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穴

太白,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输(土)、原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布有隐神经及腓神经分支,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

中文名

太白穴

出自

《灵枢·本输》

所属

足太阴脾经

主治

胃痛,腹胀,呕吐,呃逆

位置

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简介

太阴脾经

太白,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输(土)、原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布有隐神经及腓神经分支,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直刺0.5-0.8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共4张

太白穴位置及功效

穴位取穴法

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详见此足底穴位图相关图示)

解释

太白穴名意指脾经

(1)太白穴。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太白穴名意指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肺金之气。本穴物质为大都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受长夏热燥气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层次化为金性之气,故名太白穴。大白名意与太白穴同,大,通太。

(2)脾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化为阳气蒸升于更高的天部层次,为脾经经气的重要输出之穴,故为脾经俞穴。(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蒸升,表现出脾土对肺金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足太阴原穴

原,本原也。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而本穴的蒸升之气同合于足太阴脾经的气血特性,且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故为足太阴原穴。

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由天之下部上行于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生发肺性阳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主治疾病

穴道指压法治疗湿疹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湿疹。

补充内容:(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太白穴 Tài bái(SP3)

〖穴位取穴法〗 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疾病〗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痢疾。

人体穴位配伍

〖人体穴位配伍〗 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注为“输”;脾经原穴。

太白穴 俞穴,属土,足太阴原穴。

〖别名〗大白穴。

〖穴义〗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

按摩太白穴,止泻补肺

此穴是人体健脾要穴,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如先天脾虚、肝旺脾虚、心脾二虚、脾肺气虚、病后脾虚等,并有双向调节作用,如揉此穴腹泻可止,便秘可通。另外,点揉太白穴还可调控血糖指数,高者可降,低者可升。太白穴就是通过脾来补肺的这么一个穴,健脾的功能相当于山药薏米粥。不过,按摩时要注意力道,以穴位处微微感到胀痛为度,不必用太大力气,每天坚持按揉3~5分钟,不用吃任何药也能补脾。[1]

参考资料

[1] 太白穴的穴位位置.999穴位网 [引用日期2015-04-0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