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

说到林谷芳,或许有些人不太知道。这位道骨仙风的老者有着多元身份,他是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台北书院山长,台湾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

从1988年第一次回到大陆,林谷芳往来两岸之间已经500多次,被誉为“台湾文化界数十年来唯一持守中国牌而不倒之文化标杆”。林谷芳先生的著作一向集禅学、文化评论、艺术鉴赏、生活美学于一体,此次新近出版的《茶禅》更是他多年对中国茶文化的体悟和思考。

茶禅是茶道吗?

茶,是大家所熟知的;茶道,亦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而茶禅,是茶道吗?在中国有吗?

林谷芳先生说,“茶道”这个名词,其实来源于日本,在中国历史中用得非常少。在中国,茶道这个“道”不是修行,是茶之道理,茶的道理,泡茶的方法,泡茶的美学,并非真正的修行。“茶道”在中国是个宽泛的概念,所以中国其实也没有“茶道”这个名词。而大陆和台湾之所以很多人说茶道,一定程度上受到日本茶道词汇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总想将茶与生命相连接的需求。

因为“茶道”在中国的使用很广泛,所以很多人将“茶禅”与“茶道”等同、混用。大家都在说‘茶禅’,但中国禅籍里面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两个字。中国既是茶的宗主国,又是禅的宗主国,‘茶禅’好像很自然的就是中国的东西,到处茶会以此为名。这是极大的误会。”林谷芳先生如是说。

以禅入茶,以茶契禅

中国人虽喜谈禅,但所谈常悖离修行之原点,禅之一字被广泛滥用,从“啜饮一杯午后香醇咖啡”的小确幸至神道设教、忏纬愚民之学正多以禅为名。而即便不落于此,亦只以悟后道人的自在风光为禅,却独不见宗门修行的严厉本质。

究其缘由,宋后,中国禅僧与文人多相往返,使禅僧也尽多出入于世间风流情性之事,最终反导致宗风衰微。如今中国茶文化的面貌成型于明代,明季文人美学趋于幽细唯美,器往往不嫌其美,物往往不厌其精,行往往不讳其细,以致陷入以心逐物的境地。禅往往用作装点,囿于表象,以致朱紫不清,龙蛇杂混。感慨于此,林谷芳先生写就《茶禅》,首次就“茶禅”概念做了清晰辨正,为中国之茶禅立基。

《茶禅》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茶禅》 林谷芳著

2018年7月出版

ISBN:9787544773577

平装锁线全彩印刷

在《茶禅》中,林谷芳从茶道文化与禅宗精神的流变出发,以“茶”“禅”“茶禅之立”“茶禅之成”四个章节步步深入辨析,目的在于为中国之茶禅立基。他认为茶禅的初始关键,就在于于此有心的茶人能“以禅入茶,以茶契禅”,成就中国茶禅。

茶禅一味

除了《茶禅》,林谷芳先生还著有《千峰映月》《禅·两刃相交》《如实生活如是禅》等书,他说,这些书基本都是禅家所谓的“因缘而为”:因为有了某些缘分才动笔只有这本《茶禅》是他主动写的。

他“用两个晚上完成基础文稿,用一年的时间去搜集比较书中所需图片,然后再用一年的时间丢掉了这些图片。”据责编说,在书稿交付后,林先生先后五次为这本书专程往返台北南京之间,一遍遍修正调整,从字句的精准到行文的音律,从章节的布局到图文的搭配,从色彩的呈现到空间的相衬,林先生无不关照,可以说是无一字不斟酌,无一图未思量。

为纪念《茶禅》出版,在多方人士努力之下,“茶禅一味”书茶礼盒应运而生。

“茶禅一味”书茶礼盒限定版

《茶禅》(林谷芳著)

普洱生茶“忘”(150克)

普洱熟茶“禅”(150克)

手绣“茶禅”亚麻双层布提袋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茶之事是形而下,而形而下是基础,筑基不深,之后种种皆为空言。茶品出品人渡心今雨,深谙其道,套盒采用双层抽屉式设计,一层书香,一层茶香,各自氤氲,相互凝止。手绣“茶禅”亚麻双层布提袋,将手工艺术和自然之物巧妙融合。

茶品介绍

忘(生普)

选用云南澜沧邦崴产区2016年古树优质春料为原料。

采用传统手工技法精制而成。汤感均衡,饱满,可久藏,可现饮,香气内敛入汤,持久。

禅(熟普)

选用云南澜沧邦崴产区2016年古树春末料为原料。

经三次泉水潮水,七翻渥堆发酵,经一年自然干燥,再拼配精制而成的普洱熟茶。汤色红浓透亮,口感醇厚绵滑,陈香显著。

《忘禅》出处

圆悟克勤在五祖时,

祖云:“你也尽好,只是有些病”。

悟再三请问:“不知某有些什么病?”

祖云:“只是禅忒多。”

悟云:“本为参禅,因什么却嫌人说禅?”

祖云:“只似寻常说话时,多少好。”

时有僧便问:“因甚嫌人说禅?”

祖云:“恶!情悰。”

——五祖法演嫌圆悟克勤还有些病,病在禅太多,真要说禅,就寻常说话,否则仍流于情识边事。

禅家生命,“得其当下,尽其一生”。茶人于每一茶席,正须有不可再得之当下,以此,一生乃能有“春花、夏鸟、秋枫、冬雪”之风光。

本期编辑:鱼摆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