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画功能与价值演变研究

在中国绚烂的艺术宝库中,农民画可谓一种特殊的民间艺术,它汲取众多传统艺术的精华,融会贯通而自成一派;它来自最真实的农村生产生活,稚拙夸张且风格独特;它积淀几千年来丰富的民族文化,无愧为“民间艺术的瑰宝” ,它更是 阔步走出国门,成为外国人眼中的“东方毕加索” 。

一、诞生于政治运动的农民画

农民画以“大跃进运动”时期江苏那县的农村壁画为开端,包括农民画在内的其他民间艺术形式都肩负了革命性的政治使命,而农民画却因通俗易懂、贴近农民审美情趣而在农村文化战地独占鳌头,其政治宣传艺术的身份被创造并在此期间持续保持下来。2 0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间,随着频繁的政治运动,农民画以图解口号的形式进行创作,题材也以政治服务为主,表现农民生活和农村风 貌为辅,其中以陕西户县农民画为代表的写实性农民画,其宣扬手法直接明快,日臻成熟的表现形式与技法,使之成为效果最好和最常用的政治宣传方式。印证了农民画作为政治运动的产 物,从被催生、创造到发展与成熟,所发挥的大众性政治宣传及教育的功能愈发得以强化甚至达到极端的异化的程度。

二、回归于民间艺术的农民画

2 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文化艺术事业呈现复苏的景象, “艺术创作回归生活”逐渐被提倡,农村也开始转向回归民俗、掀起学习民间艺术的热潮,此时的农民画在艺术层面上找到自身安身立命的价值所在,因此,这一阶段也被称为农民画的“

转型期” ,此时的农民画艺术创作趋向自由化,标准趋于多元化。题材更为宽泛,呈现浓郁而活泛的生活气息,表现新时期农民生产劳动、田间美景、节日民俗、庆祝丰收以及农村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景象,农民画成为新时期农村生活、农民意识形态变化的记录者,并寄托农民心中美好的愿 望和梦想。进入9 0年代后,全 国多地因农民画被认定 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多地农民画被列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与传承,高频率的农民画画展、农民画专业学会的设立、学术研讨及农民画艺术节等活动屡次举行,农民画步入有序健康发展的节奏。各地农民画无不是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意识相融合而展现农民画独特的艺术特质,农民画进入发展历程的新高度并呈现专业化的趋势。

三、蜕变为旅游商品的农民画

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和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大环境下,蜕变为文化商品的农民画面临着更好的机遇与更大的挑战。农民画具有数量可观的消费群体,但通常不是农民群体,更多的是被中外的城市游客、知识分子或艺术品商人购买或收藏。审美价值的多元化背景下,农民画画家个性化语言日趋丰富,在无拘无束的表达中,无论是“形”的夸张怪诞、诙谐生动;“色”的鲜艳热烈、和谐明快;“构图”的充 实饱满、随性浪漫,还是欢快的意境、昂扬的基调和饱满的情绪,其原生态气息都令生活在异域或城市中的人们爱不释手,农民画也因此拥有了广 阔的市场空间。从集体绘画形式到个人画室模式,从画乡认定到专业画馆发挥职能,从培训、生 产、研发到推广的产业态势逐渐形成并逐渐走向成熟。 “文化搭 台,经济 戏” ,以文化为媒,必将会拓宽经济发展空间,国内不少农民画发展较好的地区,充分利用几十年来打造的农民画品牌价值和品牌效应,吸纳社会资本招商引资,带动相关的文化企业和农民画经营专业户,呈现了经济与文化相互动,与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局面。

四、转化为传统文化符号的农民画

农民画因根植于农民的现实生活,出自于农民画家之手,有着深厚的民间积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自身文化修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目前,多地区通过农民画创作和宣传活动、主题农民画装点美化环境,装扮美丽乡村等渠道和手段,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召下,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并使其成为文化兴村的主力,促进了民 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农民画作品无一不是围绕“爱国爱家、孝道亲情、勤劳俭朴,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主题,是蕴含丰富文化历史符号的艺术资源,是具有不竭开发潜力的艺术宝库,这种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的文化接受背景,很适合作为一种大众共适的语言,这为积极挖掘和开发农民画的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示。

淳朴而自然的农耕生活,如和风细雨般,滋润了 国人的情怀,农民画不仅作为优秀的民间文化符号,更化身为现代设计中的图形元素,传递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递着美好的“中 国 梦”农民画发展过程中身份的转变、价值与功能的演变,其本质是自身内在规律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下的必然。

中国社会快速发展,新的机遇和挑战接踵而至,农民画的探索与发展之路也从未停止,优秀传统民间文化的滋养、与现代化进程节奏和现代意识的融合,农民画将以多元化 的存在及发展方式,使其在继承、发展与创新中不断彰显强大的生命力。

文字来源:中国知网

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中国青州农民画网(微信号:zgqznmhw)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