人。

2014年第二批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習近平總書記將蘭考作爲聯繫點,赴張莊訪貧問苦、指導脫貧。面對總書記囑託和人民期盼,蘭考縣委縣政府鄭重作出了“三年脫貧、七年小康”的承諾。

張莊人再一次聚集在旗幟下。這一次,他們向着貧困發起決戰!

4年來,一系列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正在徹底改變黃河邊上這個村莊的經濟社會面貌:當地引進一家專門生產褐蘑菇企業奧吉特菌業有限公司,產品70%出口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年輕婦女在村頭扶貧車間生產襪子,上了年紀的人聚在“布鞋坊”納鞋底,每雙能掙100元…… “現如今廠子多、機會多,張莊村民不是‘就業’而是‘擇業’,工作還要挑一挑哩。”申學風說,三四年間,村裏外出務工從以前近千人減少到現在700人左右,從趨勢看往後返鄉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同張莊一樣,遊文超一家也恢復了生機。2014年被確定爲建檔立卡貧困戶後,在健康扶貧政策幫扶下游文超兒子和老伴身體相繼恢復。2016年春,剛剛摘掉貧困帽的遊文超,召集兒子兒媳開了個家庭會議,決定將老屋改造,發展民宿旅遊。

瞄準鄉村旅遊、紅色旅遊。近年來張莊美化鄉村環境,先後建了焦裕祿精神體驗教育基地、四面紅旗紀念館、農村幹部學院等,如今張莊年接待遊客10萬人次。

在河南蘭考張莊村,村民在整理自家經營的民宿的客房(6月21日攝)。

遊向東和媳婦兒決定就在家鄉創業。他們通過扶貧貸款等方式籌集20多萬元對老房子進行改造。當年6月“遊家小院”開張,4間民宿每年有近八九萬元收入。“按照小康標準來算,我們家6口人需要10多萬元收入,離這個目標已經不遠了。”遊文超充滿信心。

回望60年,遊文超不由感慨: “張莊能有這麼大變化,最感謝兩個人,焦裕祿帶咱治了沙,習總書記領咱脫了貧!”

張莊變遷的密碼

在九曲黃河的最後一個彎,有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張莊。

一心奔小康的張莊人思考着一個新問題:人還是那些人,爲啥這幾年就能翻了身?他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焦裕祿那時候,幹部到張莊參加勞動,喫住在俺家,錢糧一個不缺。”遊文超自己也是老黨員。他說,這些年,通過羣衆路線教育、脫貧攻堅,焦裕祿時代的幹部作風又回來了。

幹部作風的轉變,是羣衆信心的來源。

遊文超是村裏第一個將院子改造成民宿的農家,最近村裏要規劃美食街,他的兒子又是第一個響應。“扶貧說到底扶的是信任。”來自中國證監會的張莊村第一書記王曉楠說,“要贏得村民的信任,最重要的是幹實事兒。幹了實事兒,羣衆看在眼裏,纔信你,跟你走。”

在河南蘭考張莊村,一位年輕的“新農人”在大棚內採摘蘭考蜜瓜(6月20日攝)。

目前張莊村2000多畝耕地通過集中流轉實現了集約化經營,流轉率超過60%。蘭考同時也是河南省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僅張莊這兩年,先後爲49戶農戶發放貸款217萬元,帶動一批農戶發展蘭考蜜瓜等特色種植養殖。

改革激發了農民的主體性,也極大激發了農民的想象力。

在河南蘭考張莊村,村民在當地的食用菌企業車間內採摘褐蘑菇(6月21日攝)。

“以前沒想到空心院修修還能吸引城裏人來,沒想到蘑菇還能像韭菜一樣去種……”遊文超說,現在張莊人啥都敢想了。種植養殖專業戶發展了蘭考蜜瓜、蓮藕、花果採摘園、南美白對蝦養殖……還有幾戶搞旅遊的村民甚至養起了孔雀,用來吸引遊客。

遊文超的新工作是爲村巷道路管護花草。“過上了好日子紅紅火火,趕上了好時代喜樂年華……”揹着手行走在黃河邊上,遊文超的手機彩鈴聲音洪亮,似乎整個張莊村都能聽得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