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日前,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全根先,对于影像史学的发展与图书馆收藏体系之间的互动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图像作为人类记忆的一种手段,先于文字而出现,始终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现代影像史学诞生以来,以镜头书写历史与以文字书写历史一起成为记录人类历史、凝聚人类记忆的一种重要手段。

全根先认为,通过镜头书写历史,因其生动形象、富于趣味,使原本枯燥生硬的史学研究成果顿时变得兴趣盎然。同时,在现实社会中,有些文字档案被刻意遮掩的时候,通过文字我们很难找寻历史的真相。有时候,镜头中的历史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甚至是历史真相成为无可辩驳的铁证。比如对南京大屠杀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日本帝国主义者始终否认其惨绝人寰的残暴行径,而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女士拍摄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一时间的“活证据”。此外,用镜头记录的历史,往往具有文字作品难以企及的超强传播能力。影像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可以在观众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又可以在极短时间内生动活泼地传播或许尘封已久的历史知识,并且激发公众的历史兴趣,从而促进历史知识的广泛传播。

全根先介绍,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于2012年正式启动。该项目是以现当代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为主题,以传统文献体系为依托,系统性、抢救性的进行口述史料、影像文献等新类型文献建设,并最终形成特色资源体系的文献建设服务项目。中国记忆项目的专题资源建设,主要包括重大历史事件与重要历史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重要学者口述历史专题。截至目前,中国记忆项目完成或正在进行的专题有:东北抗日联军、中国远征军、大漆髹饰、蚕丝织绣、中国年画、我们的文字、当代重要学者等20多个。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提高了国家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与社会影响力。

影像资料先于影像史学而出现,影像史料又是图书馆在现代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献类型,在记录人类历史、传承人类文明中,发挥着其他文献载体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理应成为图书馆馆藏体系建设中的重要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影像资料在各种文献载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正在成为图书馆收藏体系中举足轻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图书馆对于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理所当然地是其更好地履行公共文化职能、发挥其社会记忆功能的重要标志。总之,影像史学的发展,既契合图书馆社会记忆功能回归的现实需要,也会为图书馆馆藏体系的完善提供了重要通道。

——本文编辑来自《影像史学促进图书馆收藏的完善》,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年06月16日。

编辑:素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