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滇池:一碧万顷 鲜花飘香

7月21日,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东岸的捞鱼河湿地公园“水上森林”。 孟姣燕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孟姣燕

7月21日,昆明市滇池东岸的捞渔河湿地公园,杉树林立、林下有水、水中有鱼、水流回环的“水上森林”景观,让“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采访团的记者啧啧称奇。

据介绍,这片面积300余亩的生态人工林,利用中山杉耐湿地性特点,将入滇池捞鱼河的下泄水引入林中,大大提高了湿地水质净化效果,也让湿地颜值更靓。

滇池,是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春和景明,一碧万顷”的滇池是昆明人的乡愁。

上世纪90年代,因城市快速扩张、农业工业生产污染等原因,滇池水质急剧恶化,蓝藻、恶臭备受诟病。

自“九五”以来,云南对“病入膏肓”的滇池实施抢救治理。特别是近几年,环湖截污、入湖河道治理等“六大工程”为主线的流域综合治理措施,让滇池水质企稳向好,2017年达到Ⅴ类。

“春城”昆明令人备受瞩目的,除了滇池,还有其香飘海内外的鲜花。2017年,该市花卉产业综合产值为186.2亿元,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仅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鲜切花日均交易量就达314万枝。

然而,滇池水质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农业面源污染,鲜切花种植特别是在滇池水域种植,存在污染水质的情况和隐患。

发展生产与生态环保产生矛盾怎么办?

昆明的办法是,一是严格按照《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将滇池划分一、二、三级保护区,将花卉种植基地逐步迁移到保护区外,并给予补偿;二是推广无公害种植技术,少用大肥大水;三是鼓励土地流转,把分散生产的花农组织起来,组建花农合作组织新型生产主体,解决因小规模、分散生产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创品牌、种好花。

“滇池清,昆明兴。”昆明市副市长吴涛介绍,要把生态优先摆在压倒性位置。产业要发展,但要绿色发展。目前,昆明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力争2018年滇池草海、外海水质分别达到Ⅳ类和Ⅴ类;2020年滇池草海、外海水质全面达到Ⅳ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