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 (记者 张晴悦)这段时间天越来越热,刘红孝也一天比一天起得早。早上凉快,他得抓紧时间多干会活,不然计划好的工作就被天气影响得做不完了。

刘红孝是个手艺人,大半辈子都在从事手工制琴,在西安市都城隍庙附近制琴修琴已有十几年了。旁人见他一把年纪还坚持接活都有些不解,打趣他“不会享福”。可对于刘红孝来说,跟传统乐器打了一辈子交道,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让他放下还真有些舍不得。他打算培养上几个接班人再“退休”。

年近古稀 老人仍在坚持手工制琴

69岁的刘红孝从事手工制作二胡、板胡等传统乐器已有50余年。数十年的潜心钻研不仅练就了一把好手艺,还在业内积攒了良好口碑。如今,常有全国各地的人慕名找他制琴,部分作品还走出国门,被日本、美国等地的买家收藏。

三秦都市报记者今天上午见到刘红孝时,老人正在维修一把多年前亲手制作的二胡。“这么多年了,很多人用过我做的琴后都把我当朋友,琴有了磨损或哪里需要维修,就第一时间找我,这是对我的信任,我自己做的东西,自己最了解,修起来顺手。”

69岁老人坚持手工制琴50余年 最大心愿是找到手艺传承人

年近古稀的刘红孝仍在坚持手工制琴 本报记者 王晓峰 摄

嘴里说着话,老人手上的活却没停下,不一会儿二胡就重新发出了清亮的声音。他告诉记者,如今自己一边承接各类传统乐器的维修,一边在给不少上门定制的人手工制琴,每天都过得十分忙碌。

“制琴可不是个轻省活,光是木头从开料到选料,就至少要隔个七八年来‘陈化’,不然做出的乐器不是翘起就是变弯,更不用说后期一刀一锉的细细打磨了。”他说,手工制琴工序繁琐,耗时费力,效率根本没法和机器制琴相比。“机器一天做好多把,我手工做一把琴至少需要半个月时间。”但说起琴的品质,刘红孝话锋一转,语气得意起来,“经过手工打磨的琴手感更好,用起来也更‘趁手’。”他称,手工制琴可以根据人的手掌大小、个子高低量身制作,机器则一个模子从头做到尾,二者的使用感受有相当大的差异。

年轻人对传统技艺不感兴趣 老人怕手艺失传

做了几十年的琴,刘红孝早已成了这一行的“专家”,还被评为传统乐器手工制作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他说,自己之所以年近古稀还在坚持,一是爱好,二是想担起非遗传承人这份责任来,把这门手艺传下去。可惜的是,现在的年轻人都对此不感兴趣。

69岁老人坚持手工制琴50余年 最大心愿是找到手艺传承人

老人担心的就是手艺失传 本报记者 王晓峰 摄

“也有娃们到我这来学,但大多都静不下心来,最后觉得这活枯燥乏味还挣不了多少钱就走了。”他皱起眉头,向记者回忆起自己学艺时的情景。“我是渭南白水人。17岁就跟着师傅学木工,因为喜欢乐器,又摸索着给戏班子修理乐器,下了不少功夫才把木工的基本功和修理乐器、制作乐器的基本功结合起来,最后又花费了很多年才把这门手艺练精。”

他向记者介绍,这个过程听起来艰难又漫长,但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像我2000年来了西安,随后成立了工作室,现在时间相对自由,经济上也早已不愁吃喝。”他说,现在唯一的心病,就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

“老祖宗们留下来的手艺,断在我们这一辈可不行。我就想趁自己还能干得动,赶紧带几个徒弟出来。”刘红孝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