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在11月3日,发布了“主城区实施单双号限行措施”的新闻,从1140时至201833124时,长治主城区的机动车,有5个月要实行“单双号”模式出行。这是近年来,长治最接近“一线城市”的一种生活方式了。

山西除了太原,其他地市有没有这么干过?准确的说并不是没有,像晋中、临汾、运城等在污染严重期,也曾有过限行的措施,时间上从一周到几个月都有。但这次长治“限行”引发的社会反应,还是超过许多人的预料。

解读来说,有这么三个层面的话题可以展开来讨论:

一是在技术层面,长治限行的必要性在哪里?这里要看三个规模,即城市的建成区规模、人口、车辆保有量。这三个指标在长治分别是:60平方公里、56万(另一信息源为79.2万)、44.7万辆。这三个指标在山西来说,应该都在中等位置,因为山西11地市除了太原,其他个头都差不多,所以仅从这些数据,其实很难看出限行的数据分析之合理性。更多的,应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造成的,比如,长治车辆现在增长这么快,政府有关部门在道路畅通、停车方面做的工作是否及时跟进?限行期间,公交车次是否能加大发车频率,是否能像太原一样免费乘坐?技术层面的问题很容易被转移至政策层面。

在山西11个城市中,长治市民汽车保有量排第6位。

长治人均汽车保有量同样排第6位。所以很难由此看出长治限行政策的必要性;起码这项政策的“紧迫性”不是那么凸显。

第二个谈的就是政策层面。长治的限行,更多是应对冬季传统燃煤季的来临,为同步减轻对空气的污染,而出台的对汽车尾气排放的一项政策管理。出台这一政策,有对上对下两个现实要求。对上是面临国家越来越严格的环保督查制度,长治也在首都空气防治区范围,自然“压力山大”,尤其邻市晋城,因为环保问题,一年三上央视,长治难免胆战心惊;对下则是保障城市大气环境健康,市民健康的现实需要,毕竟雾霾的日子里,大家生活在同一片穹顶之下。但政策层面的考量,同样离不开技术层面的参与,如果没有科学的数据分析判断,做出的决策很难不让市民质疑。如果仅仅是“城市管理”水平的落后,而把复杂的“内科手术”转化成简单粗暴的“外科手术”,民众很难不质疑这是“懒政行为”。

在第三个宣传层面,长治这次限行政策的出台,整体动作感觉比较僵硬,市民“被通知”“被执行”,市民缺乏参与感,也就在理解层面多了一些困惑。这个说到底,和老百姓没啥关系,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往往群众早就过河了,干部还假装在那里摸石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对此炮火更加猛烈,“坦率的说,我们的一些干部,其素质已经远低于一般国民素质了”,提出现在的问题“不是教育群众,而是教育干部”。在这个层面,我觉得至少长治市政府应该有让市民参与的机制。一是在出台这项关切整个长治市民出行的大事,要全程邀请市民代表参与;二是长治市政府应该导入专业的“第三方机构”,由其在技术层面给出具有说服力和公信力的决策参考意见。

在今年最重要的《国发42号文》里,国家层面对长治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加快资源型城市特别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促进城矿协调发展,推进产城融合。支持长治市创建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山西目前的态势,处于近十几年来最好的健康状态,政治生态上由乱转治,经济上由疲转兴。在这样的语境下,长治正当紧抓“国发42号文”和“中原城市群实施方案”,争先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奋力冲刺山西的副中心城市目标。

但城市的整体发展,既要同框国家、省的战略部署要求,又要顾及市民的切身利益和感受,需要在决策上、行政上、管理上统筹兼顾,并行治理。提升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不仅是长治,更是诸多山西地市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因为问题的最实质处,是关系到“是种的地不行”?还是“犁地的牛不行”的结构型矛盾。诊断对“是谁不行”的根本性问题,才好对症下药。毕竟在老百姓那里,从来只看疗效!

[] []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