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过后,烈日浓

蝉鸣声声,唱夏苦

蝉,春蛰冬伏,夏生秋亡,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它是热烈的歌者,是夏日的灵魂。作为诗画中、刻刀下的常客,蝉也是裘军毅玉雕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小小的玉蝉,不仅蕴含了“汉八刀”的工艺之美,也成为了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续。

■■■■

一鸣惊人

它不舍昼夜,它奔放热烈,它以小小的身躯,完成生命的蜕变

蝉,小而微,却韧而坚。它在黑暗潮湿的土壤中开始最初的旅程,一天天,一年年,在不知多少岁月后,苏醒,破土,向着树木生长的方向攀爬,面临更加艰辛的蜕变。直至羽翼丰满,阳光隐现,终达成“宁鸣而生,不默而死”的信念。

《一鸣惊人》以新疆和田籽料雕就,外观形似椭圆,线条修长柔美,色彩的处理十分巧妙,双翼虚化,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作品寄予了事业有成,诸事顺利的美好寓意。 ■■■

知了

蛰伏数年,换来阳光下短暂的享乐。声声吟唱,是对悲壮生命的宣泄?还是歌颂那得来不易的欢愉?

它凭着一对笨拙的钳臂,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打通了生命之路。破土之后,蜕掉躯壳,驭风飞翔。好似一个历经艰辛之后忽然大彻大悟的高人,在树梢上大声宣告:“知了,知了。”生命很短,它知了,短暂的岁月,只求活得热烈。

《知了》双眼突出,体态丰满,厚重端庄,线条挺劲矫健,纹饰明快简洁,寥寥数刀,神韵尽在。知,是智慧,是实相;了,是觉悟,是放下。知足才能常乐,才能活得通透明了。■■■■

蝉韵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在斑驳的岁月中,修一份淡定与从容

一声即起,八方来应。蝉声响起来的时候,铮铮之音缠绵不绝。听蝉,悟禅。蝉有五德:头上冠带,是为“文”;含气饮露,是为“清”;黍稷不享,是为“廉”;处不巢居,是为“俭”;因时而鸣,是为“信”。故君子常以蝉自省,并且生以为佩,死以为琀。

《蝉韵》色白细腻,温润莹泽。线条流畅,比例适中,简洁明快的纹饰凸显出无瑕玉质。造型简约,却不失优雅。

居高声远

浮游尘埃之外,饮天地灵气,吸万木精华,不获世之滋垢

蝉居高树之上,远离浮尘,饮风食露,如莲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是纯洁、清高的象征。虞世南也在《蝉》中借“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道出蝉之气韵:品格高洁,无需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居高声远》造型简约,既有吉祥纹饰,又不显浮夸,清瘦文雅,气度非凡。蝉一直以来被比作高洁之士,君子之风,当配君子。

清风鸣蝉

静谧清幽的夏夜,它的鸣声伴着清风,月影摇晃,美的令人挪不开眼

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树荫掩映,清风袭来,在热烈明快、赏心悦目的红枝或绿叶间,声声蝉鸣,韵律和谐。孩子们三五成群,结伴捕蝉,或逗趣玩乐,或打打牙祭,月色朦胧下,是一去不返的童年。

《清风鸣蝉》以浮雕、阴刻之法,雕出古朴饱满的造型。羽翼紧贴身上,修长却有一定厚度。自然的皮色配上简单大方的设计,突出了玉石的原生态之美。

捕蝉的学问,在《庄子·达生》里《佝偻承蜩》一文中有所体现。佝偻老人捕蝉百发百中,于是向孔子传授经验:要想捕到蝉,身子要像没有知觉的断木桩子一样站立,手臂要像枯树枝那样一动不动。虽然天大地大,万物繁多,但捕蝉的人,心里想的,眼里看的,都只有蝉才行。

这种“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境界,被裘军毅运用至玉蝉的雕刻上,虽都是翻飞鸣跃之相,细细体味,却各不相同。只因其不是简单地对自然景象模拟再现,而是有选择的精思,并加以高超的提炼。蝉在远方,禅在手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