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第十一届北京滑雪产业高峰论坛进行第二日会议议程,户外生活杂志主编秋林代表主办方致辞,北京滑雪产业高峰论坛是一个平台,希望从业者们能够在这个舞台分享中国滑雪产业发展的艰辛和快乐,希望大家能够多交流合作,利用好这个平台。

黑龙江大学教授唐云松对中国滑雪产业的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分享,认为中国滑雪产业正在进行南展西扩,大量室内滑雪场、旱雪雪场正在建设。数据显示60%的滑雪场营业收入低于500万,在经营效益上来看,南方要比北方好。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体育商学院院长、博导易剑东认为“3亿人上冰雪”的目标必须量化,国际上对中国如何实现3亿人上冰雪的方法非常关注。对于中国来说,如何量化3亿人是个问题,建议采用每年(或者6年间)滑1次雪或者冰就算1个人上了冰雪,从中国人口来看,3亿人这个目标是可以完成的。易剑东院长认为“3亿人上冰雪”对东亚乃至世界冬季运动发展有重要意义,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滑雪产业的第三极。

在法比奥的陪同翻译下,勃朗峰索道公司技术总监Marco Petrella首先介绍了法国山地运动发展的历史渊源,并以勃朗峰索道公司一个索道项目为例,分享了滑雪场缆车如何兼顾四季运营,提升度假区的营收能力。缆车下站要融入到自然环境,中站兼具餐厅、休闲以及夏季运营的需求。缆车站(海拔3500米)地处高海拔,做的比较小巧,满足基本的需求。缆车站的建设让该地区的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由2010年的10万旅游人次提升到2016年的50万旅游人次,对当地旅游以及区域经济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2006年冬奥会雪场项目举办地都灵分享了冬奥带给他们的改变,Sestriere公司总裁Luisella Bourlot说大型赛事对举办地实现跨越发展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冬奥会之前,都灵给外界的形象是一个重污染城市,冬奥会举办改变了当地的交通、工业、酒店等行业。虽然冬奥会新增设施很多,但更重要的是对老旧设施的改造,使都灵的当地基础设施实现了硬件升级,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与2002年的332万旅游人次相比,冬奥会之后的2014年,该区域的游客人次达到629万旅游人次,增长接近一倍。

撰文、摄影/刘楠归来

本文首发GOSKI产业观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