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北京市重視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活動,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到博物館中學習和實踐,感受北京文化。文物作爲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蹟,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看一看同學們與文物的故事。

那年到雲南旅遊,有幸到雲南省博物館參觀,在博物館初看到這件器物,我當時有點兒蒙圈,心裏不禁發問“這是件文物還是件小雕塑?通過看館內介紹,得知這件器物的名字叫做牛虎銅案,還是雲南省博物館館藏的國家一級文物。

我對文物以及歷史很感興趣,立刻上網查資料,希望能獲取關於牛虎銅案更多的信息。功夫不負有心人,從網上豐富的資源中,我瞭解到,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考古界有兩次驚人的發現:一是甘肅出土了“馬踏飛燕”,二是雲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的“牛虎銅案”。這一南一北相繼面世的文物轟動了世界。因此坊間素有: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的說法。

如果仔細端詳這件銅器,相信大家腦海中一定會冒出類似的感人故事:一隻要餓昏了的老虎碰上了落單的大牛和小牛,飢腸轆轆的老虎一直虎視眈眈小牛,併發起了攻擊,大牛爲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將小牛藏在身下,而自己卻被老虎抓住動彈不得……

這個故事真的是這樣嗎?這個器物又是做什麼的,難道僅僅是表現一個感人故事?

由於年代久遠,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已經無法考證。1972年,牛虎銅案出土於雲南省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羣第24號墓。這件牛虎銅案是一件古代祭祀的禮器,又可以稱作“俎”。它高43釐米,長76釐米,寬36釐米,是古代的祭祀活動中放置肉、酒、水果等祭祀品的案子,所處時代爲戰國中晚期。

牛虎銅案是滇青銅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世界聞名,不僅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而且還蘊含着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牛虎銅案以峯牛的四條腿作爲器足。巧妙地利用峯牛隆起的駝峯和上翹的牛尾兩點之間的背脊這段距離。挖空牛背,使之成爲盛放祭品的下凹盤形,牛尾部攀爬一虎,口咬牛尾,前爪緊扣案緣,後腿蹬立在牛腿上。前後兩橫檔上,一頭體量稍小的峯牛立於大牛腹下。這件牛虎銅案極不尋常,造型十分別致,銅案還利用對比,反襯,烘托等手法。將整體氣氛和牛虎的神態,思想,動作。雕鑄得惟妙惟肖,把大牛的健壯性良,小牛的單純可愛,猛虎的雄健,表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此案造型奇特,構思新穎,體現了藝術審美與實用功能的完美結合。也許製作這件牛虎銅案的工匠借這個嚴肅、認真的場合表達了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的歌頌。中國自古就講究繁衍生息,父母會爲孩子成才付出自己的全部,連動物界的老牛都爲了不讓自己的孩子受到傷害不惜犧牲自己,更不用說身爲高級靈長類動物的人類,更會爲了孩子盡心盡力,只爲孩子能夠幸福的成長。

牛虎銅案既有中原地區四足案的特徵。又具有云南獨特的地方特點和民族風格,是中國青銅藝術品的傑作。我認爲牛虎銅案體現愛,充滿愛。在不少地方,我們都能看見大型的牛虎銅案雕塑,老牛把小牛護在身下後,知道自己的孩子不會受到傷害,它安靜平和、視死如歸的神態都會讓人肅然起敬,對生命和愛產生深深的敬仰。

文字丨張文卿

編輯丨陳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