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自己胸闷心慌,以为得了心脏病,结果却被医生告知,没有病。那是什么情况?医生的解释是,跟压力有关,是压力导致的躯体化症状。还有这种事情?没错,有这种情况的人还不少,更年期女性较多见。医生表示,平时可通过运动、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减压。

55岁大妈一直以为自己得了心脏病

日前,温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陈晓曙接诊了一名55岁的女性患者。根据该患者描述,她有胸闷、心慌、失眠、头晕、胃口不佳等情况,不舒服的地方特别多。陈晓曙看了她之前的检查结果均显示正常,并无器质性疾病,但该患者坚称自己得了心脏病。根据经验,陈晓曙判断事情并不简单,于是他支走了家属,开门见山地问患者,最近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还没开口说话,该患者已泪流满面。原来,之前她把自己全部积蓄都借给了一个朋友,可现在这个朋友却杳无音信,她担心自己的钱要不回来了,也不敢跟家里人讲,压力非常大,然后出现了胸闷、心慌等症状。陈晓曙解释,这是典型的压力导致躯体化症状的例子。事实上,这类型的患者也会出现在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等。从临床来看,他的门诊里有1/3是属于这类型的。

陈晓曙表示,像前面讲的这名患者,本身没器质性疾病,如果能够将压力释放,还不至于对身体造成太大伤害。但是本身就有基础疾病,再加之压力,就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他之前碰到一名女性患者,身体不好,需要血透治疗,一直靠丈夫照顾。没成想,丈夫后来也病倒了,20来万的治疗费用让该女性患者倍感压力,她每天忧心忡忡,结果引发了应激性心肌病。

看“心脏”的同时也要看“心理”

日前,温州市心身医学分会成立了“双心”学组,作为全省首个“双心”学组,担任组长的陈晓曙坦言压力有点大。他表示,在临床中,他发现不少患者都伴随着心理压力等问题,但在就诊时,医生只关注其病情,往往忽视了其心理层面。成立“双心”学组的初衷就是能让医生多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提高大众的自我认知意识。陈晓曙说,其实,国外比较早就已经开始做“患者心理”这块的研究了,但在国内还是个空白,现在才刚刚起步。学组成立后,他先会给心内科医生和全科医生进行培训,同时对大众进行科普宣教。目前,培训已经开展了几场,很受医生的欢迎,特别是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他们称这样的课很及时,看来,医生们对这块的学习还是有需求的。

提及怎么会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陈晓曙笑着说,因为自己亲身经历过这种痛苦。陈晓曙之前做过甲状腺手术,没想到,术后,严重的并发症让他无法开口说话,他甚至都做好离开他最爱的医生工作的准备了。但是,他又不想就这么轻易放弃,于是开始每天上景山跟老人们在一起排遣,还把以前想做却没时间做的事情都做了,像看书、旅游等。整整3个月,他竟然能开口说话了,那一刻,他的内心百感交集。因为感同身受,所以从那个时候起,他明白了医生不能只看患者身体的病,更要关心他们心理的病。

“聊天”是个技术活儿

32岁的李先生又挂了陈晓曙的“双心”特需门诊,这已经是他第6次来找陈晓曙了,他说,“陈医生,我跟你聊个5分钟就行。”李先生是名高血压患者,抽烟、喝酒、打游戏,不良嗜好很多,血压一直控制得不好。陈晓曙跟他“聊”了几次,他慢慢戒烟戒酒戒游戏,血压也稳定了。现在,他把陈晓曙当成了朋友,压力大时就过来找陈晓曙“聊聊”。

“聊天”也是需要技巧的。“人生病就已经很苦了”,这是陈晓曙经常对患者说的一句话,跟患者交流时,他会与患者目光交流,并且会有意去挽患者的手。“这些做法都会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有亲切感,更信赖医生,也会跟医生倾诉。”陈晓曙表示,从临床来看,这类型的患者没有特定的职业、年龄、性别,不过更年期女性会多一些。医生的帮助是一方面,更多还需要患者自己正确的认知。另外,建议大家通过适当运动、转移注意力、发展兴趣爱好等来释放自己的压力。

专家简介

陈晓曙

温州市妇女儿童医院

温州市妇幼保健院

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擅长:心血管常见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衰、心瓣膜病的诊治

门诊时间:

信河院区:周四上午

娄桥院区: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周二下午(特需门诊)

来源:温州商报 胡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