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花市斜街的记忆

最近经常看到介绍花市大街的文章,却鲜有详尽介绍花市大街重要的组成部分东花市斜街的文章。从小生活在东花市斜街的我,觉得有必要介绍一下。

东花市斜街的记忆

解放前,袁祠所在地叫外三区佘家馆1号,“文革”后改为东花市斜街52号。

东花市斜街不长,也就七八百米的距离。却有著400多年歷史,各种遗跡及民俗文化非常丰富。从东头位於白桥大街路口的隆安寺,往斜街裡走路北几十米的佘家馆也就是今天的袁崇焕祠,依次是五十九中学、房屋管理所、卧佛寺、玻璃器皿厂。路南有玩具六厂、煤舖、副食店、粮店、小酒馆、理髮店、天龙寺(天龙东里小学)。街道两旁古树参天,民舍古朴雅致,几十条叫的上名的古老胡同分佈在街道两边承载著人们的记忆!正可谓:麻雀虽小五臟俱全!

今天我先不给大家介绍各种寺庙和会馆,先说说我们儿时经常欢愉玩耍的三个大空场(地)!

东花市斜街的记忆

佘家馆也就是袁崇焕祠,是一座凹进去的临街古院,院子比马路高出一米多,拾级而上的台阶和古院之间形成了很大的空地,夏日的时候人们就在台阶上乘凉打牌下棋聊天,院裡的居民就在空地上种了向日葵和蓖麻之类的植物,秋日各种草虫隐在没脚的草丛或墻缝中鸣叫,像交响乐的旋律一样悦耳动听。冬天当万物凋零空地空寂的时候,院裡的居民废弃的生活用水泼洒在空地上(那时没有下水道),日来夜往就结成了一层厚厚的冰面,孩提的我们就在上面溜冰车抽汉奸(陀螺)。一片"稚童閒趣不还家,忘记时间相笑欢"的景象!好景不长,在74年空地上盖起了一排平房,从此我们娱乐的场所随著盖起的平房永远消失了,随之消失的还有我们悦耳的欢笑声。

东花市斜街的记忆

袁崇焕祠往西100多米有个卧佛寺,寺外空地极大,是我们儿时追逐打闹作游戏的上佳地方。记得在"无產阶级文化大革命"时,人们在空地上扭秧歌、跳忠字舞,开批斗"地富反坏右"的大会,参与的人眾上千,虽然已经过去了50餘年,但当年群情激昂,口号震天的场景到现在依然歷歷在目,印象如昨。73年政府為了安置閒赋的家庭妇女,在空地上盖起了一座"五七"食堂。从此裊裊的炊烟和阵阵的饭香取代了稚童做游戏的喧闹声,只餘一条通幽的小逕,象趴在地上的蚯蚓,向过往的人们诉说曾经"少年爱欢弄抔尘,明朝不见知何处"的经歷。

东花市斜街的记忆

卧佛寺过马路往南走过一条20多米就如同陶渊明笔下进入桃花园前神秘的曲径一样,前面豁然开朗。裡面是一幢幢建於50年代按前苏联的楼式佈局形成的10多座三层楼房,楼房排列在四周,各个楼房的通道两旁栽满了葱青的植物。楼房中间留出了很大的一片空场,在空场的西边搭建了一个砖式的舞台,逢年过节人们在街道居委会的组织下,起舞弄影,放声欢唱,其乐无穷。而且还是开批斗及公审大会的场所。而孩子们平时就在那裡踢球弄乐,做集体游戏的绝佳所在。75年舞台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六层红砖楼,极大的破坏了环境佈局;再加上76年唐山地震,各种地震棚应势而生,显得非常拥挤破败不堪。曾经在这裡弄歌舞影的人们,只能在这个环境下苟活残喘,彻底失去了欢乐的气氛。

东花市斜街的记忆

随著北京内城的拆改,别说空场(地)了,就是传统的老北京平房都快成稀罕物了。如果按现在狂拆的速度,估计用不了几年老北京平房也就成传说了,传统的民俗文化也就随之消失殆尽了!

正是:星斗微移物已非,古城旧貌作烟灰。感怀故宇惆潸泪,眷眷忆昔觉心哀。

东花市斜街的记忆

阅读往期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东花市斜街的记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