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艺学的文化转向已经过去若干年,文化艺术的创造环境已经发生极大的改变,虚拟现实技术正以它最迷人的方式开始改写它对艺术的影响。虚拟现实艺术不只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艺术创造,它本身就是集聚一群有共同梦想的人参与的集体创造;虚拟现实的艺术世界是一群追逐共同梦想的科学艺术家想象接力的产品;正是这群逐梦人在共铸虚拟的艺术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了彼此的融合与交互,建立起深度的美学的情境,最终抵达彼此的心灵的远方。传统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不断拓宽与变得可感知的过程中,沉积在虚拟现实艺术这个新创的深度的美学情境的意识中。

题记:

在一个与现代完全不同的时代里,那些对物和环境施加的影响比我们现在小得多的人创立了美的艺术,确定了美的艺术的不同种类。然而,我们的手段于其所达到的适应能力和精确性中正经历的惊人的增长使我们看到,古代的美的艺术即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所有艺术中都存在着一种已不再能像以前那样去观赏和对待的物质成分,因为这种物质成分也不能不受制于现代科学和现代实践。20年来,无论是物质还是时间和空间,都不再是自古以来那个样子了。人们必须估计到,伟大的革新会改变艺术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将影响到艺术创作本身,最终或许还会导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变艺术概念本身

——保罗瓦莱里《无处不在的征服》

文艺学的文化转向已经过去若干年,文化艺术的创造环境已经发生极大的改变。文艺学自身的各个构成要素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得到不断的拓展,曾经的边界在拓展过程中日益模糊,真实的世界、超现实的世界与虚拟的世界叠加;天才创制向大众生产转身,尊重大众以大众需求为驱动的文化生产方式,催生了邀约大众——网络用户的参与,用户不再只是艺术世界的欣赏者和体验者,更是生产者和传播者,艺术世界的主体间的交互者与共建者;艺术文本不只是网络虚拟世界的超链接文本,它本身成为一个生产的空间,是追逐共同梦想者们相遇、相知,书写各自的思想、情感和欲望,上演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社会活动和情绪欲望的场所。

虚拟现实技术正以它最迷人的方式开始改写它对艺术的影响:音乐会现场的VR直播,全景立体视听空间概念下的VR电影,谷歌VR专用绘画软件“Tilt Brush”360度立体的挥毫泼墨成为可能;VR通过远程出席的概念拓展了戏剧空间,催生了新的戏剧VR美术馆构建全新的新展览空间。

虚拟现实艺术打破传统时空界限,改写了艺术的创造方式,模糊了艺术创造与欣赏的边界,提出了新的叙事语言……它正成为一群逐梦者们穿越时空、接力想象,以参与主体的身份在交互与体验中共创的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现实世界、一个承载深度美学的艺术情境;主体间心灵交互与体验的共创过程,正是心灵间相互影响与彼此形塑的过程,也正是抵达彼此心灵的远方的过程。传统艺术范式的美丽身影,正是在这一艺术创造的历史转折过程中,渐渐沉积在新创的虚拟情境的意识深处。

一、共同追逐创世的梦想

这是缘于虚拟现实本身的基因特征,以及由此基因诱发的技术创造,它是集合诸多科学或艺术人才共同参与的过程。人类的梦想从大处着眼,一是向外探索宇宙与世界,一是向内深究人心与人性;从小处着眼,是面对生活的现实,用虚拟现实解决具体问题。

虚拟现实本身的基因特征是源于人类的梦想,即人类希图逃避现实、生活到平行于现实的架空世界的梦想,在这个世纪里,人类无论从宏观抑或微观可以最大限度获取自由而不受伤害。虚拟现实与艺术想象关系密切,这一概念本身最初就是由小说家们率先创造的。1932年英格兰作家阿道斯·赫胥黎推出长篇小说《美丽新世界》,畅想了未来社会的生活场景,提到了一款可以为人们提供图像、气味和声音的感官体验设备。1935年,又一位小说家斯坦利·温鲍姆创作了《皮格马利翁的眼镜》,小说描述了一款能够让使用者的五官实现全方位沉浸体验的眼镜。正是基于对枯燥无味的现实生活的逃避,穿越到另一个世界的梦想,促使科学家伊凡·苏泽兰提出了“人机交互”的概念,并创制了“达摩克利斯剑”——世界上第一款虚拟头戴显示器,借助科技的表达,让虚拟现实或者说创世的梦想成真。

与虚拟现实概念相应的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本身又是综合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立体显示技术及仿真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于一体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的仿真系统。它不只内涵力学、数学、光学、机构运动学等各种科学的内容,还包含诸多与所要呈现的虚拟对象的相关学科知识以及以艺术美的方式呈现等。它不仅作为理念对传统艺术空间进行数字化的呈现,而且,作为现代科技前沿的综合体现创造着艺术的新的未来。

从宏观着眼,自中世纪开始,欧洲人就确立了人类未来的两大发展方向,一是向外开拓我们认知的世界与宇宙,于是有了地理大发现,并迎来了大航海时代;二是向内深究人心与人性。当代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是历史的延续,是对人类确立的两大发展方向的现实化:一是向人类到达不了的或者即使能够到达成本昂贵的外在世界,包括遥远的太空或者深邃的海沟;二是对人本身奥秘的探寻,包括生物的和精神的,人类细胞的微观裂变运动与人类心灵想象的文化空间。无论向外还是向内,都是以科技的手段去实现人类自由创造放飞的梦想。人的创造力得到极大拓展与开创,人类可以活动的空间与挥洒创造的自由度极度释放。

人类无论去宇宙、去星空、去大洋、去海沟、去正在设计的楼盘、去翱翔放飞的想象空间,人类已经积累的科技与文化的重组与融合,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曾经的可到达与不可到达,都拥有让我们前往深究一幡的各种可能;同时,却又不会对人类的探究形成伤害,不会牺牲生命。甚至有人进行虚拟自杀,经历逼真的虚拟自杀,反而让人可以更加珍爱生命。换言之,它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也具有极大的疗效,而且有助于释放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

从小处着眼,当前,虚拟现实1.0时代,对科技的应用主要还停留在对无可挽回的正在逝去的现实和传统艺术的虚拟仿真复现,为人们提供身临其境的逼真体验中。诸如《投入1个亿,他们用VR再造一座北京城》[1],用VR再造一座北京城,就是让您置身虚拟的北京城里按照既定的设置游走体验,回到正在不可避免地正在速朽的老北京城。

制作方为什么作这么一个产品:我喜欢老北京,不只用数字技术逼真复现那些正在快速消失的城市建筑与风貌,还有几千年聚起又散掉的传统文化。虚拟现实技术在目前的阶段可能的应用,对于传统文化的保留具有积极的作用,过去和现在是我们未来梦想开启的地方。

虚拟艺术产品“达利之梦”。这个虚拟现实艺术情境是对萨尔瓦多·达利在1933左右开始创作的作品的虚拟复现:在一个广阔的沙漠里,有两个高大无比的雕像——无定形的男人和女人正在低头祈祷。雕像前面有一个很小的剪影,一个男人和一个孩子。孩子就是达利,而男人是他的父亲。

“达利之梦”的虚拟现实艺术的开发者希普利弥敦使用三维建模、照明和纹理工具、以及游戏开发人员使用的工具,建立一个基于视觉的导航系统,邀约并鼓励用户进入达利的超现实的虚拟现实艺术世界里漫游。愿意跟随希普利弥敦步入虚拟世界的用户,往往是一群达利艺术的热爱者或者愿意深入达利心灵世界的主体,他们应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不只是对虚拟现实技术的艺术创造应用,更是愿意共同参与到开拓达利艺术世界这一梦想中的努力。

虚拟现实艺术本身就是集聚一群有共同梦想的参与者进行的一场集体的创造活动。在世界级的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看来,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在现代的变化,“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的转变是,戏剧艺术就其功能来说类似于科学。这一点并不是很容易理解的,它远远不只是利用科学知识的问题。”虚拟现实艺术不只是一种综合各种虚拟现实的技术模拟现实世界进行逼真世界的科技创造活动,它本身就是一种透着想象、自由创世的艺术活动。它较以往艺术的根本性差异,是VR有着无缝连接现实和虚拟的功能,最终在一个与现实平行的虚拟世界中,做到对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与味觉等的完全真实的模拟。

二、穿越时空与想象接力

虚拟现实的艺术世界,是一群追逐共同梦想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们,穿越时空、切换想象、接力创造的产品。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梦想,一群不同国别、不同学科、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甚至不同阶层的个体,都可以参与并受邀约共同参与到同铸一个梦想的创造活动中。

“达利之梦”的复现过程,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达利的二维世界转换成三维立体的世界,科技艺术的创作者们,必须迫使自己参与到接续达利梦想的活动中,想象出达利平面的图画里,那些高耸的雕像背后的世界看起来可能是什么样子?现在呈现在用户面前的是四个巨大的大象,个子很高,却有着豆芽一般纤细的腿。

这是一个想象和创造的接力过程。虚拟现实艺术首先再现和创造的是达利创造的那个想象的世界,是一个艺术家想象的世界、心灵的世界;其次,这个虚拟与想象的世界,又增添了参与再现和创造的设计师和技术人员的科技、想象与创造力;第三,当用户被邀约进入这个由达利+科技创造团队合力创造的虚拟现实的世界后,用户也必须参与到想象和创造的接力赛中,接续他们的想象和创造,而不仅仅是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样,虚拟的北京城是一颗浓缩时空的胶囊。为实现再造北京城这个梦想,企业除了情怀,和1 个亿的资金,还有长期以来从事文化旅游积累起来的大量的实景模型、美术素材以及交互展示经验,具有很高的复用价值;在三维呈现方面拥有在界面设计和VR场景交互设计方面的专业人员;在项目规划、设计与实施方面,拥有一支可以融会情景策划、美术制作、技术交互的全能型队伍。这群逐梦人在协同合作、共铸虚拟的艺术世界的过程中,各司其职,各尽其力,融合与交互,在梦想的驱动下,建立起深度的美学的情境。它复现的不只是古老北京城的建筑与外在的风貌,当不断变化的偶然人群穿越进入虚拟的老北京城,行走在北京变化的千年历史中,由此唤醒的体验和想象是与阅读北京完全不同的。

《你注意到了吗?苹果发布会关于AR/VR的这六大亮点》[2]

1. 苹果打造全新的AR访客体验中心;

2. iPhone 8iphone 8 Plus的摄像头专为AR打造;

3. 强大的神经网络芯片A11助力AR体验;

4. 符合iPhone标准的OLED屏诞生,能提供更好的VR体验;

5. 面部追踪功能升级,虚拟人像更加逼真;

6. 四款AR内容亮相,中国团队两度登台。

虽然发布的是苹果手机的新闻,但是,从中可以看出苹果企业的整体布局,它不是着眼手机生产本身,而是已经在移动端绸缪虚拟现实未来的应用,它的OLED屏就是为VR体验有更好效果而定制的。在实现战略转移的过程中,集合了多少不同的力量,从六大亮点可以我们就看到发现,它涉及三个国家:美国、韩国和中国;多个企业:美国的苹果、韩国的三星和中国上海的手游团队Directive Games、中国游戏制作人陈星汉团队;还有多种技术:摄像头技术、神经网络技术、A11芯片技术、OLED屏技术、面部追踪技术、动作追踪、虚拟人像技术、无线充电技术等。这些技术的不同内容的生产与应用,又将牵涉多少科技和艺术人才的想象与自由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多方力量穿越时空,在虚拟现实的艺术场景中实现交互体验,实现对话与创造。

特别诡异的是科学的美是智力构造物中的美,它们看似充满生机,与生命的生长、突变、调节适应、和“智能”的进程相类,可以激发起我们的情感,但是,它本身却只是被赋予了生命的技术图像,是一种内在美、理性美、数字的美。更吊诡的是,它是由比特、数字、算法所呈现的人类幻觉和想象的世界,却成为我们抵达彼此的心灵的远方的有效通道。

三、心灵的交互与体验

与一支做VR游戏的团队:合金猫互动科技的CEO聊天,大意是在传统游戏方式依然很优秀,无论手游还是网游都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尽管VR赋予游戏一种新的交互方式,但是,基于虚拟现实游戏遇到的软硬件问题,目前仍然很难对传统游戏发起挑战。他们的发展战略是参照Sonypartygame理念,尝试将娱乐带回客厅,扩大体感交互的比重,实现多人面对面游戏。

虚拟现实本身具有遥在的特色,他们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是把虚拟现实的特色加以发挥,反而让共在客厅的人进行面对面的游戏交流。从理论上讲,就像人最自然的走路方式被管理起来,人人愿意将自己一天的运动数据记录并上传系统一样,明明可以面对面交流的客厅,却成为客厅游戏的专场,这本是一个极其不自然的行为。

笔者有幸受邀,到位于上海戏剧学院隔壁的华景大厦六楼的开心麻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体验了双人交互的客厅游戏的虚拟现实产品。但是,那个疑问依然留住心里,即好好的人就在客厅,为什么不采用直接游戏的方式,而是大家戴个面具,手持虚拟现实的操作手柄,那个场景是不是太怪异了!

在场小伙伴的回答,让我想到顾城在一首诗里说:“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电视剧《北京青年》中也有一句台词: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在天涯你在海角,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在玩手机。”

这种游戏是开创与摸索虚拟现实技术可能性的努力。它让我醒悟我们面对的年轻人是隔着屏长大的一代,他们中许多人有社交恐惧症。在一个流动性很大、与一群陌生人相见时,这个群体难免会产生社交的尴尬或恐惧。而进入游戏世界,与新搭档一起经历共同进退、紧张与松弛兼具的活动,甚或是生死相交的游戏之后,很快消除彼此的隔阂。尽管这是一个由数字算法创建起来的虚拟现实的世界。

一开始我们提及的谷歌VR专用绘画软件“Tilt Brush”让360度立体的挥毫泼墨成为可能;这个实验就是让艺术家集聚,以手柄为画画的工具,然后,将自己在当时那一刻的所思所想画下来。从这个意义着眼,虚拟现实不只呈现心灵世界,而且让旁观者或以深入探究创造者在那一刻的所思所想所能。

人类向内探索人类的心灵的工作一直迭代并延续着,在文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各行各业都在探索。而在文学艺术领域,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与创造,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是弗洛伊德的研究,乔尹斯的《尤利西斯》和弗吉尼亚沃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先贤以他们各自的方式探究人类的心灵。沃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就是以语言文字的方式模拟人类意识连绵不绝的流动形态。即使这是以线性的方式展现,但是,依然是对人类思维与心灵变动的模拟。今天,虚拟现实在对人类心灵变动的模拟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当我们说虚拟现实技术是人类想实现创世梦想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既然有现实的世界,它创造的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折射现实的心灵世界,是人类对现实想象的世界。因而,虚拟现实呈现的心灵的世界,尽管是用内在、理性和数字算法呈现的。而虚拟现实艺术则是走近彼此心灵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想象的接力则融入了更多的心灵交互。

我们经常会讲换位思考、同理心,事实上,这是挺难做到的事。但是,虚拟现实营造的以体验为主的世界,让人们渐渐学习真正的换位思考,转瞬化身为对象,同理心因此得到培养,斜杠人生由此开启。虚拟现实在现实层面的艺术体验活动早在艺术节的演化中实现,今天只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在虚拟时空里实现。在虚拟现实1.0时代,虚拟现实表面上是一种体验观赏方式,归根到底是对社会的一种重新的认知方式,是一个由不同主体间交往、建构的空间,一群逐梦者共同参与的众创空间。我们的下一代可能会普遍生活在虚拟空间中,就如同我们现在使用智能手机一样自然。

理论层面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成为现实,人们将审美创造应用到了日常的生产与生活中。解放的和全面的人即将诞生。

四、传统艺术沉积到虚拟现实艺术的梦境深处

创造不能没有传统,没有传统就没有了创造的基础;同样,传统也不能没有创造,因为没有创造推动的传统是要死的,只有不断的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持续的生命。传统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不断拓宽与变得可感知的过程中,沉积在新创的虚拟现实艺术的深度的美学情境的意识中。

一方面,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艺术品具备某种程度的感受力,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理解艺术;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给每个人提供欣赏的机会、渠道、方式日益增多;诚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在反复的习得中,逐渐深谙其中三昧,为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艺术理解的专才或成为创作者奠定社会基础。还包括整个社会生活的环境与氛围都让我们成为无意识的艺术爱好者与生产者。

传统艺术开启了范式转换的历史。艺术生产者变了,文本也不再只是承载语言的物质存在,更是艺术生产者或创造者相遇的空间。内容的组织方式呈现出三种形式:用户自我驱动产生内容的UGC、专业组织生产的PGC,以及介于二者之间,通过专业组织驱动用户生产内容的PUGC或称OGC。众人的对话、交流与协同等,多主体相遇的文本空间变得色彩斑斓,繁复丰富。在这个过程中,文本转身成了尼尔森所说的“超文本”。超文本的特征是阅读的多线性或超线性,即由线性结构转向链接结构,由刚性结构转向弹性结构,由封闭结构转向开放结构。

线性阅读的文本,一旦成为超文本,人们就将突破眼前的文本逻辑而进入意义繁复的阅读迷宫。鼠标开启了一个又一个信息门厅,让用户永无止境地游历网络无数节点。这不仅摧毁了故事之中人物等级,废弃了种种人为的结构,而且彻底地导致了线性逻辑的解体。于是,中心、主题、主角、线索、开端与结局、文本的边界,这些概念统统失效。

同理,当虚拟现实作为现实世界的一个数字化的替代品,它的生长完善与美感的提升,是与计算机的算法经历不断的进化过程相伴。从普鲁辛凯维奇和林登梅耶让机器模拟植物生命生长的进程成为可能,到泰尔佐普罗斯的意象生成器让人工生物——一条鱼能够感知、并优化控制它自身的游泳运动,再到托马斯雷发明了计算机生成的生态系统,以快速呈现相当缓慢的自然进化过程。机器逐渐获得自我组织与自我复制的能力,当这个生态系统获得类似生物学的突现进化,它带给创造的是非预测的、超乎想象的、随意的后果。当突现这个概念在虚拟艺术中出现的时候,一如超文本在网络世界出现的结果一样,瞬间就消解了大多数艺术品的本质性特征——形式、结构、建构、功能和运转。

网络的超文本与虚拟现实的三维交互空间对艺术范式进行全新改造的同时,虚拟现实世界的艺术创造,目前主要从影视、动漫、游戏中吸取养料,尤其是借用游戏的生产与创造的模式,将虚拟世界创建化解为几个可操作步骤的:首先要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世界观的确立;其次,世界观的创建以基于以下7个方面的内容的设置、生成与平衡,即需要构建世界的能量体系、智慧种族、世界的历史、世界的版图、资源、势力范围、目的和冲突。只是生产与创造的模式不是源自文学艺术,而是原来通过想象的创世行为,是传统艺术家不可言传的天才创造,现在成为用户可以依照有规律可循的生产模式进行生产和想象的过程。当然,它较传统文学艺术的差异,是它的生产与想象源自世界的历史,视野更加宏阔,用户生产与创造的资料更加丰富,是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所累积的文化与精神资源。

由数字生成的虚拟世界,尽管包含了深刻的内在、理性与数字之美,表达了深度的审美意识,而人性与人心的故事叙述,仍然以不同的变奏沉积或显现在新的审美情境中,承续过去连接未来。

2018719日下午于南湖烟波苑

[1]高壹 :《投入1个亿,他们用VR再造一座北京城》,2017-09-07 微信公众号黑匣。

[2]2017-09-13 微信公众号黑匣:郭小乔&许仕林《你注意到了吗?苹果发布会关于AR/VR的这六大亮点》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删除。】转载请注明:元浦说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