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铅球万袋”:有从毛子那边的反应堆设计院交流时候听来个段子,说是毛子直到60年代末的时候,核反应堆一直是傻大黑粗加跑冒滴漏,花样多故障更多,这时冒出来个天才青年,30出头当上了设计院院长,双商爆表,聪明的简直不像人类。在他主持下,苏联的核反应堆事业一日千里,不但填了很多老坑,又开了许多新坑,各种发电的、船艇的、航天的、科研的无不成绩斐然,一举将苏联反应堆技术从解决有无推到了世界先进...然而这位天才嗜酒如命,40多就死于酒精中毒(这个死法真的是...)...之后的接手领导是个庸人,加上没几年苏联就解体了,所以这么多年他们的主要业务就是改良当年天才的设计了......

wangyongsk:只有酒精中毒状态下才能发挥出设计思想的超能力?

tankdisband2:所以说地图头禁酒是亡国之举。

扬云飞:核电不知道,宇航方面的苏联经历差不多,一个天才和一大群至今再解读天才手稿的群体......

empereur:科罗廖夫?

扬云飞:不记得名字了,应该不是科罗廖夫。很早以前看的米国人拍摄的纪录片,称苏联在宇航方面本来大大落后于米国,但是翻出来这个人的手稿后按照执行就取得了飞速的进步。还有一段时间有人传说这是一个流落在地球的外星人,想加速地球的宇航科技以便回家。

xingtian23210:齐奥尔科夫斯基,人类航天之父....

齐奥尔科夫斯基

扬云飞查了一下信息,貌似科罗廖夫不但大量采用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研究资料,1929年还数次拜访了他。当然拜访与否这事一直有争议,但是宇航圈子里都是把两者视为先后继承的关系。

1855年出生,1933年去世。俄国自学成材的发明家,宇航学奠基人,莫斯科附近的乡土教师。最早提出并且证明了离开地球要用多级火箭这种方式,提出以太空站的形式进行宇宙殖民,太空电梯和悬浮列车。主张对宇宙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虽然他也兼职写科幻小说,但是上述内容并不都是科幻内容,而是做了很多扎实的研究包括大量的数学计算。他的著作被称为“宇航学的圣经”,苏联在宇航方面的进步很依赖于他指明的方向。

greedghost:靠, 那年代能有这思路, 还是靠谱的有数学计算做论据的,难怪后世有人怀疑他是外星人了, 他干的事情领先了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太多,完全不是一个层次了。

schlieffen:肯定不是,科罗廖夫是组织和管理天才,不是技术天才,切洛梅嘲笑科罗廖夫的数学能力嘲笑了一辈子,他才不可能留下什么迷之手稿供人解读。

科罗缪夫

seeckt:那这个是指的哪位?

schlieffen不知道,我觉得还是段子,总师级别的人物多半脱离具体计算工作了,手稿应该也是规划设想为主,为什么会看不懂。

硬要说的话,杨格尔,切罗梅,格鲁什科马卡罗夫都比科罗廖夫更符合技术天才这一描述。

HeavenDevil:有人提了啊,afikantov。

redflag:话说,知道不知道苏联不只有一个反应堆设计院,不同反应堆由不同的设计院设计。

afikantov虽然是天才的设计师,35岁就成为了总设计师,但是人家是1951-1969年担任总设计师,也没有死于酒精中毒,请勿污蔑逝者。

Igor Ivanovich Afrikantov

铅球万袋:我知道苏联是不止一个搞反应堆设计的单位,但是对于毛子反应堆的发展历史实在不熟悉,所以很好奇这么个段子有几成是真的......

wjl:这么说也有点扯了,设计的前提在于能做出来。听快堆的人说,尤其是蒸汽发生器和主泵毛子的堆型图纸给国内厂家照抄也做不了。

tankdisband2:好像还出过把毛子技术人员请来,让他们找着自己当年留的资料复刻当年他们做出来的反应堆,结果性能老是差一点的事情。

redflag:真的部分:50年代初,有一个天才设计师,双商爆表,35岁担任总设计师,从50年代开始指导设计9个石墨堆,5个重水堆,世界第一座快堆,53岁英年早逝.其余的都是胡扯。

沙俄历史爱好者角度的话,大概率是friedrich tsander,当然小概率也可能是tsiokovsky。

铁甲008:如果取消米格-25的酒精喷淋系统,把省下来的酒精用于伏特加供给,说不定苏联能再撑10年……

铅球万袋以前是有过一个讨论,如果毛子在70年代晚期拿出军备竞赛的劲头来搞居民消费品供应体制改革,说不定还真能撑到新世纪。

英俊的小张:其实........90%的俄罗斯男人,要么直接死于酒精中毒,要么间接死于酒精引起的各种问题。

嗜酒如命?俄罗斯人好像都嗜酒如命。

关键节点是克鲁晓夫,如果克鲁晓夫能像邓小平一样搞改革,减少军事投入,更多的投入轻工业制造和民用化工领域,扩大内需,把轻工业缺的课都补上,那苏联肯定不会那么早解体的。

就举一个例子,苏联时期,美国间谍仅仅用一套cd音响就把苏联军官策反了,因为在轻工业产品极度缺乏的苏联,cd音响可是很值钱的抢手货,放在今天的中国,哪有可能???

日用品的匮乏,毁掉了苏联人的制度自信,最终毁掉了苏联,同时也毁掉了苏联的经济(没有内需呀.......相反,中国有13亿的统一市场......)

靠压榨农业剩余,拼命发展重工业,最终实现工业化,这条路线实际上是成功了的,中国,苏联,都成功了,但这不代表,成功以后,之前轻工业缺的课就不用补了。

中国改革开放,把轻工业的课补上了,而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没补上。

扎古圣武士:成也伏特加,败也伏特加。

铅球万袋赫鲁晓夫那时候美苏的斗争还是比较尖锐的,集中资源搞航天跟核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到了70年代美帝厌倦了越战到刚从越战脱身那会儿,国际局势其实是比较缓和的,这时候苏联的核打击能力也成型了,其实是可以腾出手来补课的,奈何继任者还不如赫鲁晓夫......

飞翔之宇:苏联的GDP从来没有超过美国的40%,而整个西方阵营的整体实力加在一起是苏联的4-5倍,苏联几乎是一国单挑全西方。在这种情况下认为重工业已经补到位了的想法是单纯的,赫鲁晓夫为什么提出对美搞和缓?说到底就是意识到自身实力差距较大。

蔷薇骑士:但是核武器的发展使得美帝事实上放弃了主动开战,先发制人的打算,只提经济差距不提核威慑是不科学的,苏联在六十年代以后建立起完整的核打击能力以后,发展轻工业,加强物资供应,缓和社会矛盾的空间是很大的。但是很显然军队和军事重工业利益集团完全影响了中央决策,根本不愿意放弃丝毫利益,片面宣扬军事威胁,最终拖垮苏联难辞其咎。

morningbear:计划经济情况下,对消费品工业不管是进行质量控制还是进行技术更新都是办不到的。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中消费品的生产者必然拥有事实垄断地位。

相反,只有在军事工业中才能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及进行自我技术更新——因为有军事纪律和与西方保持平衡的需求。

以军事工业为核心,利用军事工业的需求拖动+军事工业的溢出效应带动民用经济是唯一可行的道路,而苏联实际就是这么做的。

历史也证明,苏联每次削弱军事工业,结果就是整个经济,从军到民的全面大滑坡。

“发展轻工业,加强物资供应”的前提是消费品工业必须有严格的质量控制,而且能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变化。这对于具有事实垄断地位的计划经济国企是不可能做到的。

经常有人说什么私有经济才有积极性,实际上这种正向激励,国有计划经济仍然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类似私有经济的,缺陷其实是经常被忽略的反向激励差异。

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必然逐步公务员化,即便是理想管理情况下,企业管理者也好,工人也好,在没有犯错的情况是不会被淘汰的,这意味着对于多数人来说,按部就班才是最佳选择——想做出成绩升上去愿意为此冒险的必然是少数。

这就是斯大林大清洗期间苏联高速发展的秘密:

——即便你是“无辜”的,但如果你做不出成绩来,就可能被拉出去枪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