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澜将带大家走近另外一部荒诞文学名著——《局外人》,《局外人》以一种客观记录式的”零度风格”,粗线条地描述了主人公默尔索在荒谬的世界中经历的种种荒谬的事,以及自身的荒诞体验。从参加母亲的葬礼到偶然成了杀人犯,再到被判处死刑,默尔索似乎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冷漠的理性的而又非理性的存在着,他像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存在,又像是一个血红色的灯塔,具有高度的警示性。

主要内容

《局外人》以法国青年莫尔索的第一人称的叙述展开,以三场死亡——母亲的过世、阿拉伯人被枪杀、自己被审判——作为全文联系的枢纽。三场死亡紧密相联,其中,他在沙滩上枪杀了一位阿拉伯人仅是一次不幸的契机。

在《局外人》第一部里,莫尔索的叙述舒缓宁静,用一种客观冷静地态度描述他的所行所见。母亲的葬礼、众人的表现、与女友玛丽的相处、饭馆老板赛莱斯特、楼上邻居雷蒙与情妇的纠葛、养狗的老头、从阳台上看出去外面的街景、去海滨的一次渡假……直到枪声打破了这种宁静。

“我知道我打破了这一天的平衡,打破了海滩上不寻常的寂静,而在那里我曾是幸福的。这时,我又对准那具尸体开了四枪,子弹打进去,也看不出什么来。然而,那却好像是我在苦难之门上短促地叩了四下。”

莫尔索不会演戏式地生活,他说真话,凡事不加控制。在第一部中,莫尔索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出现,他诚实缄默,工作勤恳,毫无野心,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活在世上。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他这样认为着,无论怎样的生活其实质都是一样的。他淡然地处于这个世界上,对一切漠然处之。

他的生活态度比较消极,但他并非孤独。他仍是一位正常人,有工作,有女友,周末与朋友去海滩渡假。本来他会与玛丽结婚,这样淡然地度过一生。在这一阶段,他还没有意识到他局外人的身份。

小说的第二部分主要围绕审讯,预审推事、法官、检察官、律师、证人、记者展开。所有的人一次又一次谈论着他的灵魂,而作为当事人的他却被撇在一边,他成了局外人。

此时,他开始思考,在人们口中真实的他已经消失了,那场不幸的杀人事件变得微不足道,检察官对他提出的最大指控是他因为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人人都应该在母亲的葬礼上哭。他被指控怀着杀人犯的心理埋葬了母亲。

最后,莫尔索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在行刑前,他发出了对于法律,神权不满的怒吼:“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看,对我发出仇恨的喊叫声。”

那些与杀人没有关联的事情,最后却把默尔索送上了断头台,这让默尔索看到了世界的荒诞性,而在那个荒诞的社会中,人是没有发言权也不被重视的。

荒诞背后

“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被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但是莫尔索却有意无意地要跳出这个世界的既定模式,保持和芸芸大众的距离,完全遵照内心本性,做一个冷眼旁观、我行我素的局外人。这种局外人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莫尔索是情感生活上的局外人,“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这就是小说惊世骇俗的开篇。丧失亲人的打击无疑是沉痛而惨烈的,可是他却以极其平静的口吻轻描淡写地叙述,仿佛事不关己,连时间也记不准确,让人十分讶异。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流过半点哀伤的泪水。在草草地给妈妈守灵下葬后,他还急不可耐地去海滩游泳,看喜剧片,寻求肉欲刺激。

女友玛丽问他是否爱她,他却把这个人们视为神圣的问题当成毫无意义的废话,绝对不肯巧言令色来搪塞女友。邻居雷蒙殷切地表示想与他交个朋友,莫尔索却回答“做不做都可以”,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其次是工作,当老板提出要派莫尔索去巴黎设置的办事处工作时,身居偏远小城的莫尔索却拒绝了这个发展前景广阔的差使,回答说:“人们永远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这种不知好歹的答案让老板颇为扫兴。此前,莫尔索为置办母亲丧事而向老板告假时,明显觉察出老板脸色不好,他却无动于衷,认为“反正不是我的错”。他“不关心”、“无所谓”的工作态度使他自觉跳出了以“鞠躬尽瘁”、谋取“升官发财”的滚滚红尘。

最后是死神,当他无意间错杀了那个阿拉伯人之后,无论是在身陷囹圄的漫长岁月里,还是在法庭上愤怒的审判声中,他保持了一贯的冷漠态度。人们的言辞无法引起他太大的关注,周围微末的事物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心。“我听见椅子往后挪的声音”,“我看到好些记者都在用报纸给自己扇风”,“尽管挂着遮帘,阳光仍从一些缝隙投射进来”……

面对人们“义正辞严”的谴责,他继续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完全没有为了保命而讨好大众的媚态。在得知不公正的死刑强加于身后,他顽固地认为“自己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依然是幸福的”,“我希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的天性,但是莫尔索却等闲视之,不以为意,摆脱了死亡对他的困扰。

在经典电影《十二怒汉》中,刚满18岁的男主人公被指控杀害了自己的亲身父亲,十二个不同职业的人组成了这个案件的陪审团,如果罪名成立,少年将被判处死刑。这其中有个异常理性的人,他关注的不是案件本身,而是这个少年,这一点与《局外人》很相似。所有人都认定这个少年是杀人凶手,只有8号陪审员例外,电影的最后,8号陪审员提出了自己的“合理疑点”,耐心地说服其他的陪审员。当然,默尔索没有这样的好运气,没有人为他辩解。

“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其实细细想来,莫尔索的行为也并非毫无根据可言。人总是要死去的,死亡不可逆转。临刑前的莫尔索也在狱中真诚地喊着“妈妈”。他不过是一个永远不扯谎、不演戏作假的人——社会的局外人。这样的人让社会、让司法所畏惧,因为他们就是随时预备说出真相的“潜在威胁”。他们“反抗”的并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社会的恶与荒诞性,更加是人生的荒诞性。

许许多多的“莫尔索”们,即使深刻、真实地认识到了人“生而必死”的荒诞性,仍然坚持做好自己的本分,认真对待周而复始的生活—— 正如加缪说的那样,这是对人生最伟大的颂歌。

文字:曹楠奎

编辑:曹楠奎

审核:羽 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