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会议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有关情况。中国网 杨佳 摄影

中国网讯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和发展,在国家、省和各级医疗机构的层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二五”期间,国家财政累计投入60亿元,支持了79个专业,314家医院和1231个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实现了两个全覆盖,一个全覆盖是地域全覆盖,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设立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二是专业全覆盖,覆盖了除预防保健科以外的全部二级诊疗科目。各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结合本地的特点和专科能力实际情况,开展省内专科能力建设,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均设立省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湖南、湖北、四川、山西等省开展了县级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实现了省、市、县纵向全覆盖。

2018年6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在发布会上介绍情况。 中国网 杨佳 摄影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在发布会上介绍了湖北省在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方面的情况。她表示,湖北省建立了国家、省、市、院四个层次的重点专科建设体系,是我国家最早开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省份。目前,湖北已经开展了省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610个,而其中县级医院就有300个。在医疗机构层面,各医疗机构以患者为中心,围绕着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的全过程,推动多学科协同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麻醉、病理、影像等平台专业,以及儿科、急诊、康复等薄弱专业的快速发展。以病人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不断推进,多专业联合攻关,跨专业融合创新已经成为解决临床医学难题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通过持续加大投入和建设,湖北以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为核心的专科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医疗质量水平显著提升。湖北省,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死亡率在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连续四年持续下降。湖北省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死亡率平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保持在较低的数值。应该说在医疗质量方面,无论是从国家层面、省级层面,还是从专业层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第二,关键医疗技术取得突破,在专科能力建设的带动下,我国在一些重点疾病和关键领域实现了突破,产生了一批达到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优势医疗技术。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开展的生育期宫颈癌保留生育的手术,在根治宫颈癌的同时保持生育功能。心血管外科领域,共开展新技术、新业务240余项,申请专利180余项,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诊疗团队整合了麻醉科、重症医学科、临床护理等建立了多学科诊疗团队,不断突破各种技术难题,在微创杂交技术治疗重症先心病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区域间的医疗技术能力也更加平衡。2017年,湖北省县域内就诊率已经达到了91.43%,比2015年的84.9%提高了6.5个百分点,也显著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在技术能力方面,通过加强县医院的临床专科能力建设,以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建设为例,专科优质医疗资源得到了有序下沉。像目前二级医院的脑卒中绿色通道的技术检查设备以及提供24小时医疗服务能力等方面,与三级医院的差距明显缩小。50%以上的县级医院已经可以开展脑血管造影以及冠脉支架植入等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技术,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在县域内就能得到及时的诊治,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和残疾率。

湖北省在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资源水平明显提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省级专科能力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郭燕红副局长希望,湖北经验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一个相互学习,实现共同进步的作用。

在新闻发布会当日,一行记者参观走访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相关科室,采访了院长及相关负责人,对于湖北省在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方面的工作和发展情况进行详细了解。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王伟向记者介绍医院发展情况。 中国网 杨佳 摄影

贡献“同济智慧” 发出“同济声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后简称同济医院)院长王伟介绍说,同济医院践行“严谨求实 开拓创新 一心赴救 精益求精”的同济精神,以118年“患者需求至上 倡导协作医疗”的信念坚守,跻身全国顶级医院前列。医院立足3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在临床重大疾病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让人民群众拥有了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就医获得感。

一、创新驱动临床技术发展,向世界发出“同济声音”

着力打造手术治疗基地和疑难急危重症救治基地,探索中国人疾病治疗方案。陈孝平院士首次提出新的肝癌分类及安全切除大肝癌的理论,开创了“肝血流阻断法”“肝脏双悬吊术”“肝切除法”,控制肝脏手术出血,临床应用3万多例,术后5年生存率提高到30%以上,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开创“劈离式原位辅助肝移植术”,为割肝救子的感动中国人物“暴走妈妈”圆梦。

该院马丁院士开创 “治疗宫颈癌新辅助方案”,根治宫颈癌的同时保留妇女生育功能,帮助宫颈癌患者圆“妈妈梦”。该成果被写入美洲国家癌症指南、欧洲妇科肿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和中国妇科恶性肿瘤诊治指南。

实体器官移植例数居全国三甲,肾移植例数全国首个突破6000例。规范开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CD),DCD肾移植例数连续三年全国第一。开创婴儿双供肾整块移植的简化术式,完成婴幼儿供肾移植 117 例,受者最小6个月,生存效果良好。国内首个研制器官保存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有效延长了器官保存时间。器官移植系列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以生命支持为依托的综合救治方案”将成人暴发性心肌炎死亡率从70%以上降至5%以下。“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填补了世界空白。

二、临床研究助力质量持续改进,为攻克重大疾病贡献“同济智慧”

十年来,始终坚持打造微创、移植、急救、基因诊断、肿瘤等五大技术平台,医疗质量与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推广“宫颈癌防治工程项目”,建立我国宫颈疾病诊治规范及早期防治措施;发现了中国人11个全新的宫颈癌遗传易感变异位点,精准标记宫颈癌高危人群;“分子剪辑”治疗技术能逆转癌变进程;自主知识产权抗癌新药进入3期临床。两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现胶质细胞在缺血脑保护的“主角地位”,提出脑卒中治疗三大新途径,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阐明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的规律和机制,提出脑出血微创技术标准化诊疗体系,主持撰写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南,已治疗数千例患者,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第59届美国血液病学会年会上发布全球首个采用两种CAR-T细胞序贯回输治疗难治复发B细胞血液肿瘤的临床研究成果,备受瞩目。成功治愈国内外280多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三、以质控中心为抓手,为提质增效提供“同济方案”

以20个省级质控中心为依托,打造同质化质控体系。其中,产科质控中心致力母婴健康,全省孕产妇死亡率降至历史最低;医院感染质控中心成效显著,全省院感现患率、ICU院感率、呼吸机相关肺炎率大幅下降。

以信息化为支撑,与省内47家基层医院组建“湖北省胸痛医生联动队”,实现了75%的急性心梗患者在基层医院首诊;建立65家基层医院组成的放射科联盟,24小时内完成远程会诊,“远程教育”云端平台提供多维度的质控培训;成立“中国肝胆胰专科联盟”,让病人足不出县,就可接受远程会诊。

同济医院陈孝平院士向记者介绍情况。中国网 杨佳 摄影

“打破常规”引发争议 最终开创了大肝癌外科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在大肝癌外科治疗中,陈孝平“打破常规”提出了新的肝癌分类及安全切除大肝癌理论。

以往认为,肝癌的手术切除主要适用于早期的小于5厘米肝癌;对于大肝癌,只能先栓塞,肿瘤缩小后再行二期手术切除。基于上述观点,引起了大肝癌能不能手术切除的议论。在外科临床实践中,往往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大肝癌手术切肝量大,肝组织手术剩余少,易发生肝衰竭并导致死亡。而影像学和外科临床研究结果又表明:相同解剖范围内的肝切除,肿瘤越小,切除的正常肝组织量越多;癌肿越大,切除的正常肝组织越少。而且大肝癌患者,无瘤侧的肝组织代偿性增大,病侧肝组织由于肿瘤压迫和破坏,有功能的肝组织残存量很少。此时,患者主要依赖无肿瘤一侧的肝组织维持肝脏功能。

陈孝平认为从理论上讲,大肝癌切除不一定发生肝功能衰竭。之后大量的手术证实,大肝癌是可以安全地实施肝切除手术。陈孝平将肝癌分成微小肝癌、小肝癌、大肝癌和巨大肝癌,打破大肝癌不能手术切除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肿瘤大小与切肝量多少并非正相关的理论。目前,手术切除治疗大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由20%左右提高到30%以上。

建立三种新的控制手术出血技术。一是控制入肝血流和下腔静脉出血技术,即阻断肝动脉和门静脉,同时阻断肝下下腔静脉,此技术比日本人早14年,因此有人称之为 “陈氏肝血流阻断法”。二是肝脏悬吊技术,解决了大肝癌手术出血难以控制的大难题。该技术已在全国推广应用8024例,出血量下降26%,输血比例平均减少40.7%,手术死亡率降至1%以下。三是新的解剖性肝切除术,即不解剖肝门,经肝实质直接结扎病侧的入肝血管和出肝血管进行肝切除。左半肝切除约40%,肝左外叶切除80%以上病例适合应用此方法。

提出新的肝脏耐受缺血安全时限。过去认为肝耐受缺血安全时限仅15-20分钟,不利于完成复杂的肝切除术。经实验和临床观察,他提出术中肝血流阻断时间必要时可延长至60分钟;90%以上病例切肝过程可在此时间窗内完成。这一研究结果为肝切除术的安全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肝脏外科领域,同济医院陈孝平院士被业内称道的是打破了该领域5个手术禁区,在世界创立三项中国人的原创手术方式,这些方法很快在基层医院得到推广,极大地提高了中国肝病手术治疗水平。

手术中的陈孝平(中)。

“互联网+远程医疗” 让基层百姓可共享联盟成果

今年5月,在武汉召开的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中,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教授倡议成立了“中国肝胆胰专科联盟”。

陈孝平介绍,“国内许多专家向我建议,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以医疗技术、人才培养和数据信息为纽带,统筹全国的肝胆胰专科资源”,站在医教研三个角度出发,陈孝平开始酝酿成立中国肝胆胰专科联盟,“一是想解决边远地区群众看病的问题,二是提高基层医生的业务水平,三是通过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他的想法得到了吴孟超、刘允怡、赵玉沛、王红阳、张学敏、舒红兵、王学浩、樊嘉、董家鸿、王福生和卞修武等11位两院院士的赞成和支持,目前已有超过200家地市级大型医院要求加盟。

联盟成立后,将在肝胆胰医疗领域内规范行业标准,实现医疗质量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通过传递国内外新进展、新动态,实现信息互通互联;促进资源共享与合理配置,建立全国的肝胆胰疾病大数据中心,提高我国肝胆胰专业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

对老百姓来说,看病将更加方便。联盟将通过“互联网+远程医疗”、双向转诊、检查结果的共享等多种形式帮扶基层医院,让百姓不用东奔西跑,就可接受医院大专家的会诊。

同济医院马丁院士向记者介绍情况。中国网 杨佳 摄影

为患者保留做母亲的权利 治理方案改写国际指南

今年2月,42岁的监利患者又给马丁院士寄来了感谢信,信中写道,“没想到切除了子宫,我还能做女人,跟正常人一样生活。”五年前因患宫颈癌切除子宫后,在马院士的指导下,放弃同步放化疗的国际标准方案,选择单纯化疗,回归正常生活的她每年都不忘给马院士寄信。

“成功的治疗不仅仅是延长生命,更要保留患者的生活质量”。马丁院士一直倡导为宫颈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卵巢功能,保留女性做母亲、做女人的权利。

目前,宫颈癌等妇科肿瘤国际诊断治疗指南仍然将放疗作为术后治疗的标准方法。我国仍是宫颈癌高发国家,通过多个大样本人群分析,马丁教授团队发现当前我国宫颈癌发病特征与21世纪初的研究结果比较已发生变化:我国宫颈癌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农村与城市之间宫颈癌发病年龄及疾病转归的差异小;随着国家在宫颈癌筛查力度的加大,适龄妇女对宫颈相关疾病知识认知率上升,83.9%的患者在早期得予诊断,通过手术等综合治疗手段,多数患者获得较好疗效。

随着宫颈癌患者预后的改善, 患者对生活质量更为关注。同济医院妇产科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宫颈癌防治工程项目”,在提高宫颈癌疗效、改善患者预后的同时,提出尽可能为宫颈癌患者保留卵巢功能、生育功能。马丁院士带领团队,通过优化治疗方案,在术前进行新辅助化疗和术后联合化疗,患者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放射损伤,近期和远期疗效均有明显提高。

该治疗方案从2002年开始全国推广,在全国已有超过1万例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其中1416例患者保留了卵巢,大大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通过5年生存率观察评估显示,保留卵巢是安全的。对年轻尚未生育的患者,通过术前新辅助化疗,若宫颈癌灶完全消失,宫颈锥切无癌细胞,淋巴切除病理证实无转移,就可以保留子宫和附件,保留患者做母亲的权益。

通过努力,打破以放疗作为宫颈癌治疗标准的国际指南,倡导最大限度保留病人生育和内分泌功能,让宫颈癌不再“一刀切”。这种“新辅助治疗”方案,已列入国内外宫颈癌诊治指南和共识,包括中国妇科恶性肿瘤诊治指南,美洲国家癌症指南和欧洲三大肿瘤学会共同编写的妇科肿瘤诊断治疗共识。

实验中的马丁院士。

研究成果为世界贡献宫颈癌治疗“中国智慧”

2018年,在国际美国妇科肿瘤学年会上,马丁教授团队又首次对外公布的一项中国宫颈癌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用单纯化疗代替国际标准的同步放化疗,疗效不变,宫颈癌患者切除子宫后仍可保留卵巢功能。”

据了解,该研究是世界上首次针对早期宫颈癌广泛子宫切除术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以辅助化疗对比目前国际标准的同步放化疗进行的前瞻性的随机、对照、非劣效研究,初步结果发现,宫颈癌患者切除子宫后仍有望保留卵巢功能。

“过去的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大多是源自国外的临床研究,实际上亚洲才是宫颈癌发病的最高地区,尤其中国的病例约占三分之一左右,所以做宫颈癌的临床研究,中国是最有发言权也是最迫切的,中国人的病还是要靠中国专家来解决。”马丁院士说。

经过六年多中心的研究,357例样本实践分析,初步结果发现,早期宫颈癌具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在切除子宫后,采用“单纯化疗”的生存率与国际标准推荐的“同步放化疗”相比一致,同时还避免了放疗对患者生殖系统的损害,保存了卵巢功能,极大提升了女性生活质量。

目前,中国研究提供给国际指南的数据不到5%。2010年,马丁院士倡导牵头了中国中东南地区妇科肿瘤协作组(C-SEM GOG),致力于开展妇科肿瘤多中心临床研究。此次研究数据正是多中心协作的结果。马丁院士谈到,“这项研究对于宫颈癌患者意义重大,相信在全球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我们希望把我们的治疗方案作为A级证据推到国际指南,让全世界的患者受益,为世界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

同济医院血液内科周剑峰教授介绍情况。 中国网 杨佳 摄影

与国际同步 CAR-T细胞免疫疗法打通抗击肿瘤“最后一公里”

一部《我不是药神》引起了国人对天价药的广泛关注。与电影情节类似,去年在美国上市的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细胞免疫疗法,定价高达47.5万美元。“按照美国的定价,绝大部分中国人用不起,庆幸的是,我们已经实现了这项技术。”同济医院血液内科周剑峰教授表示。

做最好的CAR-T是周剑峰一直的专业梦想。2013年,CAR-T细胞免疫疗法在美国已用于临床,当时在北京、上海等大的医疗中心也开始了实体肿瘤的治疗试验。“能够出国看病的人总是少数,尽快实施能解决问题的医疗新技术是我们这个级别医院、医生应有的责任。”周剑峰嗅到了CAR-T的价值,他深知,虽然它并不能取代现有成熟的治疗模式、包治百病,但是作为肿瘤治疗中独特而重要的选择之一,特别是针对复发难治、现有技术山穷水尽的患者,CAR-T很可能是绝处逢生的一株救命草。

2015年,该院血液内科团队成功实施了华中地区首例CAR-T疗法治疗复发难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随后的两三年,血液内科团队又将CAR-T疗法成功运用于复发难治的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至此,血液内科成功攻克血液系统三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2015年,迪拜白女孩麦吉不幸罹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经历了多次化疗、骨髓移植复发后,绝望之际通过邮件联络上周剑峰教授,在同济医院接受了CAR-T治疗后成功再次获得完全缓解。如今周剑峰教授在朋友圈里看到麦吉晒出的旅行照片,心里也总是暖暖的。

2017年12月,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第59届美国血液病学会(ASH)年会上,同济医院血液内科在大会现场公布了全球首个采用两种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细胞序贯回输治疗难治复发B细胞血液肿瘤的临床研究成果,备受瞩目。

截止2018年6月,同济医院血液内科团队已经成功运用国际最新的CAR-T细胞免疫治疗为280多例复发难治的血液肿瘤病患解除了病痛。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瑞士、迪拜、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等多地的病人在同济重获新生。

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陈知水教授介绍情况,他身后墙上刻着器官捐献者的名字。 中国网 杨佳 摄影

国内唯一全器官移植技术的医院 专利发明延长器官保存时间

从1977年中国器官移植的开始,到2010年开始提倡公民器官捐献,我国的器官移植经历了移植技术成熟、亲属捐献兴起和公民死亡后器官捐献三次浪潮。同济医院作为中国器官移植的发源地,在三次浪潮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

目前,同济医院已经为6000位肾病患者完成了肾移植手术,让6000位病友重获新生,位列全国第一;器官移植例数居全国三甲,DCD肾移植例数连续三年全国第一,患者1年、3年生存率分别达 94.9%、91.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肝肾联合移植、胰肾联合移植、肝肠联合移植、腹部器官簇——肝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在技术和应用上取得多项突破,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国内唯一完成世界所有器官移植技术的医院。

在肾移植方面,同济医院改良了婴儿双供肾整块移植的简化术式,仅需行动脉与静脉两个血管端侧吻合操作。既可以避免血液动力学紊乱,又保证了肾静脉流出道的通畅,显著降低了血管并发症风险。截止目前,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已完成 3 岁以下婴幼儿供肾移植 117 例,其中供者最小年龄为 1天,受者最小年龄为6个月,手术成功率 93%,术后移植肾功能可早期恢复正常,生存效果良好。

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开展临床器官移植均采用进口的COLLINS(柯林斯)液,这种保存液保存移植物温度为摄氏1-4度,有效时间为48小时,且价格不菲。同济医院经历8年动物实验研究研制的器官保存液1984年用于临床以来,效果证实优于进口液,保存温度提高至8度,保存时间48小时存活率100%,72小时存活率66.7%。同济医院用这种命名为WMO-I的保存液保存的肾脏,先后移植给89例病人,全部恢复正常功能。平均每个移植病人降低费用近万元,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供体远距离运送难题。

近年来,器官移植研究所持续开发了WMO-II器官保存液,设计了WMO-II器官保存液的配方,完成了WMO-II保存液的标准化制备,实现了规模化产品制备;建立了Beagle犬肾移植模型,并采用WMO-II保存液对肾脏进行了冷缺血时间为12小时到72小时的保存,在于HTK液为照的实验研究中,证实WMO-II液在肾脏功能恢复、细胞钙超载和减少细胞凋亡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是国内首个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发明专利的保存液,有效延长了器官的保存时间。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胡豫介绍情况。中国网 杨佳 摄影

攻坚克难发展精准医疗 临床导向的专利产品销往全球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后简称协和医院)是扎根汉口152年的老院名院,自1930年开展国内首创局麻胃造瘘手术,到50年代国际上首次阐明“日光性皮炎”发病机理,再到70年代国际首创“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法”,协和医院始终以技术创新践行“仁爱济世”的誓言,创造了中国医学发展史上诸多第一。近年来,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协和医院通过打造优势学科群,不断传承技术创新的优良传统。目前,医院已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5个,省级质控中心15个,在疑难重症、精准医疗、转化医学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形成了自身特色。

一、攻克以器官移植为代表的疑难重症救治技术

该院在脑死亡心脏保护、边缘供心、围手术期机械辅助以及抗排斥等方面不断突破,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特点的心脏移植“中国模式”。目前,供体冷缺血时间由常规4小时提高至6-8小时,为患者抢救生命赢得宝贵的黄金时间。心脏移植范围扩大至3个月至76岁,分别创造亚洲最小年龄、最低体重(4.25Kg)和全球最高龄(76岁)等纪录。心脏移植术后5年生存率达到84%,高于71%的国际平均水平。心脏移植数连续四年全国第一。在引领技术进步的同时,作为全省“大爱医心”单位,医院在各类慈善组织的支持下,近十年为心脏疾病患者减免费用达3400余万元,使高精尖技术惠及更多贫困人群。

二、引领以基因诊疗为代表的精准医学技术

精准医学的含义就是要精确识别,找到基因、分子水平的发病机理,针对基因分子靶点实施精准打击、精确治疗。以血栓性病为例,我院基于中国人群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遗传学特点及危险因素研究,首次提出中国人群静脉血栓(VTE)的3种常见基因变异,并创建血栓病早期分子诊断体系,分子诊断率提高至38%。累计对10016名静脉血栓(VTE)患者进行分子诊断,为2125名患者制订个体化抗栓措施,有效预防、控制血栓再发生。运用基因研究成果,开展高危人群的筛选,通过早期预防使静脉血栓在我院的发生率降至千分之6以下。

在难治复发血液肿瘤治疗方面,开展细胞免疫疗法(CAR-T)的临床研究,总体缓解率达到88%,与国际一流水平同步,最长生存时间超过2年,并建立了适合中国人群的CAR—T治疗并发症的综合管理标准,为将来该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打下了基础。

三、发展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转化医学技术

充分发挥“双一流”大学医工、医理交叉融合的优势,积极开展解决临床问题的转化医学研究。以UE便携式可视喉镜为例,解决了过去插镜凭手感,成功率无保障、并发症高等问题。该技术先后获得中国、德国以及欧盟20余项专利。专利转化后的产品已销往全球3800多家医院,年销售突破1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此外,该院还积极开展3D打印技术、混合可视技术在医疗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综上所述,通过重点专科建设,促进了核心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整体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的提升。该院开展了以全国首例坐骨连体婴儿分离为代表的一大批多学科联合手术,展现了国家重点专科支持下的多学科蓬勃发展;2010年以来,牵头制订了血液病、糖尿病等领域的权威指南、共识15部;2017年,该院反映疾病疑难程度的CMI值1.32、反映诊疗广度的DRGS组数844组,两个指标均列全国前列。

在医院的远程医学中心,记者戴上一款“透视眼镜”,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悬浮”于现实中的人体骨骼图像。目前,增强现实技术已经应用在医学领域。中国网 杨佳 摄影

“医生手术时,戴上配套的虚拟现实眼镜,借助混合现实技术(Mixed Reality,简称“MR”)能清晰看到患者的骨折部位,以及周围血管和神经的全息影像。”武汉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叶哲伟表示,该技术还可透视人体全身肌肉和血管,甚至观看病变的心脏、乳腺等器官组织,还可放大数十倍,旋转360度等。手术中,医生可把患者骨折部位3D影像叠加到病灶上,随时了解钉子的方向和角度,如同有了“透视眼”。

记者了解到,除了引导手术,MR技术还可用在术前手术方案规划和医患沟通上。以往,医生只能拿着各种片子和患者沟通病情。现在,患者只需戴上虚拟现实眼镜,就能看到自己的病变部位。据叶哲伟主任介绍,目前国内已有百余家医院完成此类手术应用,有效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精确性。 中国网 杨佳 摄影

武汉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向记者介绍情况。 中国网 杨佳 摄影

在武汉协和医院,记者见到了三年前成功进行重症复杂先天病患儿小天佑。他在楼道里跑来转去,已然成长为一名活泼的小男孩。

“小天佑能够有今天,要感谢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的专家们。”天佑的妈妈周女士说,天佑出生三个月被当地县医院诊断患有心脏病。

几经周转,周女士带着小天佑来到了武汉协和医院求医。经医院专家检查,孩子被确诊为复杂性先天性心脏合并冠状供血异常,同时患继发严重心功能衰竭。这种情况常规修复手术无法治疗,心脏移植是目前唯一能挽救小天佑的方法。

幸运的是,在签署同意书后的第二天,他们就接到了电话,说有一个适合的心源。2014年12月22日,以武汉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为小天佑顺利实施了“换心”手术。小天佑由此成为我国目前患儿年龄最小、体重最轻的成功心脏移植手术患者。

采访中了解到,武汉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着力攻克心脏移植,近十年累计完成495例。2014年以来,该院心脏移植数量连续四年全国第一、世界前列。近中期存活率优于国际心肺移植协会报道。同期完成全国大约40%数量的儿童心脏移植,手术期存活率100%,五年存活率89.8%,引领了我国儿童心脏移植发展。

“近10年来,我们武汉协和医院完成儿童心脏移植40余例,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董念国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心脏移植工作取得很大进步,治疗效果基本达到国际水平,但儿童心脏移植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姚尚龙教授介绍可视气管内插管的研发和应用情况。该院研发团队历时20余年研制出的可视喉镜具有适应国人气道特征,紧凑设计携带方便以及适应范围广的特点,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视野广显示清晰、操作简便,并且有存储数据的能力的优势。中国网 杨佳 摄影

与国际使用的同类器械相比,该器械具有价格低,仅为进口设备的一半;使用成本低;体积小便携性强等优势。目前,该系列设备已经取得了中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地区的20多项专利,并获得美国FDA认证。目前,在国内3800多家医院都有使用,并远销海外37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网 杨佳 摄影

在发布会上,介绍完湖北省的发展情况后,郭燕红副局长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以提升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为核心的专科建设,促进区域和专科之间的平衡发展,持续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努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