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1563年—1620年),大明神宗显皇帝,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在位初期,张居正任内阁首辅,一切国家军政大权皆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并开创了万历新政,从此出现了“万历中兴”的局面,朝政肃然一新。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万历皇帝开始怠政,并且否定了张居正的一切新政,张家遭到清算。万历15年以后,皇帝开始不上早朝,虽然如此,明朝还是取得了“万历三大征”军事上的胜利。可以说张居正的改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只是当时的人不一定都能够明白,等到了几十年后的崇祯年间,人们才恍然大悟,开始怀念起张居正来。

万历三大征指的是宁夏之役、朝鲜之役、播州之役。

1、宁夏之役,自1592年(万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延至九月十八日。镇压哱拜之乱。

哱拜原为蒙古族人,嘉靖中降明,因功升都指挥。万历初为游击将军,万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纠合其子承恩、义子哱云等叛乱,叛军势力越加强大,全陕震动。明朝特调麻贵驰援,四月,又调李如松为宁夏总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监军,统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七月,麻贵等捣毁叛军大营,追奔至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各路援军将宁夏城团团包围,并决水灌城。叛军失去外援,城内弹尽粮绝,同时内部发生火并。李如松攻破大城后又围哱拜家,至此,哱拜之乱平定。

2、朝鲜之役,第一回冲突自1592延至1593年(万历二十至廿一年);第二回冲突自1597延至1598年(万历廿五至廿六年)。援朝逐倭(日本)之战。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基本统一了日本的丰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长率军从对马攻占朝鲜釜山,又渡临津江,进逼汉城(今首尔)。朝鲜国王李昖望风而逃,逃奔平壤、后又奔义州(今新义州东北)。日军进占汉城后,又攻入开城、平壤。朝鲜八道沦陷七道。此时,明朝应朝鲜之请,出兵援朝,但援军不敌。

明廷得知败讯后,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集四万兵马赴朝。次年正月进攻平壤,击败小西行长,平壤大捷,又复开城,扭转战局。但在距汉城三十里的碧蹄馆因轻敌中伏,损失惨重,李如松险些阵亡。三月,刘綎、陈璘率军抵朝。明军扼临津、宝山等处,并断日军粮道,日军缺粮,不得不放弃汉城,退缩至釜山等地,开始与明军谈判。为争取时间,明兵部尚书石星力主和议。但因日本提出以大同江为界等无理要求,谈判破裂。

万历二十五年日军再次发动进攻,明神宗朱翊钧将石星等下狱,以邢玠为蓟辽总督,此时李如松已经去世,任命麻贵为备倭大将军,调蓟辽、宣府、大同、山西、陕西兵及福建、吴淞水兵援朝,又募川、汉兵等往援。次年二月,明军兵分四路向釜山挺进,陈璘与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配合,在海上打败日军最精锐的小西行长部,八月,丰臣秀吉病死,日军撤兵,中朝联军乘势进击,日军大败。但李舜臣和明军老将邓子龙也在与日军的露梁海之战中牺牲。十一月,战争结束。

这次战争不仅粉碎了丰臣秀吉进占朝鲜的意图,还使得日本此后三百年不敢再西窥中国,丰臣秀吉要把日本京都搬到北京来的言论被啪啪打脸。

3、播州之役,自1599延至1600年(万历廿七年至廿八年)。

播州就是今天的遵义,位于四川、贵州、湖北间,山川险要,广袤千里。自唐杨端之后,杨氏世代统治此地,接受中央任命。明初,杨铿内附,明任命其为播州宣慰司使。万历初,杨应龙为播州宣慰司使,骄横跋扈,作恶多端,并于万历二十七年公开作乱。二十八年二月,在总督李化龙指挥下,明军分兵八路进发,每路约三万人。巾帼英雄秦良玉与其丈夫马千乘亦率兵攻下金筑等七寨。三月底,刘綎攻占娄山关,四月,杨应龙率诸苗决死战,大败。六月,刘綎又破大城。杨应龙知道大势已去,自杀,明军入城,播州平定。后分其地为遵义、平越二府,分属四川、贵州。

《明史》记载:“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王德完传》载:“近岁宁夏用兵,费百八十余万;朝鲜之役,七百八十余万;播州之役,二百余万”。可见这几次战争花费巨大,损耗惊人。

万历三大征虽然都取得了胜利,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国力,再加上万历皇帝晚年的不作为,国家雪上加霜。到了天启年间,朝政开始腐败,党争程度加深。等到崇祯皇帝继位的时候,已经积重难返。

“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也;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 ” ——孟森:《明史讲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