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第9期 总第1013期

周生明,主任医师,糖尿病专科医生,全国临床药物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心一康医生集团慢病管理专家。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近40年,对内科系统疾病,特别是在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近年来致力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研究,在糖尿病及相关疾病等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刘大爷60多岁,查出糖尿病半年多。严于律己大半辈子的他,对自己的血糖控制那是严上加严。刘大爷的信念是血糖值丝毫高不得,高了就自己加点儿药把它“按”回去,为保平安一定要“正常”。可就是这么注意的刘大爷,有一天却突然昏倒了。还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血糖。这是这么一回事儿呢?今天我们就细细道来。

糖尿病朋友都有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把血糖控制得越“正常”越好。心情可以理解,但事实上这个“正常”血糖 ,距离低血糖就只有半步之遥!

大家知道,健康人的胰岛素释放是由葡萄糖介导的。说白了就是,进食了多少热量,胰岛B细胞就释放多少胰岛素,从而使血糖维持在一个动态平衡状态。但糖尿病朋友的血糖是由不同品类的降糖药来维持的,血糖越接近正常,发生低血糖的几率就越大。

低血糖发生时,首先出现饥饿感,出虚汗、颤抖、头晕眼花、心跳加快、四肢无力,继则烦躁、性格改变、行为怪异,直至出现昏迷、抽搐,甚至诱发心肌梗死、脑卒中乃至死亡。有些老年人或者植物神经病变的糖友,可能不出现前期症状就直接进入昏迷状态。更多心脑血管精品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心脑血管健康促进网。

绝大多数降糖药物都可导致低血糖。特别是磺脲类药物中的优降糖或含优降糖的中西合璧药物(如消渴丸等等),可诱发顽固性低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也极易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血糖控制的效果如何,不能仅凭随机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是监测血糖控制效果的“金标准”。降糖药物的应用充分体现个性化原则,糖友切不可自以为是,盲目加大药物剂量、改变药物品种。血糖控制到什么程度,要听从医生的意见,特别是老年朋友,更要选择相对缓和的降糖药,“去强化”降血糖,以防发生“要命”的低血糖。

“一次严重低血糖可能会抵消终生降血糖带来的益处。”请广大糖友铭记!

---------------------------------------

·免责声明:本网站和公共微信平台上提供的自我健康管理的理念、知识和方法是从预防疾病的角度出发,使亚健康人群和轻中度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加强危险因素的关注,目标是延缓或降低突发性重症的发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请接受医院治疗的患者,谨遵医嘱。

·我们尊重原创。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健康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