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这一直是医学界对于麻醉医生的敬畏之言,甚至称他们为手术室的“无冕之王”、“无名英雄”。

由于麻醉医生特殊的工作性质,虽与病患及家属的交流甚少,他们却是手术台前的生命守护者。

莞小卫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位最美医生就是手术室的“绿叶”医生,他就是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王群。

东莞引进的麻醉学“大咖”医生,甘当手术室的绿叶保障患者健康

46岁的王群是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2012年,作为人才引进来到东莞,从此之后,东莞成了他的家。

他是东莞卫生计生系统唯一的麻醉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把每一例麻醉都当做自己职业当中的第一例。”他总是这样说。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患者的康复往往归功于手术医生的精心手术。然而,在手术医生眼中,麻醉医生才是他们能否完成手术的“定心丸”。王群常常告诫全科人员,麻醉科同手术科室是肝胆相照、唇齿相依的关系,麻醉医生要有“甘为绿叶映红花”的胸怀,才能实现医者价值。

哪里有疑难危重患者,哪里就有王群的身影。别看他已经是“大咖”级的专家,可是他对科室每天的工作动态可谓是了如指掌。

21年来奋战在临床第一线,只要接到求助电话马上赶回科室抢救

常态化巡视是王群日常的工作事项,他必须检查每个手术间麻醉开展情况,以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

有次,王群走进了手术间,里面正准备开展腰硬联合麻醉下的疝气手术,他敏感地发现监护仪上患者心率从75次/分开始直线下降,情况十分危急。他马上发出指令,“吉主任立刻胸外心脏按压,伍医生给予0.5mg阿托品静推。”

在患者心率降至4次/分时终于得到控制,并开始回升,趋于正常,患者意识迅速恢复,口唇也变得红润了。在抢夺生命的战场上,麻醉医生的一句话有如军令,不容质疑。

参加工作21年来,王群一直奋战在临床第一线。不管节假日还是夜间,一接到求助或急救电话,他都会及时赶到科室实施麻醉或抢救,为手术患者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手术需要麻醉医生的配合,长时间、高难度的手术对麻醉医生也是一种精神和体力的考验。“我们也必须时刻关注患者的身体指标变化,并及时做出应对。”王群说,不然随时的抢救电话,长时间高度精神紧张的工作,身体很难撑得住。比如说,凌晨一两点,医院可能就来一个紧急的抢救电话。“人在熟睡中突然被叫醒,头脑不一定很清醒,我会强制自己冷静十几秒,让自己清醒。马上就快速赶回医院,投入紧张的抢救中。”王群说,等到处理完病人,他再也睡不着了。

“因为抢救的时候,大脑太兴奋了。”王群说,为了保持自己的体能跟得上,他每天都要抽时间去锻炼。

从事麻醉工作21年“零失手”,勇于创新技术敢为人先

一次手术,生死之间,麻醉医生责任重大。

在手术过程中,外科医生主要负责基础疾病的处理,而身体的各种变化处理都需要掌握丰富基础知识的麻醉医生来应对。王群说,一些突发的病情变化,如心率失常、血压突然升高等,都需要麻醉医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一旦发生意外,后果很严重,可能会造成死亡或变成植物人,“有些病人的身体变化上一秒还挺好的,下一秒就可能出现异常。”

凭着高超的业务素质,王群每年参与或指导完成的麻醉达到3000多例。在其20余年的工作经历里,“麻醉从没给患者造成伤害”,倒是多次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早预判、早处理,这样对患者的伤害最小。”王群说。为了能让全科人员都能成为出色的“侦察兵”,他制定了专科理论培训计划,组织他们进行系统培训,同时对实习生、进修生进行“传、帮、带”。他还帮助每个医生制定了职业规划,让每个医生明确自身优势和亚专科发展方向,并组织他们实行轮流进修。

在王群的带领下,科室积极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全面开展临床麻醉、重症监测、麻醉复苏、无痛诊疗等项目。其中,无痛诊疗例数居于东莞市同级医院前列。

不仅如此,王群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他不断加强学习,把自己的从医经验分享给学医人员,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也在造福广大患者。他先后承担了《危重病医学》《疼痛诊疗学》《麻醉设备学》《临床麻醉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主持过省级科研课题3项、市级科研课题2项,参编医学著作2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4篇。

“医务人员的初心和使命就是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王群说。由于工作突出,成绩显著,他多次荣获医院“先进管理工作者”称号,先后被评为“东莞市三类名医”、“东莞市医学会先进工作者”。

“把每一例麻醉都当做自己职业当中的第一例,把每一位患者都当做自己的亲人。”这就是王群的座右铭,始终心系患者,始终把医疗安全摆在首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