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一生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建业的功数,也没有激动人心的复杂经历。陶渊明的作品留下来的也只有120多首诗歌和12篇词赋散文,他的诗歌没有什么奇情壮志,所以在当时并没有受到文坛的注意,包括刘勰的《文心雕龙》里将陶渊明的诗歌归为下品,可见当时社会主流对陶渊明的作品并不欣赏。

但陶渊明身后,他的作品受到历代文士的崇拜。比如才华横溢的天才苏轼对陶渊明就是极其的崇拜,希望自己晚年也可以学习陶渊明那样,但是学不到。他给他弟苏辙信中写到“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辛弃疾也在诗中表达了对陶渊明的敬仰,“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陶渊明这样的人,是不死的,他永远栩栩如生的在人们的心中。包括清朝的龚自珍也评价到“渊明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就连陶渊明住处附近的普通植物松树,菊花都成了高尚的象征。

陶渊明当时生活在东晋到刘宋时期,那时的整个社会风气,讲究的是门第“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并不是简单从才情和风貌去看待。那时的读书人都争先恐后的趋附权势和财富,而陶渊明却以清高、狷介的品格鹤立鸡群,与当时整个社会格格不入。干宝曾评价当时东晋的士风“悠悠风尘,皆奔竞之士。列官千百,无让贤之举。”,当时的读书人不但追求官位,还赤裸裸的追求财富。当时竹林七贤的王戎,身居高位,家财百万,到了晚上还要跟妻子一起在烛光下摆弄算码,在那里算账,追求更多的财富。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靠着彪炳的军功做到了很高官位,与当时的王导,谢安不相上下,却依然得不到社会承认,那时的世族认为陶侃只是个南方溪族打鱼的贫贱之人,甚至痛骂陶侃为“溪狗”。所以陶渊明从来也不认为自己是贵族,在那个看重门第出身的时代,陶渊明轻视官职地位,不愿随波逐流。

在自传《五柳先生传》中,当时的社会风气弥漫了虚伪,浮躁的放纵风气,而陶渊明表达了自己一种豁达,笃定,纯朴的品德。在《感士不遇赋》中陶渊明写到“自真风告逝,大伪斯性,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陶渊明对这种社会风气深恶痛绝。当时王衍享受着荣华富贵,却虚伪的只口不言钱,容忍着自己的妻子广收贿赂。潘岳同是享受着荣华,却在文章中表示向往隐居田林的乐趣,虚伪的风气在整个社会中弥漫。而陶渊明却在咏贫士七首中对历史上那些安贫守贱的高士推崇,比如黔娄,荣启期,原宪等。陶渊明做过一些小官,但在仕途中越来越厌恶官场的黑暗,厌恶着那些一面表达着清淡,一面招权纳贿的本质,所以陶渊明自42岁归隐之后,面对地方官府和朝廷的征召,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再不做官。

陶渊明归隐之后,靠着务农劳动,养活着自己,也是最早用诗意描写田间劳作的诗人。比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样的一种诗意的人生。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刘裕篡权东晋的时代,而陶渊明以自己个人的行为,树立了封建社会道德体系最高标准,提倡了廉退之风。陶渊明的诗风真淳,自然。他并不想在文学史上留下什么地位,只是自然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一种追求真趣的志向。假如整个社会都道德沦丧那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当我们处于人生的挣扎中,不甘于在喧嚣的红尘世界中自我沉沦的话,读读陶渊明的诗,真是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