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白马部落

常问来自何方,世居峰峦叠嶂,经沧海桑田,见证多少兴亡。

飞扬,飞扬!白羽依然闪亮。

——张伟(平武)

中国绵阳新闻网讯 平武诗人张伟创作的《如梦令•白马部落》,描绘的就是平武县扒昔加古寨迷人风光。

白马扒昔加古寨,如今依然完整地保留着白马人原始的建筑风格,恪守着祖先千年不变的族群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无愧于“白马民俗文化博物馆”之美誉。

非遗文化

体验白马人延续千年的“慢生活”

扒昔加古寨坐落于王朗自然景区天母湖畔的原始洪积带,背后是巍峨的“阿贝索热”神山,依山而建布满烟火痕迹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古老木屋建筑,让扒昔加古寨充满一种穿越时空的沧桑感。

扒昔加古寨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前院,种有新鲜蔬菜和瓜果,无论男女老少,在不劳作时,都喜欢静静坐在院子里,享受深山秘境难得的“慢生活”。

“无论你什么时候来到扒昔加古寨,你都会被这里白马人恬静悠闲的‘慢生活’节奏所感染,你的心自然也会沉静下来。”白马藏族乡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扒昔加古寨至今仍恪守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保留了完整的白马非遗文化:用原木凿土蜂巢,用羊毛擀毡帽,用树皮制作“皮鞋”,用纺麻线缝制白马服饰,自酿蜂蜜酒饮用……

今年75岁的旭仕修,是雕刻曹盖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记者见到旭仕修时,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在一截圆木上雕刻曹盖头像,在他身后的木板墙上,整整齐齐悬挂着老人精心雕刻的十二生肖木雕挂像,显得厚重古朴。周围环境十分雅静,只有旭仕修雕刻原木发出的“砰砰”声,在山寨里空空地回响。

除了旭仕修的木雕绝活外,寨子里的擀毡帽和织彩衣也特别地受游客青睐。充满好奇心的游客,也可以近距离体验一下用羊毛擀毡帽和用木质织布机织彩衣的乐趣。此时,好客的白马人总是面带纯朴笑容地在一旁指导。

神秘白马

没有文字记载的“白羽毛”故事

倚靠在古老的木楼旁,看白马人头戴荷叶毡帽,从身边款款而过,头顶飞扬的白羽毛,秀美山林仿佛也要飞舞起来。

这个时候,最适合一边品尝着深山绿茶,一边聆听白马人讲述千百年来他们口口相传的白马传说。

“白公鸡是我们崇拜的图腾,所以我们的屋顶上塑有白色的公鸡和毡帽,无论男女,毡帽上都插有白色的公鸡羽毛。”扒昔加古寨天缘客栈的田虎塔说,白色是白马人的幸运色,这与白公鸡拯救了白马人的古老传说有关。

古时,白马人在一次战斗之后,十分的疲惫,深夜里白马战士都睡着了,敌人却前来偷袭。这时,一只白公鸡突然大声打鸣,惊醒了沉睡的白马战士,奋力搏杀才避免了全军覆没。于是,白公鸡从那时起成了白马人心中的神。

旭仕修老人说,白马人没有文字,只有世代相传的口述历史。祖先传说,白马人古代居住在如今绵阳、江油一带的平坝地区,位于青莲的蛮婆渡是他们的边界。三国时,诸葛亮要出祁山北伐,就和白马人谈判,叫他们让出一箭之地。白马人认为一箭之地没有多少,就同意了。结果,诸葛亮暗地派人连夜把另一支相同的箭,插入平武的深山之中,白马人为了守信用,被迫迁移到了平武的大山里,开始了长达千年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白马民歌

古色古香之韵带来“远古的呼唤”

近日,绵阳师范学院川北民间音乐研究中心主任赵璐,带着她的多名学生来到扒昔加古寨深入研究白马民歌。白马民歌种类十分丰富,按音乐题材内容和演唱场合可分为敬酒歌、舞歌、劳动歌、宗教歌、叙事歌、对歌、婚嫁歌、恋爱歌等,深深吸引了他们这群川北民歌研究者,这次采风一次就采录了14首白马民歌,成果颇丰。

“白马人的音乐别具一格,其音调低沉,抑制,内向,悠长,连唱带吼,原始粗犷,民族风味浓郁,风格非常突出。唱歌时多以酒伴歌,一人领唱,众人相和,即兴而唱,淳朴自然,和谐情真,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呼唤。”赵璐说。

白马敬酒歌,其旋律欢快流畅,表现了白马人热情好客欢乐的情感。

圆圆舞是多人围圈伴随歌唱舞蹈,旋律活泼,节奏明朗。

劳动歌是白马人在平日劳作生活中所演唱的歌曲,内容多样,如筑土房时演唱的歌曲、挖药材时演唱的歌曲、牛耕耘时的指挥歌等。歌词简明朴实,表现生动有趣,富有生活趣味,节奏自由,旋律随着劳作程度的强弱而变化,流露出白马人淳朴真实的生活情感。

对歌一般常用在重大节日,一问一答以歌唱方式表达,通常为一男一女。其音乐技能要求较高。

白马民歌中的宗教歌、恋爱歌、婚嫁歌等,音乐也是古色古香,独居特点。

现在,随着白马人更多地融入现代文明,走出大山与现代生活接轨,他们本族群的一些传统文化也在交流的过程中受到了冲击,特别是他们仅靠口传心授的本族群文化传承非常脆弱。

白马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支流,它的存在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更应该充分挖掘和保护包括白马民歌在内的白马文化,使其不至于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和我们渐行渐远,而应该使其在未来,在我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越来越璀璨。(王甫 绵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荣 文/图)

编辑:李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