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日报记者 瞿慧一 范小翠 通讯员 周勇 实习生 庞琳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

他就是历史上的大文豪苏东坡。

在这个夏天,他穿越千年“走”上荧屏——7月17日至19日,由黄冈市委市政府与湖北广播电视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在央视九套献映。

“苏东坡”热,热了这个夏天,火了这个季节。

黄冈元素淋漓尽显

分为6集、总长180分钟的纪录片《苏东坡》,以苏东坡贬谪黄州4年多的生活为横切面,观照其一生的心路历程,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维度透视,多角度地解读其生命感悟、精神嬗变和艺术升华的过程,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也成就了黄州”、“黄州是苏东坡先生最美好、最温暖的人生记忆,是他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记录片中,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度解读苏东坡与黄州的不解之缘。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艾朗诺在片中说道:“苏轼在黄州之前所写的东西,非常卓越、机智,展现出毋庸置疑的才华。但是,作为一个人、一个诗人、一个哲人,那时的他还没有完全成熟。黄州对于苏东坡的成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执行总导演杨光照说,黄州是苏东坡谪居最久、艺术成就最高的地方。在被贬黄州的4年多时间里,苏东坡游遍了黄冈名山大川,饱览了鄂东壮美风光,写了753篇作品。为突出黄冈对苏轼的影响,摄制组赴武穴、浠水、黄梅、蕲春四地进行拍摄取景,“黄冈元素”始终贯穿影片当中。

黄冈美景在这部纪录片中频频亮相:巍峨壮丽的大别山川,古意盎然的东坡赤壁、幽静的安国寺,还有遗爱湖、浠水文庙、武穴油菜花海……

东坡外滩东坡酒楼的东坡肉,安国寺的东坡饼,片中的黄州美食惹人垂涎。

前后《赤壁赋》《定风波三月七日》《黄州寒食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等苏东坡在黄州期间创作的诗词、书法作品在影片中得以一一解读,解开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背后的故事。

风雪下黄州、夜游赤壁、躬耕东坡,摄制团队运用CG特效生动还原了900多年前,苏东坡在黄州生活的一幕幕场景。

纪录片拍摄了由我市倾力打造的大型古装黄梅戏《苏东坡》在台湾新北市三重区综合体育馆演出的场景,展现黄冈传承、弘扬东坡文化的成果。

片中还出现了不少黄冈面孔:市东坡文化研究会会长涂普生、副会长谈祖应,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院长张辉,赤壁管理处副研究馆员王琳祥……由他们讲述苏东坡在黄州的心路历程、创作故事,以及与黄州百姓交往的趣事。

这部黄冈元素贯穿始终的纪录片,是我市研究和弘扬东坡文化、打造黄冈文化品牌的又一硕果。多年来,黄冈迈出传承和发展东坡文化的铿锵步伐——政府主导,高层推动。时任市长,现任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雪荣带来《人间绝版苏东坡》《千年黄州》《东坡逸事说遗爱》三场精彩讲座,带头研究、传播东坡文化,吹起了一股“东坡文化”的清新之风,开启了一扇“东坡文化”的明亮窗口,迎来了一缕“东坡文化”的灿烂曙光。我市成功举办了第三、第七届中国东坡文化节;投资300多万元修复千古绝唱“一词二赋”中的东坡赤壁,投资10多亿元建成东坡文化主题公园——遗爱湖公园;成立东坡文化研究会,发掘东坡文化品牌。

工匠精神打造精品

纪录片《苏东坡》的问世,彰显了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更表现了打造精品的执着精神。

摄制组拍摄历时15个月,行程10余万公里,辗转黄州、杭州、徐州、惠州、儋州、常州、眉山、凤翔、南京、台湾等地,遍寻东坡遗迹。

杨光照坦言,想拍好一代文豪苏东坡并不容易,在资料搜集和文稿创作上,他们就没少费心力。困难主要是在文稿的前期创作阶段,苏东坡的人物生平非常丰富,创作团队看了很多苏东坡的资料,包括他的传记和他的作品,还有市面上能买到的,几乎所有的关于他的书都买光,这些书籍就花了差不多10万元钱。

全剧组戮力一心,前期工作准备妥善后,随即投入了艰辛的拍摄过程中。2016年春节当天还在进行拍摄,全剧组都没能回家过年。

为了多层面、多角度地解读苏轼生命感悟、精神嬗变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导演组在片中的一些细节也是精益求精。

杨光照说,他们第一次来浅采的时候听刘雪荣书记提到苏东坡有一把古琴。回去之后,他们费很大的周折找寻,终于找到在香港的收藏家何先生,知道这把琴在他的手上。他们还联系到了古琴演奏大师李祥霆先生,最后由何先生专门为这把琴坐头等座从香港飞到北京,然后古琴演奏大师李祥霆即兴演奏了一首《起舞弄清影》。

从创作脚本到拍摄再到后期,各组工作人员都全身心投入到了《苏东坡》中,浑然忘我地工作,如同一种修行,向“东坡精神”的朝圣。

总导演张晓敏,一个文静淑雅的女士,浑身散发出青春的活力,更表现出一个女性特有的气质和聪敏,《苏东坡》一路拍摄,她一路奔波劳碌,一路付出汗水和艰辛。从大片的谋篇布局,到场景剧情的设计,从苏学专家的协调联络,到拍摄场地的落实安排,直到文词字句的推敲,她煞费心血,独具匠心,体现了新一代电视人的执着情怀和文华风采。

一部纪录片,几多故乡情。

2015年4月7日,黄冈市政府正式审定同意关于联合拍摄纪录片《苏东坡》的合作协议,并与湖北广播电视台达成了合作协议。2015年12月15日,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苏东坡》在黄州正式开机。为了这一纪录片的顺利诞生,全市上下倾心关注,悉心支持。一次次文本的创作和修改,一个个历史事件的搜集和筛选,无不浸润着市委领导的心血。今年6月底,《苏东坡》后期制作完成并送审。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雪荣亲自审定该片,一集一集认真审看,一人一事审慎论证,一文一字细致推敲,提出了具体修改完善意见,并得到了很好的采纳。

在《苏东坡》前期谋划、拍摄直至后期制作过程中,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现任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王立兵,现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继平先后多次与央视摄制组交换意见,沟通看法,出谋献策,并协调解决一些具体的困难和问题,一桩桩,一件件,付出了心血,奉献了智慧。

“纪录片的成功摄制离不开黄冈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市领导的精细谋划和精心组织。”执行总导演杨光照深有感触。

国际视野荧屏一新

美丽的遗爱湖畔,不少黄州市民在大屏幕前驻足观看;电视机前,全国的“东坡迷”们尽享视听盛宴;各大社交网站上,网民热议这部史上最走心的纪录片。正如市民杨舒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纪录片《苏东坡》的开播,使我们在这闷热难耐的长夏,感到心灵上的凉爽。”

87岁的“铁杆东坡迷”何学善说:“通过纪录片,看到许多研究苏东坡的大家,他们的观点很有深度与广度,有助于普通观众理解苏东坡。”

另一位铁杆“苏粉”杨文斌看了纪录片后,心潮澎湃,“看到片中那么多外国人都在爱东坡、学东坡,东坡的影响力如此强大,更是张扬了我作为一个读书人,特别是一个工作生活在黄冈的人的自豪感与荣誉感。”

观众们认为,全新的角度,前所未有的国际视野,多元的专家解读,丰富创新的表现形式是本片的亮点。

摄制组邀请了包括中国古诗词大家叶嘉莹、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内的50名不同领域的国内专家学者,对苏东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为了突出国际视野,摄制组跨越三大洲,在日本、韩国、法国、英国、美国等地拍摄了大量珍贵素材,采访了哈佛大学教授包弼德、斯坦福大学教授艾朗诺等20余名海外知名学者,力图展现东坡文化在国际社会的传播与影响力。

除了在内容上求新求变,纪录片的形式结构上打破常规、以点带面,用苏东坡在黄州的人生转折为切入点,展现其人生全貌,揭示时代与命运、历史与个人的紧密联系。

在创作手段上,摄制组参考宋代古画和博物馆文物,进行室内场景陈设;辗转多地、跨越四季拍摄外景,将黄冈标志性的美景天堂寨、大别山等囊括其中;动画团队运用CG特效、设计手绘动画、组织演员演绎、原创主题乐曲,力求还原宋之韵味的同时满足当今审美,打造“梦回大宋”的视听盛宴。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创人员辛勤付出,专家学者倾心解读……在各界的关注与努力下,人间绝版苏东坡穿越时空,为无数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与精神洗礼!

《黄冈日报》2017年7月22日第1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