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1年2月11日至13日的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横城反击作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邓华集团在朝鲜人民军金雄集团配合下,经过20多个小时穿插围击战斗,基本歼灭南朝鲜第8师3个团、美2师1个营和美军、南朝鲜军4个炮兵营,另歼灭南朝鲜第3师、第5师各一部,一举攻占横城地区,将东线联合国军击退26公里,取得了干净利落的完胜。据中方统计,战斗中共歼灭美军和南朝鲜军12000余人(包括击毙南朝鲜第8师10团团长权顺泰,俘虏南朝鲜军7100余人、美军500余人,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俘获南朝鲜军数量最多的一次),缴获各种炮139门、火箭筒122具、各种枪支6200余支、坦克7辆、汽车550辆。志愿军作战伤亡4141人,损失各种炮21门、各种枪支1232支。加上少量北朝鲜军伤亡,中朝军伤亡约为联合国军伤亡的三分之一强。

值得一提的是,美方公布的此战中美军和南朝鲜军伤亡数字与中方统计相当接近,这也是整个朝鲜战争中双方战役级别战果统计难得相近的一次。据美方公布,美10军在横城地区作战中共计伤亡11862人(其中包括南朝鲜第8师7465人、南朝鲜第3师1238人、南朝鲜第5师1141人、美2师1769人、美7师190人、美187空降团59人),损失34门重炮、6辆坦克、378台车辆、1178件重武器、585件无线电设备,以及数千件轻武器和大批装备物资。

美第8集团军司令官马修·李奇微在其著名回忆录《朝鲜战争》中,也不得不对这次完败战斗作了如下描述:“林肯诞辰前后,中共军队发起了第四阶段的攻势,企图像他们电台每天广播的那样把我们撵入大海。我们被迫又放弃一些地区,在中共军队的进攻面前,美2师又一次首当其冲,遭受重大损失,尤其是火炮的损失更为严重。这些损失主要是由于南朝鲜第8师仓皇撤退造成的。该师在敌人的一次夜间进攻面前彻底崩溃,致使美2师的翼侧暴露无遗。南朝鲜军队在中国军队打击下损失惨重,往往对中共士兵怀有非常畏惧的心理,几乎把这些人看成天兵天将。所以,过了很长的时间才使南朝鲜军队树立起抗击敌人夜间进攻的信心。脚踏胶底鞋的中共士兵如果突然出现在南朝鲜军队的阵地上,总是把许多南朝鲜士兵吓得头也不回地飞快逃命。”

在横城反击作战中,志愿军出色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和尽可能多的火力,对突出孤立之敌进行歼灭战的战略(集中9个师26个团约10万人对美军、南朝鲜军5个团约2万人),并充分发挥了捕捉战役的突然性、实施多层迂回包围和分割包围的战术特长,大胆穿插,勇猛攻击,连续作战,一举取得了较为圆满的胜利。无论从过程还是战果上衡量,横城反击作战都是极其辉煌的,对中朝方而言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这样精彩完胜的战役级战例也是不多见的。非常可惜的是,后边紧接着来了个砥平里攻坚战斗失败,后果非常严重,使得整个战局逆转,以致因此掩盖了横城反击战胜利的光辉。

在日后多年的朝鲜战争研究中,对于第四次战役东线反击作战时志愿军前线集团两个指挥员邓华和韩先楚的争论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当时为扭转第四次战役初期中朝方的被动局面,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决定实施西顶东攻策略,以志愿军韩先楚集团2个军在西线顶住联合国军主力的攻势,以志愿军邓华集团4个军在东线实施反击,在朝鲜人民军金雄集团配合下,断敌一指,一举扭转局势。此时,东线联合国军在北进过程中战线出现漏洞,分别在横城和砥平里地区形成了两个突出部,因此给了中朝方以有利的战机。鉴于邓华集团兵力有限,尚不足以同时攻歼两处之敌,因此出现了先打哪一路敌人的问题。

志愿军副司令员、西集团指挥员韩先楚主张先打砥平里之敌,认为该处之敌孤立突出且兵力较少,易于解决,这样有利于减轻西线志愿军2个军背临汉江作战的压力,并且对于拉紧及稳定整个战线较有帮助;志愿军副司令员、东集团指挥员邓华则力主先打横城之敌,认为此处之敌虽兵力较多,但战斗力较弱,且处于运动中,正好给了中朝方张嘴吃肉的有利战机,决不可放过。双方的意见对立,并都坚持己见。彭德怀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两天之内三度变更部署,最后经过反复权衡支持了邓华的意见,先打横城。于是,志愿军在横城吃到了一块肥肉,但接下来攻击砥平里受挫,形势逆转,中朝军攻击力已竭,不得不全线转入运动防御。

在日后的几十年中,韩先楚一直遗憾不已,认为当年先打砥平里至关重要。因为砥平里是关系到整个战局的枢纽、“打点”,把它打下来才能威胁西线之敌侧后,才足以震撼全局。打下横城虽然能够吃肉,但那里不是“打点”,对全局意义不大,且贻误战机,使得砥平里之敌有时间加固完善防线,等再去打就费劲了。对于韩先楚的这个观点,著名军旅作家张正隆在他所著的纪实文学《战将韩先楚传》中浓墨重彩予以了发挥,给很多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主要是因为这本书对坊间影响很大,后来谈到第四次战役邓韩之争的时候,很多人都支持韩先楚,认为邓华的将略不如韩。

无独有偶,李奇微对于砥平里的重要性也是慧眼独具,认为“这是阻止中国军队前进的关键所在”。于是他强力否决了美10军军长阿尔蒙德转呈的砥平里守军要求撤退的报告,命令其必须死守砥平里,同时调整部署对该方向加强支援力量。李奇微的这一赌成功了,砥平里守住了,志愿军受到较大损失,不得不后退转入运动防御,联合国军也得以继续向北推进。后来美方战史如此评价称:“第2师在砥平里的英勇坚守后来证明是挡住共产党进攻的转折点。”南朝鲜军方编撰的《韩国战争史》更是又给拔了一个高度:“这次胜利的意义可与英国第8集团军在阿拉曼取得的胜利相比拟,也可以说是‘第二仁川’。”

那么,当年邓韩之争便以韩先楚的胜利为定论了吗?

恐怕也不尽然。下面谈谈笔者读了很多资料后的看法。由于这场战役千头万绪,要说清楚需要一篇大文章,因此笔者在此只是点到为止,有心的读者可以自行检索对照。

一、砥平里并不是“打点”,战略地位并没有韩先楚认为的那么重要。因为就算打下了砥平里,后边利川方向还有美骑1师、南朝鲜军第6师和英第27旅组成的防线,东翼的美2师9团和美7师32团也正待命向该处增援。可以说联合国军防御密集,以邓华集团的兵力火力根本无法将其啃动,同样无法形成对西线联合国军侧后的威胁。这也就是当时防守砥平里的美2师23团和法国营为什么会申请后撤的背景。因为美军并不怕志愿军来攻,怕的是自己的兵力分散,被志愿军各个“采摘”,所以美10军军长阿尔蒙德等才会考虑把孤军突出砥平里的部队后撤以拉直防线。

二、李奇微考虑的不是守,而是攻。他看出了砥平里这个地方的真正价值。该处并不是韩先楚认为的威胁联合国军防线稳定的“打点”,实际上它的得失对联合国军防线并无多少影响。正相反,砥平里的位置倒是锁在中朝军队东西两个集团之间,重要的“腰眼”位置,可同时威胁东西两个集团的侧翼。中朝军队不攻便罢,联合国军可从容依靠绝对的火力优势节节北进。中朝军队如果实施反攻,战线南移,砥平里便会欲加突入中朝军队战线的中间,更加重了对其东西集团侧翼的威胁。如果时机成熟,联合国军将集中兵力火力从砥平里方向选择对中朝两翼集团实施猛烈一击,倒是有可能抄断包围中朝重兵集团的后路,创造一个真正的“第二仁川”。也就是说,李奇微以手下一个加强团的存亡作为赌注,在赌中国军队攻不下砥平里,从而使联合国军获得更为有利的战机。即使砥平里出现危机,也只是一个加强团兵力的损失,对整个战线并无太大影响。况且,以联合国军绝对优势的火力和机动力,及时进行增援,砥平里也很可能无恙,还会大大杀伤中国军队,进一步削弱他们的力量。反复比较,这个赌局都是合算的。历史证明,李奇微最后赌赢了。

三、横城真是“肉”,而且后边藏有战机。横城的背后是原州,与砥平里背后有美军主力集团不同,原州背后只有一个美2师,其他主要是南朝鲜军,战斗力较西线为弱,且兵力比较分散。中朝军队集中兵力从横城方向出击,打好了不但能歼灭孤立突出于此的上万南朝鲜军和部分美军,更可以乘胜一举从敌人较薄弱的原州方向突破,从而一举将联合国军防线拦腰切断,并继续向西抄击,这样才能起到真正对联合国军主力侧后的威胁。

四、从战术上说,砥平里之敌是龟缩一点并预有准备修筑了较多工事的防守集团,横城之敌是冒进突出缺乏准备且兵力分散的运动集团。从志愿军战斗力的角度说,由于联合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地空火力威胁,打防守之敌就远不如打运动之敌有把握。对照前几次战役的过程看,只要不是联合国军主动撤退,志愿军打顽强固守之敌的例子就鲜有得手(唯一歼灭美军团级支队的第二次战役新兴里战斗也是在美军撤出新兴里后歼击运动之敌才得以实现的)。相反,打野战运动之敌则斩获甚多,并且形成了一套经验。再从后来横城、砥平里作战的结果看,也没有脱出这一规律。因此,仅就战术上来说,邓华选择打横城也是无可指摘的。毕竟,打横城是真的吃到了肉,打出了志愿军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罕见的一次战役级完胜。

五、从打横城和打砥平里的结果进行推论:横城方向打好了可以吃到肉,并且可以动摇联合国军整个防线。打不好也只能转入运动防御,和后来的结果相似;砥平里方向打好了可以吃掉联合国军一个加强团,起到稳定己方防线的作用,但没多少可能进一步实现动摇联合国军整个防线的目标。打不好就损兵折将,仓促撤退,也和后来的结果一样。

六、无论是打横城还是打砥平里,背后都藏着志愿军的一个致命短板:一线部队连战疲惫,减员较大,后勤困难,粮弹俱缺,战力已竭,无法久持。也就是说,无论是怎么打,志愿军一线部队减员较大,有耗无补,加上储备的粮食和弹药都是有限的,后方供应无法及时满足前线需要,极大制约了前方战力的发挥。对此有一个简单的论证:砥平里虽然没打下来,但打横城还是胜利了,为什么中朝军队要全线转入运动防御呢?那就是前边说的道理了。不运动防御就只能继续实施攻势突破和阵地对峙,可是前方部队兵力不足,弹药缺乏,粮食也快吃光了,后方供应无法保证,这种情况怎么向前突破?怎么原地对峙?难道不进不退硬坐在原地等着敌人成千上万发炮弹往脑袋上砸吗?现在的志愿军又不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时的红军了,会干这种傻事吗!那怎么办?一线部队的实力消耗得太多了,要继续把战争打下去,就只能等待国内的第二番作战部队向前线集结和囤积前送粮食弹药,这就需要时间。为了争取时间,又不能原地硬挺挨炮弹,就只好转入运动防御,以全线灵活的动态小步进退来迟滞敌人的进攻,节节抵抗,用血肉和空间来换得时间。这就是第四次战役之所以打成后来那个样子的根本原因。

结论:邓韩之争,并不简单,背后是中朝军队和联合国军根本实力的较量,是进是退,打哪个不打哪个都是深有讲究的,切不可一叶障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