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讲座教授、系主任

“中国学派”的含义可宽可窄。宽到把“中国学派”看作一种中国人看问题的视角和观点。它未必成体系,未必有一套自己的概念、理论,这与狭义的、严格的学术流派意义上的“中国学派”可能有区别。

从第二层的严格定义来看,目前大概还没有太多支撑“中国学派”的学术论著。但从第一层的宽泛定义来看,这种论著其实已经很多了,很多人可以用新的视角去看中国、看世界,这些都可以叫做“中国学派”。

从不同文化之下人具有的不同视角和不同认知方式谈起,我觉得“中国学派”可以分为五个层面,越往上越严格。

第一个层面,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看法。由于认知方式未必统一,所以在不同文化里面成长起来的人看待同一个事物的看法不一样。

第二个层面,中国人有了自己特有的看法。中国人与其他国家的人看法不一样,但特性未必那么清晰,只有向上走一步,才能形成中国人特有的看法。比如公共关系从业者最初认为公共关系可能是普遍的,但逐步发现在美国做公共关系所用的战略并不能适用于别的国家,所以他们就编了一系列书来讨论亚洲人、东欧人、西欧人、拉丁美洲人、中东人、非洲人、北美人的视角。他们说的视角在双重意义上都是复数,就是说亚洲不一定只有一种看法,但亚洲整体上可能跟拉丁美洲不一样,拉丁美洲又和欧洲不一样。因此,第二个层面说的就是不仅有看法,看法还要有一定特性。

第三个层面,中国人开始形成系统化的特有看法。在第三个层面说的是一套中国人的成系统的特有看法,可能会发展出一些不同于其他人的基本概念,作为所有分析的基本工具。基础概念的出现当然不是必然的,而是或然的,但如果没有出现特有的概念,就不能说达到了第三层。

第四个层面,中国人形成了成系统的、特有的、统一的看法。开始是特有的,后来是系统的,现在是统一的,逐渐把对某个小问题的看法变成对某一个领域的看法。提出一套特有的、成体系的、统一的看法,就可能会走到第四个层面。这一层面除了要有概念,还要有特有的、成系统和统一的理论。比如阎学通等人探索的“清华路径”就是在往这个方向努力。

第五个也就是最后一个层面,可能就不取决于中国人自己了,这就是特有的、成系统的、统一的、同时又被别人承认的“中国学派”。这主要取决于在对外交往层面是否获得别人的承认。当然别人承认不承认,也许跟学术水平关系不大,反而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这就是发展“中国学派”的五段论,现在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逐渐开始有自己的看法,再往前推进一点点就是有一些特有的看法。当然,某些领域可能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某些领域甚至已在试图进入第四个阶段,但总体上来讲,目前还在第一和第二阶段。

同时,没有前面的铺垫,第五步就没有任何可能性。但是,做到了前四步,别人未必就会承认已经形成了“中国学派”。一个特有的、成系统的、统一的、有自己的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的“中国学派”,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中国整体实力在国际上的影响。

【中日关系】刘江永:开创中日新时代“知的外交”

【重磅邀请】第九届国际政治经济学论坛邀请函

【重磅资讯】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第二届中国国际关系女学人论坛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平台观点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平台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