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智农互联


导语


中国无疑是农业大国,但三农行业发展相对滞后也是事实。中国三农行业究竟前景如何?三农行业的出路在哪?


1.从三农行业的经营模式看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仍然是采取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物价受价值规律的影响。这就要求三农行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


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结构很不合理。


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经营者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是时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这严重影响了本国三农行业的市场竞争力,长期还会影响生产者生产的积极性。


2.从三农行业的生产过程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三农行业生产还停留在粗犷的低级阶段,科技的投入很有限,导致中国三农行业面临以下尴尬局面。


首先,农业产品的产量不稳定,经营者靠天吃饭。


农产品的产量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很大,而目前经营者的技术不足以趋利避害从而达到稳产,往往就是风调雨顺是年份产量好,收入相对就高,反正不然。上面提到:大年的时候所有的经营者都获得大丰收,但是供大于求,价格上不去。小年时候收成又不好,所以,经营者辛苦一年下来,除去大量的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后,最终能落入经营者口袋中的钱就不多。


其次,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


中国目前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还很低,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那就更是如此,生产率自然就难以跟那些农业发达国家的相提并论。生产率低带来的问题就是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还有,由于生产技术粗糙,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使得我们的农产品在质量上也得不到保证,从农产品农药超标的报道的频率就可见一斑。在市场经济前提下,产品性价比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品占有市场份额的多少。


据调查:我国果品中优质果仅占总产量的40%左右,能达到礼品果标准的产品只占总产量的5%左右,大量为中下等果,特别是外观更差。又据调查:进口苹果平均到岸价格大约为3.90元/公斤,柑橘为4.00元/公斤,香蕉为1.90元/公斤,与我国同类水果批发价格水平相当,但整体质量明显要高。


价格差不多,质量比不上别人,为求得生存我们的产品必须以更低的价格才能卖出去。其实,目前市场上进口水果的零售价是同类国产水果的2倍甚至更高。


最后,就是农产品的存储和保鲜的技术问题。


这影响了我们的产品市场的开拓,销量难上新突破。



3.从三农行业的营销策略看


传统的三农行业生产者往往只顾大量盲目的生产,而不参与生产完成后的销售问题,造成产销脱节。


这样生产者就不能及时的掌握市场的信息,根据市场细微的变化来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有时候产品的滞销不是因为供求失衡的原因,而是营销策略的问题。


传统的经营者忽略的还有品牌形象是树立。一个好的品牌形象就是一分巨大的无形资产,是销售量的一个好的保证。


然而农产品市场上还难找到很受消费者青睐在消费者心目中有一定地位的本地农产品品牌,即使有,很有可能又出现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没有把好质量关,从而导致品牌形象的下降,自己砸自己的招牌情况。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农产品市场上交易多数都是初级产品,没有注重产品的价值的进一步挖掘——缺少对产品的深加工。对产品的深加工不仅可以提升产品自身的附加值,更加可增加产品的多样性、拓宽市场、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综上来看,中国三农行业确实面临诸多挑战,但同样也留下了许多空白等待各位创业者去填补。在国家鼓励新型农业主体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大背景下,三农行业前景还是颇为可观。

【智农互联】里有躬耕农业的种养大户,也有洞悉市场的企业家;有神通广大的产业经纪人,也有逼格超高的品牌策划人;有研究农业的教授,也有制定政策的官员;还有村官、投资家、电商达人……在这里,给你的不只是市场信息,还有一大批有价值的农业朋友。


记得点赞!喜欢就转走分享吧~

智慧农业,由此开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