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立早闲人,泉州人,公共管理硕士,早年因追求名利而奔波劳累,在而立之年遭遇人生第一坎后淡泊明志,致力将自己的人生阅历转化成文字,写出人性之廉耻,告诫世人勿疯癫。

自从诸葛亮跟随刘备后,刘备争霸事业蓬勃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特别是在蜀汉建立前后,诸葛亮足食足兵供刘备出兵征伐。等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就南征,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地区,再者就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上演空城计、死诸葛吓跑活仲达、锦囊杀魏延等一出又一出流传后世的神乎其神的经典事迹。

诸葛亮首次北伐之时,魏延曾向诸葛亮献计:奇袭长安,会师潼关。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但这个奇谋却不被诸葛亮所采用,认为该计策过于冒险,可行性不强。

《三国演义》原著是这样记载:延愿得精兵五干,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安长。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就是效仿当年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魏延企图用五千精兵突袭长安,进而一举鲸吞整个关中,达成“还于旧都”之愿,不仅精彩而且大胆,虽风险极大但收益极高,堪称为有气魄,敢冒险。可魏延这等奇谋却一而再,再而三被诸葛亮反对并制止。

原因有三。

即其一,与诸葛亮身份不符。

诸葛亮此时的身份是蜀汉总揽军政大权的丞相。诸葛亮每一项决策,都会影响到蜀汉的命运。因此,诸葛亮要全盘决策,面面俱到,而不是单一考虑军事上一个点或一个面的问题。而在《隆中对》中就有“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设想。再说诸葛亮北伐无非是积小胜成大胜,一点点壮大蜀国的力量,让蜀国不至于最早就灭亡。毕竟魏吴蜀三国,蜀国综合实力最弱。

其二,与诸葛亮北伐思想相悖。

诸葛亮北伐思想,无非是以攻代守,其核心思想是跳出四川盆地和汉中平原,占领长安西南诸县,同时北上拿下陇西,占据战略制高点,而后建立起北起陇西,东至新城(孟达当时已叛变曹魏,并要求回归蜀汉)的战略缓冲带,对曹魏形成机动性更强的制约,防止曹魏以后不断坐大,对蜀汉形成不可逆转的压倒性优势。诸葛亮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战略思想,是基于当时魏吴蜀三国的综合实力。毕竟蜀国在三国中,人口最少。诸葛亮北伐时,天下十三州,曹魏占九州,孙吴居三州,蜀汉领一州。因此,蜀汉根本不具备消灭曹魏的实力。在当时社会,人口数量和地盘大小直接代表了生产力水平。

其三,与魏延的过去有关。

诸葛亮至始至终都不信任魏延,认定魏延脑后有反骨,是不忠之人。想当年魏延反刘琮开襄阳城门欲招刘备入城;而后因不得志而积怨反韩玄,又因激于义愤还率吏民杀韩玄。一旦魏延攻不下长安而投降了魏国,那对诸葛亮或是蜀汉将是一个天大的麻烦。再说魏延跟随诸葛亮多年,对蜀国的边防,军事设施,军内关系等了如指掌。一旦投降对蜀国可谓是灾难性的打击。因此,对魏延这类即有历史污点又能独挡一面的人必须进行重点防控,以防突发事件发生,让人始料不及。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可谓是精彩绝伦。可这个奇谋相对于诸葛亮的身份以及北伐思想却格格不入,再加上魏延曾一而再地反叛过曾经的故主。所以诸葛亮不会也不敢让魏延带兵偷袭长安。

笔者按:谨慎,指对外界事物或自己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诸葛亮,刘备心中的谨慎之人,临死前寄托大事的重臣,在数次北伐,次次无功而返,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对并制止魏延的子午谷计划,就是与个人的性格特点、北伐的核心思想以及魏延以往的经历有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