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beijing chaoyang tourism

07.18

在峻山秀水和绿树红花的映衬下,云南26个民族的村村寨寨,汇聚在风光旖旎的滇池之滨,2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每天都在这里笑迎五洲四海的宾客,跳着欢乐的舞蹈,唱着古老的歌谣。让您一天之内体验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风情,尝遍25个少数民族的地道美食,这就是美丽的云南民族村。

云南民族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辖区范围,与“高原明珠”滇池毗邻,与西山“睡美人”为伴,蕴含了云南傣族、白族、彝族、纳西族、佤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德昂族、景颇族、壮族、拉祜族等25个少数民族“衣、食、住、行”文化精髓。自1992年2月建成开放以来,云南民族村以原汁原味、生动鲜活的形态,充分展示了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歌舞服饰、文化风情、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云南民族村长期以来坚持“传承文化,引领欢乐”的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坚持“两原两真”即原住民、原生态和真建筑、真民俗的建村原则,重视各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展示,招聘各民族文化传承人数十名。展示的国家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活动如火把节、泼水节、目瑙纵歌节等10余项;木鼓舞、锅庄舞、傈僳族民歌、彝族海菜腔等国家级、省级、民间音乐及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30余项;户撒刀制作技艺、剑川木雕技艺、彝族刺绣技艺等国家级、省级、市级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0余项,以及其他省、市级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村占地1270余亩,是海内外知名的文化主题公园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黄金周旅游接待信息发布单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 “民族文化基地”、CIOFF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中国委员会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基地”、 云南省文明风景旅游区、云南省民族文化基地、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

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

激情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数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云南民族村以突出火把节具有代表性的节庆文化、民族风情、特色歌舞、民间赛事、美食风味等传统项目,打造快乐暑期激情火把节,为游客提供丰富的节庆体验和欢乐的演艺产品。

傈僳族阔时节

“阔时节”是傈僳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新年。过“阔时节”主要目的:一是拜天拜地祈求保佑;二是祭祖祭宗祈求赐福;三是求达各玛保护,驱赶天神地鬼;四是求天地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节日期间,将举办三江迎宾酒、峡谷歌舞乐、堆沙埋情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云南民族村持续打造怒江风情季傈僳族“阔时节”品牌,推出节庆系列“峡谷歌舞乐、狩猎器物展、酒歌酒令坛、怒江风情展、堆沙埋情人”等活动,营造快乐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

狂欢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盛大节庆。傣族的泼水节最热闹,影响最大,每年的公历4月11号左右,为期三至四天。节日期间,云南民族村举行突出傣族等四个民族的节日习俗,“奉佛巡游、浴佛大典、泼水狂欢、踩街祈福及节庆巡游”等活动。全程引领、全时空互动,并带领游客参与泼水狂欢、营造欢乐,打造全新快乐泼水节。

景颇族目瑙纵歌节

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最盛大、最隆重的民族节日,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狂欢节,有"天堂之舞"、"万人狂欢舞"的美称。云南民族村推出景颇族“目瑙纵歌节”,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云南各民族的节日文化、风土人情,进一步丰富园区的活动。

白族绕三灵民俗会

大理白族绕三灵,白族称为“观上览”或祈雨会,“观”就是“闲逛”或“游览”,于2006年5月20日批准例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南民族村将举行白族“祭本主仪式、绕三灵祈福、民俗迎宾客、书画艺术展、非遗歌舞展、传统技艺展及白族乡街子”等。

感受少数民族风情

一生不能错过的精彩演出

吉象表演

每天可观赏三场精彩的大象表演,让您体验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乐趣。

sdfd

地点:大象表演场

《高原的呼唤》

大型舞蹈音诗画《高原的呼唤》是云南民族村鼎力打造的舞台艺术精品。囊括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和歌舞基因,围绕“敬畏自然,崇奉和谐”的主题,以“新奇叠出,情理之中”和“组合独到,调度巧妙”的全景式整合,将民间传统音乐歌舞样式艺术升华,经过大色块的舞美提炼,使各表演区结构简洁紧凑。音乐、舞美和独特民族舞蹈语汇的完美结合,表现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民族聚居区生动和睦的生活情景。

地点:云南民族村内滇池大舞台

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苗族手工刺绣技艺

为弘扬苗族传统文化,抢救濒临失传的苗绣技法,云南民族村组建了民族民间传统刺绣手工作坊,聘请苗绣代表性传承人廖力耕在村内传授苗绣技艺,为苗绣技艺的保护、传承、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廖力耕在云南民族村传承苗族手工刺绣技艺,制作了大量作品,此外还支持市妇联、昆明市科协、市劳动就业局等组织和部门在昆明周边民族地区举办多期苗族刺绣培训班,先后培养了约2000多名学员和学生。为民族刺绣的传承发展发挥了很好的作用。2009年,云南民族村苗族手工刺绣技艺被昆明市人民政府列入昆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予以公布。

乐器制作技艺

2006年薛文安受聘到云南民族村工作,成立民族乐器改良研制工作室。经过多年的民族乐器改良研制,硕果累累,其改良的“白族定音套鼓”曾获云南省文化厅科技成果一等奖,发明的“低音胡”荣获第二届《爱因斯坦》新发明国际金奖,并已成功申请国家专利。改良研制的竹筒琴、钢片琴、管钟琴、其奔、芦管等乐器多次在专业乐队中使用,为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的继承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白族鹤庆铜银器手工制作技艺

云南民族村白族铜银器手工作坊组建于1999年,由白族铜银器制作代表性传承人董中豪先生(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执技,使濒危的白族铜银器手工制作技艺得以较好的保护和传承。旅游平台的提供也扩大了白族传统铜银器技艺的知名度与生命力。2009年,云南民族村白族铜银器手工制作技艺被昆明市人民政府列入昆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予以公布。

剑川白族木雕技艺

董晓云,剑川木雕世家传人,1985年开始从事木雕创作,技艺娴熟。擅长木雕家具、花板镂雕及木雕工艺品的制作与开发,其木雕作品工艺精美,题材广泛。

剑川木雕产于大理州剑川县,始于公元十世纪,是白族人民在吸收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后,逐步形成的独特精湛的技艺。木雕主要用于建筑物装饰,以浮雕为多,现已发展为艺术价值很高的木雕工艺品,内容以花草、动植物、纹龙、纹凤、狮头、凤头、云纹为主,有的雕刻成故事,独具匠心和特色。剑川木雕技艺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石买广,男,阿昌族,1968年出生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锻刀世家,12岁即从父学习户撒刀锻制技艺,是户撒知名的锻刀名家,其锻制的刀具及农具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其作品曾在阿昌族传统节日阿露窝罗节赛刀大赛中获优秀奖。2007年应邀到云南民族村阿昌族村进行户撒刀锻制技艺展示(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独龙族传统织毯技艺

独龙族织毯技艺及构思有其美丽的传说故事,据说受蜘蛛织网的启发而诞生,独龙毯编织工艺复杂、色彩艳丽,素有七彩独龙毯之称。

董寸莲,女,独龙族,是云南省怒江州独龙族织毯技艺的知名传承人,2000年参加台湾举办的56个民族博览会进行文化交流,其后多次参加省内外的民间工艺展示活动,2007年应聘到云南民族村独龙族村寨进行独龙族文化展示及独龙毯编织技艺的传授工作。

彝族传统歌舞传承人

罗凤学,男,彝族,从小受大理巍山彝族传统歌舞的熏陶,94年师从田丰老师,系统接受云南民间歌舞老艺人的传授,熟悉云南各地彝族民间传统歌舞,现为云南楚雄彝族巫祭神鼓、红河彝族歌舞、石屏海菜腔、大理巍山民间4种主要打歌、大理南涧跳菜等彝族歌舞中青年传承人,多次到省外及国外进行民族文化交流。2007年应邀到云南民族村进行民族歌舞的传承展示工作。

木瓢雕刻技艺

李燕军,男,拉祜族,1967年出生于云南省西双版纳,云南美术家协会会员。1991年开始创作木瓢雕刻艺术。其木瓢雕刻作品多次在昆明商品交易会上展出。曾出版《李燕军木瓢雕刻艺术》画册。2006年受聘到云南民族村工作,成立木瓢雕刻工艺制作室。受其瓢雕艺术的影响,带动了云南木瓢雕刻旅游工艺品的开发。

旅游交通路线

云南民族村导览图

开放时间:09:00—18:00

景区地址:云南省昆明市滇池路1310号

咨询热线:0871—64311255

交通指南:可乘24、44、73、A1、A9、233、184乙、135、165路公交车直达景区。昆明南站(高铁)乘高铁直通车到达云南滇池温泉花园国际大酒店(距景区约500米)。

注:本文内容及图片来自于云南民族村,禁止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