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上的肿瘤性质特殊,提供给医疗研究结构,说不定能为早日攻克这一医学难题提供帮助;捐出眼角膜,我还能够通过受赠者重新看到这个多彩缤纷的、让人看不够的世界。”检查结果一出来,孙立业就下定了捐献遗体、捐献眼角膜的决心。

亲人朋友送别孙立业同志。

1月27日,中国石化齐鲁石化新闻中心记者孙立业同志在经历了1000多天与病魔艰难抗争后,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8岁,按照他的生前遗愿,他眼角膜和遗体今天捐献给山东省红十字会眼库和滨州医学院。

山东省遗体(角膜)捐献工作联络员王扣福对孙立业同志充满了赞誉,他对记者说:“首先对孙立业遗体捐献和家属表示崇高的敬意,孙立业同志身为一名新闻记者,他的高尚思想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孙立业同志1969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1986年参加工作后,先后从事捡字、排校、班长等工作,2008年成为《齐鲁石化报》的一名编辑记者,工作中肯于钻研,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撰写了大量宣传企业、弘扬正能量的新闻稿件,尤其是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岗位后,他怀抱相机奔波在生产一线,将镜头对准为企业艰苦奋战的一线员工,留下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在与病魔顽强抗争的日子里,孙立业身上表现出来的满满正能量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的时候,还想着能为社会做一点贡献。

2016年5月,癌症卷土重来。这对刚刚生活步入顺风道的一家人,犹如兜头一瓢冰水。短暂的错愕之后,他们夫妻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冷静地应对。

立业说:那个阶段,我开始考虑,我去哪儿?也开始留意遗体捐献这件事。但当时,想法并不清晰。

2017年春天,他在网上与一名叫石斌的病友相识,由他介绍开始接触由临淄区红十字会牵头成立的“齐风善行”爱心联盟组织,通过网上交流和参加线下活动,他对遗体捐献有了系统清晰的了解:捐献遗体(器官)、捐献眼角膜是造福人类社会、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善举,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参与其中。遗体(器官)捐献、眼角膜捐献是自觉自愿的、无偿的社会公益事业,可以为一些器官丧失功能者提供置换的可能,使他们恢复健康、延续生命。也可以使一些失明者重见光明。

四月份,省肿瘤医院的检查结果出来。立业下定了捐献遗体、捐献眼角膜的决心:“我身上的肿瘤性质特殊,提供给医疗研究结构,说不定能为早日攻克这一医学难题提供帮助;捐出眼角膜,我还能够通过受赠者重新看到这个多彩缤纷的、让人看不够的世界。”他先是跟妻谈及自己的想法。妻沉默着。

初夏的傍晚,有凉爽的风轻轻吹过树梢。立业搀着满头白发的病弱的父亲,在小区的林荫道上慢慢走,走了很久,走得很慢。

立业小声的,小心的,跟父亲说:都捐了行吗?眼角膜,还有遗体。我用不上了,别人能用得上。

父亲手抖了一下,接着往前走,走得快了些。过了很长时间,立业觉得过了很长时间,父亲缓慢地开口,说,我不反对,但是,怕你妈妈难受。又过了一会,父亲又开口:你妈妈的工作,我去做。最终,妻子和儿子也都选择支持立业的决定。

四十八年为人行事极端低调的立业,这次不低调了。12月初,他主动把同事叫到病床前,商议宣传事宜。他说:咱们干这一行,懂得宣传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参与遗体和眼角膜捐献这项慈善事业,应该比我的实际捐献更有价值。

央视新闻报道。

元月26日,立业完成了捐献遗愿。随后,他生前写下的倡议,也在“齐风善行”慈善网上发布:“我呼吁,所有富有爱心的人,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和死亡,能够在离开人世后,把自己最后的、有价值的遗体回报给社会,回报给人类,做出自己最后的贡献。”

孙立业的亲属办理孙立业同志眼角膜和遗体捐献手续。

早在去年的12月份,孙立业对记者解释了他捐献遗体的初衷:“我只是认为,做这一件事情是一件从大里说是利国利民的事情,从小里说,咱能让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眼睛复明,能够延续光明,看到光明的世界,我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而作为医学研究来说的话,我认为这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特别是像我这种病症,比较特殊,作为医学研究的话,将来不是个好事吗,如果能研究出一个新的药物或者是方法的话,将来对治疗这个病症产生好的疗效的话,那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网友评论:

有的人走了,

只是换成了另一种方式“活着”。

致敬!

来源:中国石化齐鲁石化公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