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秾芳诗帖》宋徽宗

瘦金体最主要的视觉特征是收笔处的顿笔与字中极细的长笔,由顿笔形成的狭长的“面”与细笔的“线”之间所形成的强烈的对比。

由顿笔的形态可以推断出笔腹直径远小于笔毫长度,简言之应该就是赵佶画画中用到的勾线笔。

所以瘦金体的典型形态直接来自所用毛笔,他用最方便的工具最自然的书写造就了他具有独特视觉形态的瘦金体。

将以上构成其明显特征的顿笔和折笔处撇开来看,其结字规模唐人,谨守法度,并无过多突破和个人特征。但做到这一点本身也并非轻而易举,皇家过眼虽皆上上珍品,亦需天资勤奋才能有所成就,赵佶无愧于此。

但放眼整个书法史来看,瘦金体在过去的九百年间一直是个冷门,关于瘦金体的普及程度远不及王羲之,颜真卿,个中缘由,有关学者做了一下几点推测:

《千字文》宋徽宗

观点一

皇帝的字,是御笔,宋一代,一般人岂敢随便模仿,招引仿造御笔的嫌疑?

有元一代,异族统治天下,防备,压抑汉人,连名臣文天祥的墨迹都没有人敢公开收藏。宋徽宗的御笔更加罕见流传,就别说普及了。

明段时期,受政治家的影响,宋徽宗的书画不被追捧,据说有一个明朝的皇帝当众赞美了几句宋徽宗的画画得好,马上就有臣子的纳谏,说宋徽宗画虽好,却是个亡国之君,所以不应该羡慕其画,当然也包括其瘦金体书法。可见,有明一代,人们对宋徽宗的书法观还是持成王败寇论那一套的。在这种环境之下,瘦金体自然是没有出头之日的。

清代以来,对待瘦金体的态度,大概也避不开“成王败寇”论的范畴。乾隆皇帝雅好字画,精心鉴赏。然其在赞赏之间,乃不免要对他的政治得失例行议论一番,诸如“艺工典亵”云云。封建时代,科举取士,有条件的都写二王、赵、董以投帝王所好,或写馆阁体追逐功名。没条件的呢则连瘦金体的片言只字也见不到,那又何谈临摹与普及呢?所以瘦金体一直被冷落了几百年。

直到清末民初以降,才逐渐有人开始重视和研习瘦金体。如大画家吴湖帆、张大千、于非阁、余雪曼等。不过他们也都是以画画为主,学瘦金体只是他们的副业。所以也只是浅尝即止,并未有很高的成就,更没有留下有关瘦金体书法技法的系统论述。

《题欧阳询张翰帖后跋》宋徽宗

观点二

理论指导匮乏

瘦金体既然历代临习钻研者廖廖无几,其技法论述更是历史空白,这使得某些有条件临习瘦金体爱好者即使有心练习,却苦于找不到门道,得不到指导,屡遭挫折而见不到成果之后,也就放弃了,退而成为欣赏傍观者。

既无人入得了门,论述成功方法的人也就没有了,如此恶性循环,制约了瘦金体的普及。

《五色鹦鹉图》宋徽宗

观点三

瘦金体资料非常缺乏

由于长久以来对瘦金体的冷落,故以宣传、印刷、出版瘦金体的字贴、碑刻、文章、培训班、讲座等等也是廖若星辰。

这种历史和现实的不足,使得许多也许是练习瘦金体的天才,但因无缘瘦金体而被埋没。

对瘦金体的宣传普及太少,资料普及太少,严重制约了瘦金体的普及。

另外,瘦金体对书写工具特别是笔和纸的要求较高,非有好笔好纸不能写得精采。一般条件差点的也会因此受挫,困惑,甚至望而却步,无心恋战,因而影响瘦金体飞入平常百姓家。

《宋代墨宝冊》之《宋徽宗牡丹诗》

观点四

荒谬的瘦金体倾国倾城论

北宗王朝是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之前,曾是掌握重兵,权倾一时的大将,后来黄袍加身,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因此他对于掌握重兵的大臣非常警戒,因此他的治国方略是以“重文轻武”为指导方针的。

从他以后的几代皇帝都莫不遵循这个治国方略。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的宋王朝诟病日深,边患不断,在宋徽宗执政前即已经是内忧外患,山雨欲来。宋徽宗能接管近四分之一个世纪而保持相对繁荣昌盛,实属不易。

北宋繁荣的一面,有张择端现实主义杰作《清明上河图》为证。

有部分人认为北宋是因为瘦金体而亡国,把瘦金体定为亡国之书体。实在荒谬至哉!

正如一学者所说,即便一张字有安全隐患,那大不了就是字纸容易着火,引起火灾,或殃及左邻右舍,如拿她用祸国殃民来形容岂不是太小题大做了。

就算某些政治家不顾逻辑要利用他来作为攻击政治对手的手段,那也与咱老百姓无关,往往听到一些无职无权、无官无禄的白身,也在那里人云亦云,陈词滥调,自命清高,的确令人捧腹和鄙夷,若与此种思想愚昧的人辩论,实在有失体面。

《瑞鹤图》宋徽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