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做好“加法” 彭水庙池村振兴产业留住乡愁

  华龙网7月15日22时30分讯(记者欧武夷)硬化公路、小型水库、网络全覆盖、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别致的院落文化……

  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一个破旧的村落焕然一新,村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近3000元,重庆市彭水县诸佛乡庙池村“以产业为支撑,以文化为灵魂”,在大山的深处,探索着一条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

  文化助力农家院村落倍加美心

  在大山中驱车行径两个多小时,刚踏入彭水县庙池村,一幢幢修葺得整洁而又充满古色古香的农家屋沿着黑色沥青路便映入记者眼帘。进行了立面改造后的青砖白瓦的农家“小别墅”让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的精气神也是焕然一新。

  便民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娱乐广场……村里应有尽有。

  “乡村情怀,留住乡愁!农庄建设,除了修路、改造房子,还得挖掘当地风俗文化,让游客来了得到启发,让老百姓从中感受到自信和自强。”村支书何文忠说,庙池村将以传统苗族文化为核心,以体验和分享武陵民俗文化为载体,为每一户发展产业的家庭注入一个独特的民间故事或民族文化内涵。

  通过“一村一主题,一户一故事”这种方式弘扬庙池独特的乡村文化,为庙池村产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建设一个宜居优美新时代新农村。

  据了解,彭水作为是全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县,苗文化源远流长。庙池村地处武陵腹地,既是黔中文化的重要区域,也是巴文化、楚文化、夜郎文化等华夏古文明的交相辉映之地。三元寺听晨钟暮鼓、学堂堡看凤凰下蛋、高坎子下见犀牛滚潭、李家坝上说神兵出洞,状元楼出留洋学子,老街场闻豆腐飘香。一件件民间故事和乡野趣谈,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庙池乡村文化。

  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庙池村将武陵山的地域文化、苗族文化和耕读传家文化相融合,修建民间习俗与美食园、民间歌舞园、民间手工艺园、非遗传承与保护园等特色文化体验园,从而打造庙池独特的气质和不可复制的品牌符号,也为乡村振兴厚植了文化内涵。

  技能培训在家门村民倍加舒心

  “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好了,村民们看着生活有奔头了,干劲也更强了。”村民付仲元告诉记者,目前,村庄种植了葡萄、脆红李、梨子等高端水果品种的采摘园,还修建池塘,种荷花、养鱼,引游客观赏、垂钓。

  读书使人进步。为了更好地给村民“充电”,村上专门改造了可容纳200人上课的农民夜校,还聘请了农业方面知名的专家教授亲自来授课,根据村民的需求进行技能培训。

  白天务工、夜里听课,已经成为村民的一种习惯。

  各种致富经验、创业故事、惠民政策,源源不断地通过夜校课堂沁入村民的脑中。同时,专家们还将庙池作为一个实训基地,不时地向村民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开课以来,接受培训的村民人数已经达到了1000多人次。”村支书说,“农民夜校不仅向庙池村的村民开课,周边村镇的村民也经常慕名而来学习咨询。”

  豆制品加工厂、刨猪乐、渔家乐……经过学习培训,庙池的村民各尽所能,纷纷发挥自身特长加入了致富的“大军”。

  “前些年也不懂什么种植就重点玉米、土豆,每年基本没什么经济收益,现在我家里不仅种上了精品果树,还有专人来给我培训种植技术,不时到田头进行指导,我真是感觉到了生活有奔头。”放弃了在重庆打工的该村村民刘洪现在回到庙池办理合作社,和大家一起创业。”

  四共机制聚群力致富倍加省心

  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干大事。有了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技术专家指导,就欠“产业规划和产业发展模式”这股“东风”了。

  如何建立合作模式和盈利模式,庙池村坚持群众为主体,成立了股份制合作社,采用共营、共建、共治和共享的“四共一体”机制,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共营。在农业项目实施前,乡村对村内所有资源进行了清理、确权和颁证。对于群众自己的资产,群众可以根据自己意愿选择股份制、合作制、租赁制、委托制、合同制和个体制等任意一种合作方式来经营。这样不仅兼顾了各方利益,同时,通过公开讨论集体决策,村民思想达成一致,农业项目落地实施更快。

  共建。所有的农业项目,都由村民组织统一实施。这样,村民不仅可以通过参与可获得报酬,同时还能保障项目工程质量,并且大家的素质和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共治。村支两委与合作社合采用分线协作运行的模式,有效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又能防止一股独大,形成有效制衡。

  共享。组建产业合作社,按照科学的比例设计收益分配。所有分配,大头都留给社员。集体收益一部分用于对村内贫困户的帮扶。

  通过“四共一体”机制,庙池村打造的以现代乡村旅游和农业开发协同推进的农庄生态示范园产业已经逐渐成形。

  看着家乡的变化,一大批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家创业。“虽说前两年是有些困难,但是感觉有奔头。”返乡创业的村民刘洪说。

  庙池村村民李坤艾家中有五口人,三个孩子均在读书,正是花钱的时候。“出去打工挣钱,除掉平时的吃住费用,一个月只剩两千块钱左右,勉强够孩子的生活开支,但是不能陪在家人身边是最苦恼的事情。”如今,庙池村的农庄招收管护工人,李坤艾和家人商量之后,他决定留在村里工作,既能保证收入还可以照顾家庭。

  “前几年钟玉米、土豆耗人耗力,家里10多亩地基本就是荒着的。如今,我把自家10多亩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给予每年每亩200元补助,到年底还可以分红,国家补助的相关资金也属于我自己的,平时闲暇时间还可以给合作社打工挣钱,能在家门口上班感觉太好了。” 村民杨昌培喜滋滋地向记者说。

  “接下来,我们还将建设冷链物流,建设区域性的品种研发中心、推广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同时依托互联网、电商和品牌策划,将庙池的农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精品。”村支书对未来庙池村的发展满怀憧憬。

  过去大山里的偏远村庄,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村民人均纯收入达7800元,优先务工惠及贫困户168人,村级集体经济规模达185万元。

  干事有劲头,产业有看头,生活才有奔头。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庙池村正朝着这个目标一步一脚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坚定地走下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