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日本军队大量装备的是三八式步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八大盖”。体积短小灵活还能自动射击的冲锋枪并不常见。可是日本的轴心国盟友德国,以及盟军的俄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都为前线士兵大量列装了自主研发的冲锋枪,并在战场上表现出色。直到战争中后期,日军才研发出颇受争议的百式冲锋枪,这种冲锋枪甚至还没来得及大批量装备到一线,日本就宣告投降了。那又是为什么,日本军队在二战中拒绝装备冲锋枪呢?

二战中日军和“三八大盖”

有一个观点是:日本战时资源匮乏,缺钱。冲锋枪倾泻般的子弹消耗和复杂的制作工艺让日本人举步维艰。这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二战时日军的军费支配比例一直是陆弱海强,陆军拿到的军需预算比较紧张,对于更新装备着实是有苦难言。但冲锋枪在上世纪中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以日军的军工水平不可能掌握不了制作工艺。而且很多人想象不到,冲锋枪的制作工艺其实非常简单,苏联的波波沙冲锋枪和英国的司登冲锋枪,在工艺上不仅远远比机枪简单,甚至制作流程比步枪还方便。二战时期日本的重炮和坦克可是世界一流的水准,不至于连冲锋枪的产能都过不了关吧?

二战中的日军坦克

那么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事实上,日军拒绝列装冲锋枪的确是害怕其巨大的子弹消耗,但究其原因,并不是子弹的产能和成本,而是因为后勤补给无法供应。很多人在思考战争时,可能只考虑后方产能,似乎后方能生产多少,前线战场就能使用多少。事实上,在生产和使用之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后勤运输。中国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线作战部队能使用到的弹药量,不是由产能决定的,而是由后勤补给线决定的。

美军二战战场上的制式装备——汤普森冲锋枪

二战中,日军主要还是以徒步化、骡马化运输的轻步兵为主,机械化程度非常低。无论是人力还是畜力,能运送的补给品数量都十分有限。除去部队基本生活物资,弹药的供给量可想而知;如果再算上中国军队的围追堵截,能送到日军一线部队手里的弹药,便更少得可怜了。

战场上的日军骡马运输队

日军还强调复杂地形区轻步兵渗透作战,而这样的战法会完全脱离后方补给,作战能力也会受到弹药携行量限制。如果大量列装冲锋枪,靠士兵随身携带的那点弹药根本无法持续作战,而若是后方的运力不足,整个部队的战斗力便会大打折扣。日军的很多战史资料也显示,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作战,能得到充足后勤补给的机会都非常少。尤其是缅甸的英帕尔战役,日军连吃饭都成问题了。这样的后勤补给水准,日军就是想用冲锋枪,也不只能小范围使用。

美军就是因为具有机械化补给线,从而保证了前线的弹药供给,而日军是缺乏这个条件的。那么太平洋战场上军费充足的日本海军呢?就算是岛礁防御战,日军同样面临着海运限制,再加上美军海空部队对日军海上补给线的联合绞杀,后勤保障问题甚至更加严重。而二战中后期,战火烧到了日本本土,日军后勤补给问题随着补给距离的缩短和“主场优势”反而有所减轻,装备冲锋枪也具备了条件。

颇受争议的日本百式冲锋枪

不过日本冲锋枪的口碑却很糟糕。尤其是百式冲锋枪,其制作工艺并不比一战德国的MP18好多少。在二战后期,日军囤积了3万支冲锋枪,为本土作战做足了准备,但1945年8月份日本天皇宣布投降。那些冲锋枪躺在仓库里还未使用就全部变成了对手的战利品。不过财大气粗的美军更有意思,在拿到百式冲锋枪试射之后,认为这种枪槽点无数,毫无使用价值,把缴获的百式冲锋枪全部当战争垃圾处理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