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这样一个分享:

我们经常会说“万法归宗”

这里的法就是——术

这里的宗就是——道

就像

面对雾霾

戴上口罩出门的就是术

想办法解决大气污染的就是道

同样

在子女教育时

传授方法的是术

通过改变孩子的思维模式从而让他生发智慧的则是道

生活中

很多人停留在“术”的层面

因而他们要不断解决重复的问题

而唯有那些悟到“道”的人

才会从容面对一切

因为他们找到了问题的“脉络”

所以

问题也就变得

迎刃而解。

我想说的:

对于婚姻,如果因为怕婚后不幸福,

就用逃避的方式,甚至给自己一个借口,

这也只停留在“术”的层面。

真正的“道”是什么?欢迎大家集思广益,留下你的一思一言。

我不止一次地在想,我会一个人过完这一生,不打扰别人,也不被别人打扰,孤独又自在。

在我刚刚27的年纪,在还未丧失对爱情的憧憬之时,婚姻已经成了潜伏在未来时光里的洪水猛兽,静悄悄地等着我的如期而至。

真的,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女人会像今天一样抗拒婚姻

它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出来的,是我们的懦弱、骄傲、顾怜、无措等等。

只是令我没有想到,今年49岁的母亲会突然找到我说:“孩子,我以后都不会再逼你结婚了。

说话的时候,她的眼神里透出一股慌张,像几年前,那时候刚上大三的我听到她说“大学里找个优秀的男孩子,咱争取刚毕业就能结婚”,两种眼神意外地契合。

一个说不上该悲凉抑或该庆幸的念头从心底升了出来,我亲爱的母亲今年49了,她和27岁的我一样,开始恐婚

事情是这样的。

听母亲说,和她同科室马上30的小张辞职了。走的那天,她留给其它人最后的印象是眉骨上尚未脱痂的伤疤,和手腕上的绷带。

前者是酒后的丈夫把她甩到了茶几上,后者,听说是自己割的。

张姐的丈夫不是个坏人,至少在结婚之前,他肯定不是个坏人。他人长得精神,又很会做事,追女孩有一套,所以那会儿,每天鲜花点心的,单位没少见。

母亲不止一次在我面前夸这个小张姐4岁的男人,她说,以后你要是能嫁给这么个男人,我和你爸睡觉都会笑醒。

但后来,在大家的祝福里结了婚的两人,一切变了样。迅疾又心惊肉跳

张姐遭受第一次冷暴力时,他们结婚不到半年。她的丈夫希望两人早点要个孩子,张姐不想,她想干点自己的事业。

很长一段时间,两人都没有说过话,那个以前一到下班点准时出现在单位门口的身影,后来几乎没见过了。

再后来,热暴力“如期而至”。张姐听了家人的话,生起了孩子,“可惜”,生了个女孩。孩子爸不开心了,他开始酗酒,然后就会动手打人了,用的是当初帮办公室抬桶装水的力气。

等到张姐怀了二胎的时候,就很少有人知道她家里还发生了什么,以前热闹的她逐渐落了个郁郁寡欢,吝于言语。

收拾办公桌走那天,丈夫一起过来了。他很是严肃,当张姐用缠着绷带的手臂去端桌子上的小盆栽时,他站在一旁,面无表情。

母亲告诉我,“果然婚后才见人品。

她讲得惊心动魄,我听得动魄心惊。

恍惚间我反应过来,张姐是割腕了,她一定是割腕了,挎着深厚的绝望还挺着大肚子,她在家里,把生活的枪口对准了这个不到30的女人。

我那憔悴的母亲狠狠叹了口气,她告诉我,“我和你爸爱你,所以希望你有个好归宿,但以后,我们更想你能把自己照顾好”;

时代变了,对于你一个女孩子来说,最好的归宿就是自己。

我点了点头,随后又摇了摇头,看着她,我想说的话却怎么也说不出来。

我可能是个胆小鬼,喜欢逃避、遇事且迎且退的不想负责任的胆小鬼,对于我来讲,婚姻是一座巨大的迷宫,即使我握着地图,也不敢迈进那扇充满诱惑的门,因为谁也不知道,我会在哪个转角就迷了路。

我完全没有经验可循。

在《恐惧、害怕和焦虑的百科全书》中,恐婚(Gamophobia)的定义是“对结婚或进入稳定关系的恐惧”。

它的反义词叫“单身恐惧症”(anuptaphobia),即害怕不在一段亲密关系中。

官方用了一个“恐惧”,一个“害怕”,在我眼里则不然。

至少在我看来,“恐婚”的“恐”并非“恐惧”,而是“恐慌”,一种面对未来之事的不知所措——

我们的慌张来自于,并不知道会是什么结果。而非害怕某个最糟糕的结果。

恐婚?我们在恐什么?

为什么我们就不想结婚了呢?

1.顽疾一般的孩童心理。我还有一些理想,不论它卑微或者远大,猥琐或者高尚,我都还有一些想做的事情。可能我想在周末的晚上睡个懒觉,也不想去逛一天拼多多只为了给孩子搞到实惠的尿不湿。

对,是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也是念于及时行乐。

(你无法因此觉得我自私,因为人在承担社会责任之前,我们首先都得保证可以承担自我)

2.执着于完美,宁缺毋滥。对于我,一个最普通的我,接受过的教育为我凝练成的婚恋观里,另一半一定是一位可以相依为命,但互不侵犯,永远维持朋友及爱侣之间的一层关系,的这样一个“完美”男人。

他不是普世的“完美”,至少,他得契合我对完美的追求。在遇到这样一个人之前,我怕是还不能接受自己的状态切换为“已婚”。

3.缺乏经济保障。换句话说,就是没钱,没有足够的钱。爱是花前月下,但婚姻只剩了花钱

以前,甜言蜜语是可以果腹的肉奶蛋禽,但以后不是了,褪去了甜蜜的外壳,爱就剩下了房贷、车贷、植物油、茶几、宽带、信用卡、奶粉、加湿器、卫生巾、洗发水、医保卡...还有该死的月子,如果我婆婆要照顾好,那我还是选花点钱找个保姆。

如果你说找个有钱的男人就没事了,那我会在第四点的时候反驳你。

4.独立需求。新时代女性的关键词就是“独立”,我也不例外。在这个人来人往的世界,我并未打算成为某人的趋附。我有自己的思想和想做的事情,想给自己赚点钱,然后打扮自己,去旅游,凌晨四点也可以疯玩,如果工作不爽了也能毫无顾虑的辞职去下一家。

我想做一个独立的人,而且我毫不怀疑自己会成为这样一个人,人格独立,而且经济独立,用电影的语言来说就是——

因为我会成为一位富有的老姑娘,只有穷困潦倒的老姑娘,才会成为大家的笑柄。”

而就母亲而言,这个视我如生命、总是爱催我结婚的母亲,在目睹了她同事不幸的婚姻之后,自己也慌了。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为种种失败的经验而切割出来的心理创伤,当下已经成为导致许多人恐婚的一个重要原因

父母失败的婚姻、同事朋友,甚至是电视里那些陌生人的故事,都在一点点地为我们形成着对于婚姻的感觉。要么是给它的真实上了一层蜜糖;要么是渐渐洗刷去了它的甜,露出了可恶的一面。

后者居多。

婚姻成了一只不断被充气的气球,被充进去的那一团团透明而散发着异味的气体,就叫焦虑

终于,这种焦虑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蔓延到了我母亲这里。

在看着我的时候,她不再忧虑我过往的孤独,而是同我一样开始恐惧未来。

有姑娘曾告诉我,比结婚更恐怖的,是不知道婚姻的真相

吉尔伯特在《承诺》里说,我对婚姻最深的恐惧,来源于我害怕它对我们的改变,远比我们对它的改变还多。无论我和他是怎样的成熟和睿智,一旦被放在婚姻的生产线上,我们都会被塑造成一个模样:一个有利于社会的模样,但是我们自己全无益处。

钱钟书在《围城》里说,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

我那还没有老去的母亲说,这不是以前那个车马很慢的时代了,婚宴上的吃食,叫个外送都能给你上家里来,对了,你以后少吃点外卖,嘴馋了回家里,妈妈给你做。

她看开了,更重要的是,她相信自己的女儿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

现代女性所需要的一切,包包化妆品可以自己买,煤气空调有师傅上门修,这些都可以做到自给自足的时候,何必平白再找个人然后承担那些本不必要的风险。

呵,就这样,母亲和我轻松地达成了共识——一同恐婚

想起渡边淳一的一段话,婚姻并不只是一对相等男女的结合,他们相互间扮演着父亲、母亲或朋友的角色、必要时各自展现出孩子般天真幼稚的一面,如此等等都是婚姻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这些,恐怕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婚姻。

其实,光是看着这一堆字,我便觉得头大,母亲的一口随语倒显得诚恳,她说得是钱老先生的那句——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一男一女一屋檐,鲜有耗得过时间的两个人,要是选择了妥协对方,那还怎么给自己一个交代呢?

保持独立才是一位女人的万事之首。恐婚不是病,而且它正在成为一种不需任何修饰词的潮流,往后,我相信将会有更多女性,再也不用担心那个直叩女人心的问题:

你妈逼你结婚了吗

写在最后:故事源于周边人,非本人亲历。

其实,在格姐看来,一旦我们把结婚生子从人生的规划之中剔除掉之后,会惊喜地发现,年龄根本无法再对你构成任何威胁和束缚。

人生也不用这么紧赶慢追,余后都可以用来追梦,在体验各种未知中成就一个满意的自我。

才27,好像真的还有很多事情可做,你说对吧。

希望我们都能学会自我保护,和自我成全,在爱来之前不慌不忙,在爱到了后不卑不亢,做让母亲也安心而又羡慕的女人

凌子老师专业从事婚恋咨询11年,带领的咨询师团队,提供恋爱择偶、情感挽回、夫妻出轨、离婚、婆媳矛盾等咨询、培训、VIP贴身指导。公共微信号lingzi3827111,个案咨询加微信18069805680预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