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日報記者 瞿慧一 範小翠 通訊員 周勇 實習生 龐琳

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

他就是歷史上的大文豪蘇東坡。

在這個夏天,他穿越千年“走”上熒屏——7月17日至19日,由黃岡市委市政府與湖北廣播電視臺、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制作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蘇東坡》在央視九套獻映。

“蘇東坡”熱,熱了這個夏天,火了這個季節。

黃岡元素淋漓盡顯

分爲6集、總長180分鐘的紀錄片《蘇東坡》,以蘇東坡貶謫黃州4年多的生活爲橫切面,觀照其一生的心路歷程,從文學、藝術、美食、情感等多維度透視,多角度地解讀其生命感悟、精神嬗變和藝術昇華的過程,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深遠影響。

“黃州成就了蘇軾,蘇軾也成就了黃州”、“黃州是蘇東坡先生最美好、最溫暖的人生記憶,是他魂牽夢縈的精神家園。”……記錄片中,國內外專家學者深度解讀蘇東坡與黃州的不解之緣。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艾朗諾在片中說道:“蘇軾在黃州之前所寫的東西,非常卓越、機智,展現出毋庸置疑的才華。但是,作爲一個人、一個詩人、一個哲人,那時的他還沒有完全成熟。黃州對於蘇東坡的成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執行總導演楊光照說,黃州是蘇東坡謫居最久、藝術成就最高的地方。在被貶黃州的4年多時間裏,蘇東坡遊遍了黃岡名山大川,飽覽了鄂東壯美風光,寫了753篇作品。爲突出黃岡對蘇軾的影響,攝製組赴武穴、浠水、黃梅、蘄春四地進行拍攝取景,“黃岡元素”始終貫穿影片當中。

黃岡美景在這部紀錄片中頻頻亮相:巍峨壯麗的大別山川,古意盎然的東坡赤壁、幽靜的安國寺,還有遺愛湖、浠水文廟、武穴油菜花海……

東坡外灘東坡酒樓的東坡肉,安國寺的東坡餅,片中的黃州美食惹人垂涎。

前後《赤壁賦》《定風波三月七日》《黃州寒食帖》《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等蘇東坡在黃州期間創作的詩詞、書法作品在影片中得以一一解讀,解開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詞背後的故事。

風雪下黃州、夜遊赤壁、躬耕東坡,攝製團隊運用CG特效生動還原了900多年前,蘇東坡在黃州生活的一幕幕場景。

紀錄片拍攝了由我市傾力打造的大型古裝黃梅戲《蘇東坡》在臺灣新北市三重區綜合體育館演出的場景,展現黃岡傳承、弘揚東坡文化的成果。

片中還出現了不少黃岡面孔:市東坡文化研究會會長塗普生、副會長談祖應,湖北省黃梅戲劇院院長張輝,赤壁管理處副研究館員王琳祥……由他們講述蘇東坡在黃州的心路歷程、創作故事,以及與黃州百姓交往的趣事。

這部黃岡元素貫穿始終的紀錄片,是我市研究和弘揚東坡文化、打造黃岡文化品牌的又一碩果。多年來,黃岡邁出傳承和發展東坡文化的鏗鏘步伐——政府主導,高層推動。時任市長,現任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雪榮帶來《人間絕版蘇東坡》《千年黃州》《東坡逸事說遺愛》三場精彩講座,帶頭研究、傳播東坡文化,吹起了一股“東坡文化”的清新之風,開啓了一扇“東坡文化”的明亮窗口,迎來了一縷“東坡文化”的燦爛曙光。我市成功舉辦了第三、第七屆中國東坡文化節;投資300多萬元修復千古絕唱“一詞二賦”中的東坡赤壁,投資10多億元建成東坡文化主題公園——遺愛湖公園;成立東坡文化研究會,發掘東坡文化品牌。

工匠精神打造精品

紀錄片《蘇東坡》的問世,彰顯了文化的自覺和自信,更表現了打造精品的執着精神。

攝製組拍攝歷時15個月,行程10餘萬公里,輾轉黃州、杭州、徐州、惠州、儋州、常州、眉山、鳳翔、南京、臺灣等地,遍尋東坡遺蹟。

楊光照坦言,想拍好一代文豪蘇東坡並不容易,在資料蒐集和文稿創作上,他們就沒少費心力。困難主要是在文稿的前期創作階段,蘇東坡的人物生平非常豐富,創作團隊看了很多蘇東坡的資料,包括他的傳記和他的作品,還有市面上能買到的,幾乎所有的關於他的書都買光,這些書籍就花了差不多10萬元錢。

全劇組戮力一心,前期工作準備妥善後,隨即投入了艱辛的拍攝過程中。2016年春節當天還在進行拍攝,全劇組都沒能回家過年。

爲了多層面、多角度地解讀蘇軾生命感悟、精神嬗變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深遠影響,導演組在片中的一些細節也是精益求精。

楊光照說,他們第一次來淺採的時候聽劉雪榮書記提到蘇東坡有一把古琴。回去之後,他們費很大的周折找尋,終於找到在香港的收藏家何先生,知道這把琴在他的手上。他們還聯繫到了古琴演奏大師李祥霆先生,最後由何先生專門爲這把琴坐頭等座從香港飛到北京,然後古琴演奏大師李祥霆即興演奏了一首《起舞弄清影》。

從創作腳本到拍攝再到後期,各組工作人員都全身心投入到了《蘇東坡》中,渾然忘我地工作,如同一種修行,向“東坡精神”的朝聖。

總導演張曉敏,一個文靜淑雅的女士,渾身散發出青春的活力,更表現出一個女性特有的氣質和聰敏,《蘇東坡》一路拍攝,她一路奔波勞碌,一路付出汗水和艱辛。從大片的謀篇佈局,到場景劇情的設計,從蘇學專家的協調聯絡,到拍攝場地的落實安排,直到文詞字句的推敲,她煞費心血,獨具匠心,體現了新一代電視人的執着情懷和文華風采。

一部紀錄片,幾多故鄉情。

2015年4月7日,黃岡市政府正式審定同意關於聯合拍攝紀錄片《蘇東坡》的合作協議,並與湖北廣播電視臺達成了合作協議。2015年12月15日,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蘇東坡》在黃州正式開機。爲了這一紀錄片的順利誕生,全市上下傾心關注,悉心支持。一次次文本的創作和修改,一個個歷史事件的蒐集和篩選,無不浸潤着市委領導的心血。今年6月底,《蘇東坡》後期製作完成並送審。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雪榮親自審定該片,一集一集認真審看,一人一事審慎論證,一文一字細緻推敲,提出了具體修改完善意見,並得到了很好的採納。

在《蘇東坡》前期謀劃、拍攝直至後期製作過程中,時任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現任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王立兵,現任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繼平先後多次與央視攝製組交換意見,溝通看法,出謀獻策,並協調解決一些具體的困難和問題,一樁樁,一件件,付出了心血,奉獻了智慧。

“紀錄片的成功攝製離不開黃岡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市領導的精細謀劃和精心組織。”執行總導演楊光照深有感觸。

國際視野熒屏一新

美麗的遺愛湖畔,不少黃州市民在大屏幕前駐足觀看;電視機前,全國的“東坡迷”們盡享視聽盛宴;各大社交網站上,網民熱議這部史上最走心的紀錄片。正如市民楊舒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的:“紀錄片《蘇東坡》的開播,使我們在這悶熱難耐的長夏,感到心靈上的涼爽。”

87歲的“鐵桿東坡迷”何學善說:“通過紀錄片,看到許多研究蘇東坡的大家,他們的觀點很有深度與廣度,有助於普通觀衆理解蘇東坡。”

另一位鐵桿“蘇粉”楊文斌看了紀錄片後,心潮澎湃,“看到片中那麼多外國人都在愛東坡、學東坡,東坡的影響力如此強大,更是張揚了我作爲一個讀書人,特別是一個工作生活在黃岡的人的自豪感與榮譽感。”

觀衆們認爲,全新的角度,前所未有的國際視野,多元的專家解讀,豐富創新的表現形式是本片的亮點。

攝製組邀請了包括中國古詩詞大家葉嘉瑩、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在內的50名不同領域的國內專家學者,對蘇東坡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讀。爲了突出國際視野,攝製組跨越三大洲,在日本、韓國、法國、英國、美國等地拍攝了大量珍貴素材,採訪了哈佛大學教授包弼德、斯坦福大學教授艾朗諾等20餘名海外知名學者,力圖展現東坡文化在國際社會的傳播與影響力。

除了在內容上求新求變,紀錄片的形式結構上打破常規、以點帶面,用蘇東坡在黃州的人生轉折爲切入點,展現其人生全貌,揭示時代與命運、歷史與個人的緊密聯繫。

在創作手段上,攝製組參考宋代古畫和博物館文物,進行室內場景陳設;輾轉多地、跨越四季拍攝外景,將黃岡標誌性的美景天堂寨、大別山等囊括其中;動畫團隊運用CG特效、設計手繪動畫、組織演員演繹、原創主題樂曲,力求還原宋之韻味的同時滿足當今審美,打造“夢迴大宋”的視聽盛宴。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主創人員辛勤付出,專家學者傾心解讀……在各界的關注與努力下,人間絕版蘇東坡穿越時空,爲無數觀衆帶來一場視聽盛宴與精神洗禮!

《黃岡日報》2017年7月22日第1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