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无法预测,更无法通过投观众所好而获得成功,真正在艺术和商业领域获得成功的作品,往往都是创作者引导观众,而非相反。

中国电视剧市场,BAT早已进驻并红火了好几年;海外,苹果也带着上亿美元的资金加入了游戏。这些资金的流入急剧增加了电视剧行业的工作机会。工资高,福利好,项目时间长,如果说拍电影是做项目,制作剧集更像是找了一个朝九晚五有保障的工作,如果一季一季接着拍下去,持续在一个剧组工作个三年五载的也说不定。影视产业的红火,也吸引了新兴技术行业,大数据就是其中之一。

在国内,大数据很火,甚至被一些人不遗余力地挖掘和使用。一些科技公司在为客户前期评估项目时利用大数据测算票房,也有些公司利用大数据寻找拍摄题材。笔者的观点是:大数据是影视作品营销的利器,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在效果和性价比方面,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电视和户外广告。然而,将大数据运用到影视创作领域却是非常危险的。

笔者参加了Netflix公司的一次高管闭门会议。会议中,高管们介绍了Netflix大数据营销各种案例,非常有意思。比如,同一部电影或剧集,Netflix会在不同国家推出不同版本的海报和预告片。Netflix的核心技术其实是“推荐”功能,即了解每一位用户的观影习惯和历史信息,越来越精准地向其推荐“他/她有可能喜爱的内容”。记得笔者注册Netflix后的第一个月,随便看了《厨师的餐桌》等纪录片以及电影《雄狮》,随后的某一天,系统向笔者推荐了一部动画片《马男波杰克》。在好几次刻意忽略这个推荐后,终于有一天笔者闲极无聊地点开看了一集,然后接下来的两周竟然一口气把好几季都看完了。这次的精准推荐让笔者非常惊讶。后来听了Netflix复杂烦琐的运算法则后,觉得它这套技术确实很厉害。

然而,自《纸牌屋》后,Netflix的网剧并没有爆款频出,除《怪奇物语》和《十三个原因》,其他网剧都表现一般。当笔者问及《怪奇物语》为什么会火的时候,他们的回复也没有提到大数据的功劳。Netflix的原创电影就更没有什么爆款了。在美国市场饱和的情况下,Netflix开始进军国际市场,甚至频频推出非英语剧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最近有朋友拍了部电影,让笔者推荐给Netflix,笔者得到的反馈是,基本上Netflix只会考虑购买当地市场票房冠军或点击量高的爆款,而不会考虑一部刚拍完还没经过当地市场检验的影片。由此可以看出,Netflix的大数据更多地应用在购片和营销方面,在创作层面并没有验证成功的大数据模式。

创作是一种艺术形式,需要灵感、才华和原创性,既然是原创,又从何处寻找大数据呢?那么,是否可以通过大数据研究观众喜欢看什么,然后拍什么呢?答案也是否定的。观众的偏好,尤其在目前信息爆炸的时期,是随着年龄、心境和环境变化而不停变化的。今天你发现一线城市20岁的男性喜欢看游戏改编电影,于是赶紧买下一个游戏的影视改编权,再花费一年半载的时间拍摄制作出来。不过,在这段时间里一线城市20岁男性的兴趣会不会已经改变了呢?非常有可能。

诸多黑马和冷门爆款都验证了一个理论,内容无法预测,更无法通过投观众所好而获得成功,真正在艺术和商业领域获得成功的作品,往往都是创作者引导观众,而非相反。笔者由衷希望创作者能够不受所谓的大数据绑架,继续将影视作品视为艺术作品而非科技产品来制作,这样才会有更多好作品问世。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