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所谓的好教师,就是一个多维而丰富的生命范本,她既教自己擅长的学科,又不断溢出边界,使教学具有更复杂更生动的奥妙。

——张文质《孙明霞的创意作业》序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病毒》。

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唯独病毒不是,因为它没有细胞结构。

所有生物都需要营养物质才能生活,要么自给自足,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进行自养;要么捕食猎物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如动物和人进行的异养;要么直接分解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命,如细菌、真菌的腐生生活(当然细菌和真菌也有寄生的种类)。

但病毒有些特殊,不能自养,不能捕食,不能分解有机物。它唯一的生存方式就是寄生,并且是寄生在活细胞内。

脑子里忽然冒出一句话:你恨我千百遍,我待你如初恋。这是不是病毒对待细胞的态度?只要是被病毒寄生的细胞,只有死路一条,并且是土崩瓦解无影无踪的结局。

于是,信手写下了一首小诗:《遇上你,我的生命就是奇迹——病毒写给寄主细胞的情诗》,并思考这课怎么上。

我确定了教学的思路:让学生自学

既然病毒如此的特殊,关于结构,关于遗传物质,关于生活方式,很多知识可以结合旧知识理解,为什么要老师事无巨细地讲?

我确定了教学的思路:让学生自学。

当然不是无目的的自学,而是把学生引入到问题冲突中——

“转眼间你们初二的学业即将结束,生物课也进入了尾声。可还记得你们刚入初中的第二节生物课上我们学过的‘生物的特征’?”

“第一,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我只说出第一条,学生们就开始回忆起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个特征)。

“除了什么(填空)之外,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们马上想起“除病毒之外,所有生物……)

可见病毒是一类多么特殊的生物。那么,病毒究竟特殊在哪里?请同学们通过自学总结出它的特殊之处。”

学生开始了认真的自学,很快就提出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这一特殊之处。

我在黑板上写下——

“特殊一:没有细胞结构”

根据学生的讲述补充板书

“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就板图结构模式,回忆了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菌细胞、酵母菌细胞的结构,强调其特殊性,补充“原核生物”的概念。

再继续寻找其特殊性。

很快学生又找到并回答了“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离开了活细胞就没有生命”,我板书——

“特殊二:寄生在活细胞内”

引导学生根据病毒寄主的不同,将病毒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三类。

“还有特殊之处吗?”

学生再次发现,病毒的繁殖方式之特殊,我也板书了

“特殊三:复制”

通过板图讲解了病毒如何通过自身遗传信息,利用寄主细胞内的有机物复制自身的遗传物质,并合成自身蛋白质外壳,最终再组装成无数病毒,使寄主细胞死亡,病毒再去感染其他细胞的过程。

学生很震惊,原来病毒既不是分裂生殖,也不是孢子生殖,而是这么快捷简单,可以说病毒的整个生命过程其实就是自身不断复制的过程。

“还有吗?”

原本以为已经找出病毒的三个特殊之处,不再有其他特殊性的学生又仔细看书,并提出了“小”这一特点,我也顺势板书

“特殊四:小”

小怎么就特殊了?因为再也没有比病毒更小的生物了!

“既然小,是怎么被发现的?”

这时让学生阅读病毒的发现史。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用PPT展示了几位科学家的故事,梳理了几个关键的人物和发现:

1866年 德国的麦尔发现了患了烟草花叶病的烟草汁液会让健康烟草患病,猜测可能是一种细菌;

1892年 俄国的伊万诺夫斯基重复了麦尔的试验,证实了麦尔所看到的现象,而且进一步发现,患病烟草植株的叶片汁液,通过细菌过滤器后,还能引发健康的烟草植株发生 花叶病。

这可以说明,致病的病原体不是细菌,但伊万诺夫斯基将其解释为是由于细菌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生活在巴斯德的细菌致病说的极盛时代,伊万诺夫斯基未 能做进一步的思考,从而错失了一次获得重大发现的机会。

1898年 荷兰细菌学家贝杰林克同样证实了麦尔的观察结果。但贝杰林克想得更深入。通过对大量实验的结果分析,贝杰林克指出,这种致病因子不是细菌,而是一种新的物质,取名为病毒,拉丁名叫“Virus”。

直到20世纪3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人们才得以见到病毒的真面目。使得20世纪的下半叶成为发现病毒的黄金时代,大多数能够感染动物、植物或细菌的病毒在这数十年间被发现。如1963年乙肝病毒被发现;1983年艾滋病毒被发现……

透过病毒的发现史,能够带来怎样的启发?

任何科学的发现都要经过一代代科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的;生物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显微镜的发明让人类发现了细胞、细菌,电子显微镜的发明才看到了病毒。

至此,课堂的内容基本结束。

我有一首昨天晚上的原创诗歌,想听吗?

我问学生愿不愿意听我的诗。

“想——!”

“题目是《遇上你,我的生命就是奇迹》。”学生激动的鼓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是,这不是写给你们的情诗,请仔细听——

遇上你,我的生命就是奇迹

——病毒写给寄主细胞的诗

/ 孙明霞 /

茫茫的世界上

我就是空气中小小的结晶体

随风飘荡,寻寻觅觅

遇上你,亲爱的细胞

我的生命就是奇迹

给你我的遗传物质

扔掉我的蛋白质外衣

我成为你的皇帝

用你的物质迅速复制

用你的物质缝制我的外衣

千千万万给我诞生了

你化作了我的身体

从此消失的无踪无际

让我再一次开始了寻觅

遇上你

我的生命又重新开始

遇上你

我就不再是小小的结晶体

不是我存心要毁灭你

亲爱的细胞

寄生是我唯一的生存法则

没有你我就没有生机与活力

一次次的复制

一次次的寻觅

离开了你

我就是空气中的小小结晶体

诗朗诵完了,学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并不是我朗诵的好,只是因为我用诗的形式,甚至是赋予了其情感,将病毒的各种特点表达出来。学生通过对我这首诗的分析,再一次深刻理解了病毒的特点,下课铃也响了。

意外的是,我也收到了诗

没有特别的期许,只希望换一种方式教学,让枯燥、微观的知识变得有趣些、生动些,让严谨的科学也增加点诗情画意,所以写了这首诗。

但意外的是,周末我的邮箱收到了一首没署名的邮件:关于病毒的诗。

难道是学生记录了我的诗发给我?但打开邮件后,阅读着这首小诗,才知道,这是学生的诗作,模仿了我的诗,但角度完全不同——我是以病毒的口吻对细胞说,而学生这首诗像是回答我,以细胞的口吻对病毒说。

这是让我多么惊喜的一件事!我的一个小小创意竟然引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才有了这首美妙的和诗!如下——

我不过是你世界中的过客

/ 2015级** /

“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你从第一次刺伤我 便是如此

你总说 你不能离开我

一旦分离

你将化为那微不足道的结晶体

既然如此

为何 你又使我千疮百孔之后

筑起那一道道堤防

你总对我说 是你的本性使然

真的是这样吗

在我即将灰飞烟灭的刹那间

隐约听到你们的话语

“对不起,我们不是故意的”

之后,便四散而去

此刻我终于明白 其实

对你而言

我不过是你世界中的过客而已

此刻之后

你又将四处飘荡

寻找下一个我

惊喜并没有到此为止。早晨上班阅读学生们的课堂笔记,不仅看到学生认真的记录,图文并茂的整理,还读了这样两首诗:

亲爱的细胞

/ 2015(2)张心怡 /

遇到你,是我最大的幸运

Dear 细胞,I love you

离开你,我无法生活

我霸道地进入你的身体

脱去蛋白质外衣

用我的遗传物质控制你

雨还在下,心,你要属于我

你的所有物质都要属于我

因为如果没遇到你,没有碰到你

我只是空气中一颗结晶体

你只能属于我

我的细胞

我是一种神奇的生物

2015(2)王雨彤

Hello!我是一个神奇的生物

我先不告诉你我的名字

听听我的自白

相信你就知道了

1

咳咳,我是一个神奇的生物

我生活在其他生物的家中

为什么?因为我害怕自己独立生活

咳咳,我是一个简单的生物

2

是谁一步步发现了我?

1866年,可爱的麦尔来自德国

他以为我是细菌,呵呵

有点愚蠢

1892年,厉害的伊万诺夫斯基

来自俄国,他看出——

我比细菌更小

1899年,超棒的贝杰林克来自荷兰

他给予我姓与名

嗯,没错,就是病毒

3

咳咳,我是一个简单的生物

我只有蛋白质的外衣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我又很可怜,没有细胞结构

当然,我只能生活在活细胞的家中

我的同胞怎么出现?

当然是我复制出它们

4

我被你们分为三类

可爱的弟弟专门寄生在动物细胞里

他被你们叫做动物病毒

漂亮的姐姐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

她被你们称作植物病毒

可怕的噬菌体妹妹

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中

她还有个别名叫细菌病毒

溢出学科边界的惊喜

我们习惯了中小学分学科上课,数学课,语文课,化学课,物理课,生物课,音乐课……

不同的课由不同的老师上,一旦超出了学科范畴,往往会被批评“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会被警告“语文课不要上成科学课、历史课、品德课”,“科学课不要上成文学课”。

我并不否认学科要有学科特点,否则怎么传递给学生系统、科学的学科知识,但过于泾渭分明,一定要划清学科界限,是我难以接受的:

无论什么学科的课堂,面对的都是同样的学生,难道我们耕种的不是同一块田地吗?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上课(耕田)的过程中,给学生(庄稼)足够的营养和条件,是不是学生(庄稼)会成长的更好、收获更多,将来学生离开学校之后,能力也更强?

所以,平时我会尝试着在生物教学中融入古诗词、音乐,并时常让学生写些科普短文,结果学生更爱学习了。

比如:

教学“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我给学生设计了写科普短文的作业:“选定一种你感兴趣的(或熟悉的)的植物,查阅资料后用第一人称写一写水对这种植物的重要作用。”

有的学生把自己比喻成小麦,把小麦一生中不同阶段需水量的不同融入到生动的故事中,写了他如何从一粒小麦种子变成人们手中香甜的面包;

有的学生把自己比喻成仙人掌,写了仙人掌的根系和叶子如何适应干旱的沙漠生活,呼吁人们节约水资源;

比如:

教生态环境及保护的内容,我会从网上找到音乐《野鸟情歌》,引入到鸟语花香的自然情景中开始学习,最后又通过著名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地球之歌》,让学生看到战争、砍伐、虐杀动物等对大自然的严重破坏。

很多学生含着泪花在欣赏,同时在心中种下了环保的种子。

其实,不只是与文学的融合,有些知识还要与物理、化学、数学等融合。

比如,很多知识需要用数学的方式进行表达(图表、曲线等),用数学进行统计,使生物知识不仅有对现象的描述,更有理性的分析、科学的解释,可以说,没有数学就不会有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也没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了;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则涉及到大量的化学反应,就需要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生物体内的很多生理活动过程;眼球成像的原理,关节与肌肉运动,则涉及到物理学的知识……

可见,学科与学科间原本并无界限,只是因研究的方便划分出很多学科,而随着领域越来越高精尖,使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距离愈加遥远。

回头想,能够在生物教学中不断溢出学科的边界,带来的竟然是那么多的惊喜。

文丨夏客客

本文整合自明霞教师成长联盟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