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吧!为什么明、清史学家对徽州这个古村落感兴趣?

文/一鸣

查湾,这个地名,在徽州明、清乃至国民三十年前,曾闻名遐迩。那时查湾人才济济、文风昌盛。自明代弘治年间,汪标启书香中进士,其三子汪溱,裔孙汪惟效中相继中进士,以及其嫡系子孙连续八代在外做官。查湾进入鼎兴时期,时间持续近三百年。明,清时期,查湾共出进士3名,举人共6名,其中武举人1名。查湾这块神奇土地上留下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如:传说明末崇祯年间,汪惟效这位都给事中(言官)曾替崇祯批阅过一天奏折,烙下“汪惟效替天一日改为替天一月”的美谈;据说离查湾村有十里远千亩良田,原先属于江西浮梁陈村,是一位十三岁少年,打省案官司,采用契书“刮陈补陈”打来的;还有根据口口相传,查湾曾出一奇人,”双手提笔写文章,一眼能观六路字”。乡试时,在南直隶(南京)报名汪鸿玙,接着快马加鞭,在北直隶(北京)报名汪鸿瑞,结果双双中举。的确,那时的查湾成为祁门各地方领军前沿。那么为何如今查湾名气如此沉寂?是村庄迁徙处地人口锐减,还是村内过于分散?非也!正如汪篪老先生《查湾村简史》所言,自鸦片战争后,查湾人不思进取,四肢不勤,以肯祖业为生计。遇上后来风云变化,造成如今查湾汪氏后裔名声逐渐趋微。

今日祁门境内,有个国家级的保护区牯牛降,还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那就是查湾自然保护区(即查湾采育场)。查湾保护区内有一千八百公顷面积,接壤于江西浮梁的兴田,鹅湖及瑶里山界,是查湾汪氏自明、清以来多代人打下的基业。采育场的山场田地原先都属于查湾村的,只是1974一1975年间,安徽为了安置原江北“砍伐队”的游民,被上级强制连田片一起免费划出去了。因此,如今的查湾自然保护区不属于查湾,就如同当今之婺源不属于安徽一样。

近期,笔者不经意在网上获悉《时尚祁门》2014年第5期刊发署名为ssqm一篇“祁门古村落”的文章,上面提到的村庄包括历溪、环砂、彭龙、滩下、渚口、清溪、坑口、磻村、伦坑、马山、桃源、文堂、黄龙、武陵、石坑、奇岭、芦溪、塘坑头、松潭、贵溪、六都村、赤桥。共有二十二个古村落,文中依次梗概描述村庄地貌及人文特征。只字未提到查湾村,令人扼腕叹息,不知作者认为查湾村历史底蕴不足,还是《时尚祁门》报道有所偏倚?

查湾的村名源自查姓所出,唐末至五代十国时,原为查姓所居。后来不知为何原因,而迁往别处去了。到了宋神宗时期,汪廷茂由芦溪迁入查湾,因查湾流入芦溪这条河叫龙溪河,查湾又居龙溪之源,故查湾在家谱或文书中也称“龙源”。到了明代嘉靖时,有位善举之士汪标,逢年春讯之时,必在村中每处渡口,备以“槎”而渡之。“槎”同“楂”,木筏也!故查湾也叫“槎湾”,但人们乃习惯叫查湾。

以前,查湾祠堂庙宇、牌坊书院众多,如上屋阶支的宏德堂,敬修堂(曾为查湾小学)、蛟潭祠、白石讲堂等,可惜如今已毁众多,非战乱而人为亦。那现如今查湾村遗留下古迹有哪些呢?有规模面积达三千平米以上古祠两座,分别为“报本堂”及“崇本堂”。保存完好明清民居二十余座。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幢座落在“崇本堂”附近四合院,于1934年10月3一8日成为军团长寻淮洲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第十军团的前线指挥所,并留下抗日宣传队的标语。也正是这座民居,解放初土地时,作为查湾人的汪振丰(士佬)对革命有功,和另一户革命烈士军属,两家在查湾分配到这幢原为地主的民居。后因舍会山离查湾村路途较远,生产活动不便,汪振丰以其儿汪祖顺、汪祖炎签名卖给他人,那是后话。查湾有乾隆四十六年乐善好施的成仁兄弟让路碑一座。有因汪惟效平定边境叛乱有功,明末崇祯御赐公母白玉狮一对(注:破“四旧”时,被毁坏,但物品还存)、村口有双溪古桥一座、古树20余棵、村内古书,字画及匾额多处。还有依晰可辨的带有石槽、石碾原始榨油作坊原址、明代汪标捐资开辟的古道就有两条,在他的《白石诗稿》中就有记载。解放前,查湾的山场田地除个别几户人家外,其余的山场田地以祖传下的股份形式属于公堂祠会统一管理,故49年解放初,查湾汪氏家族被划为地主、富农成分多达七成以上!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有的主要管理者象汪友和、汪育丰被当作恶霸地主枪毙了。据当地村民介绍,此二人曾赎过为三年游击战的交通员汪振丰(土佬),当二人临刑时,汪振丰巧逢外出开会,待他从平里赶回时,人头已落地,汪振丰只是叹息。在那个年代,只要他发话,命还是可以保住的。而村中能识文断字的好好先生(包括开店铺及教私垫的人员)则纷纷逃到外地。正因为上述原因,1950一1978年期间,查湾汪氏成分不好的子女,读完小学后基本均被限制上初中。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事。当年,有文化对村史特别熟悉而成分不好的老人如汪卓甫、汪思纯等(笔者注,两人现已作古)不会说,也不敢说;较年轻人,由于成份不好,又没文化,对村史一无所知,甚至有人还和“知青”一起参与破坏文物呢!因此,最终造成查湾历史沉入铅华。两年前,即2016年,就连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副研究员康健博士“明未徽州异姓共业山场的析分实态——以《抄白标书》为中心”的论文,在台湾演讲时,既不知《抄白标书》中最大的股东汪澹石就是明末进士汪惟效,也不知“龙源汪氏”就是指“查湾汪氏”。事后,据他所言,过了一年后,才从祁门汪氏通谱时中,才得知一二。

正因为查湾历史的特殊性,许多迁出查湾的老长辈及其子女对查湾历史都选择沉默。如报本祠永善支的汪钦箬私塾先生所生三子,伯昌(字琴)、仲昌(字篪)、叔昌(字彬)。伯昌、叔昌迁往屯溪,而仲昌迁往贵州都匀市。不过,他们对村中祠堂修理,给予很大经济援助。

查湾村作为古徽州最大的佃仆制村庄,各种古书籍、典章、文献 、契约及鱼笼册等是必不可少的。遥想当年,那些宝典由祠内专人保管,疾首思今,现已几乎不存。查湾所流出外地的书籍及善本,笔者知道的有:<1>史学家叶显恩保存的《查湾各地山场阄书》。<2>刘伯山先生保存的《祁门十三都二图谢家坦汪氏文书》之〈抄白标书〉。<3>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查湾《五股标书》。嘉靖写本,线普编号53772。<4>雅昌拍卖公司展示的汪惟效的父母诰命书即圣旨。

查湾有强大的文化底蕴,强大的经济基础,无论是宗法、军事(有独立保安团)、姻亲(与奇岭、渚口成为祁门西南鼎足之势)、祭祀、迎驾等,在徽州屈指可数。如今,正由于查湾村的沉寂,许多重要的历史事实,也被他乡不断切割。譬如,祁门部分西、南乡人为了红茶鼻祖争得不可开交,就连部分政府官员也发文一决雌雄,不嗤以笑。没有人去关注为祁门经济作出重要贡献的槠树茶叶品种。我曾见过一篇短文,在谈话中报道过,现代茶圣吴觉龙认为祁门槠树茶叶品种是祁门人从云南引进而来的。翻阅资料得知,祁门的茶叶品种在唐、宋之前只为小叶种,即梨漆叶。而大叶茶品种原种在云南一带。明代嘉靖年间,查湾人汪标,在云南大理做官十年,任过按察司副使,后由正四品进阶从三品。年老告老还乡,从云南带回大量奴婢,肯定也带回大理的地方特产,精雕的银饰品及大叶茶品种。带回的奴婢给予婚配、那些奴婢按放在如今“茗疃”等四十八个佃庄之中。茗瞳的原意就是制茶的村庄。再说如今芦溪“傩舞”,傩戏又叫“跳回”,有人说傩舞也叫“平安戏”,这是不懂此戏种根源,说雅些是祈福平安,其实就是古人抓鬼弄神,消灾避难的把戏罢了。正如端午节插艾叶,喝雄黄酒一样,岂有祝福之理?解放前,每当正月开春及春社、秋社,纪念汪华“太阳神”等重大节日,查湾有专门的佃庄佃农表演“傩戏”,一个是属于现查湾行政村的上田组的道士庄,还有一个是现属于芦溪行政村的中洲组的唢呐庄。还有诸如搭台庄、火把庄、花轿庄、守木庄、守墓庄、挑桃祭祀庄、拳斗庄等。各庄分工明确。其中以拳斗庄的地位较高。可以想象,解放前,查湾村表演的“傩舞”规模怎样。在“中宪第”牌坊下十八级街,用十八根石柱旗杆搭成干栏式的戏台。明清时期,整个祁门汪氏的宗祠建造,家谱登记等,都是以查湾人为首操办的。现保存在黄龙口的族谱中还有明代进士查湾人汪溱为首,为汪氏通谱作的序言记载。

总之,查湾村的确是个古村落,最起码,在祁门算一个有着徽文化底蕴的村落吧!

2018年7月20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