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加坡、韩国、台湾是亚洲四小龙,当年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新加坡、香港,现在,韩国一马当先,新加坡也很不错,香港有点吃力,对内地的比较优势不明显了,越来越依靠旅游业了,台湾也放慢了,制造业当年和韩国同一起跑线的,现在被韩国甩开一段了,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上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先后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所谓“东亚模式”引起全世界关注,它们也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然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带入了低谷。那经过金融危机的四小龙怎样了,不妨来看一看。

韩国:物价上涨,生活质量随之下降

经常能从韩国人身上感觉到这种失落感。韩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经济实现腾飞。1995年,韩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万美元,被誉为“亚洲四小龙”综合实力最强的一个。就在韩国正踌躇满志之时,历史却开了一个“大玩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经济受到重创,经济低迷已达10年之久。 亚洲金融危机引起了韩国举国上下的深刻反思。韩国国家均衡发展委员会的官员成京龙认为,韩国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至少存在三个弊端。首先是“资源拼搏”型发展模式不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韩国特色的“舰队式”大企业集团通过拼劳力、资本、土地等资源,虽然初期能飞速发展,但后劲不足。其次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为在短期内取得业绩,韩国曾实施了“不均衡发展战略”,把主要力量集中在首都圈内的发展上,造成了“首尔地区肥大症”。第三是过于依赖出口,国内消费却没有拉动起来,这个问题至今仍非常突出。

为了摆脱旧有模式的束缚,韩国开始探索并推行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国家均衡发展战略,新模式主要内容包括:迁移政府机关,建设革新城市;整合全国行政区域的力量,形成区域经济圈等。均衡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韩国去年经济增长率为3.9%。然而,韩国大多数媒体认为,贫富差距拉大、产业竞争力下降等问题都是不可回避的难题,韩国仅仅才迈出第一步。

新加坡:“搭乘中国经济顺风车”,逐步走出低谷 民众的满意度和新加坡政府的表现也有关系。由于对外贸的依存度过高,新加坡经济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一度出现自独立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新加坡政府及时推出“经济重组计划”,在控制劳动力成本、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加强外部经济联系等方面做出多方面改革。自2004年下半年起,新加坡经济逐步走出低谷。去年,新加坡经济增长速度达到6.4%,超过预期。电子业、化工业和工程业是新加坡的三大支柱产业。政府计划将生物医药发展成为第四大产业部门,届时,生物医药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将达到20%左右。

香港:内地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香港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和其他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一样,香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香港经济连续好几年在低谷徘徊。回归祖国之后,依托内地的支持,香港经济逐步摆脱困境,强劲复苏,在“亚洲四小龙”中处于领先地位。2004年香港经济增长率高达8.1%;去年,香港经济增长率为7.3%。今年2月22日,香港财政司司长唐英年宣称,香港已经正式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重新恢复了活力。也有专家指出,近年来内地经济不断发展,既给香港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香港经济特别是支柱产业如航运物流、金融保险和旅游等,受到内地各大城市竞争的压力也正日益增加。

台湾:从“龙首”变为“龙尾”

台湾曾经是“四小龙”中表现最为优异的经济体,多项经济指标名列第一。然而,在民进党执政的短短6年时间,经济却一路走向衰退,各项指标均为“四小龙”之末,早已失去昔日的活力。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切呢?专家认为,首先仍然是亚洲金融危机给台湾带来的巨大冲击:台币贬值,出口衰退,失业率大幅上升……随着岛内生产成本的上升与投资环境的恶化,岛内企业逐渐将生产基地转向岛外,尤其是大陆,使得台湾经济运行模式发生重要变化,从原来的“三角贸易”转变为“四角贸易”,由原来的“海外接单,岛内生产”,变为“海外接单,大陆生产”,或者“大陆接单,大陆生产”,结果是台湾外贸出口增长与外销接单增长脱节,出口增长放慢。 现在台湾还有石化、钢铁、半导体、光电等重要产业的支撑,但这些增长优势也在消失之中,未来面临的挑战更大。在两岸不能直航的背景下,台湾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无法发挥,出现严重的经济边缘化危机。台湾离大陆越远,台湾经济就越是没有出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