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楼兰前世今生

大地行板·巴音郭楞给世界讲故事

“城镇”楼兰前世今生

(北京) 宿白

19世纪的最后一年——1899年,闲散京官王懿荣得了疟疾,因为服中药龙骨而辨认出第一组甲骨文,使来自安阳的龟甲兽骨不胫而走。从此,中国历史的纪年,自公元前841年的“周召共和”前移了近十个世纪,有文字记载的时期长达两三千年,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发现之门。

1900年,道士王圆篆清理敦煌莫高窟石窟积沙时,长期密封的洞窟复现于世。敦煌石窟中排列整齐、卷帙分明的数万卷文献,让以“皕宋干元”为极致的藏书家叹为观止,是世界上任何公共图书馆与私人藏书家也不曾拥有的宝藏。

1900年春天,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由北向南穿越罗布荒原,因为遗失了一把铁锹,致使为千年流沙湮埋的古代文明初露端倪。1901年3月,在无人定居的罗布荒原北部区域,继续从事地形测量的斯文·赫定无意中闯入一个满被流沙的遗址,遗址有官衙、民宅、渠道、佛塔、驿站……唯独没有人气。后来,德国学者康拉底(中文名字是孔好古)通过研究这里找到的汉文木简与纸本文书,证实这就是见诸《史记》《汉书》的楼兰故城。沙埋故城楼兰以及新疆的考古发现,成为世界性的话题。

1901年1月,英国人斯坦因来到尼雅河尾间的一个遗址,借助王国维的考证证实,这就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绿洲王国精绝,后来成为楼兰(更名为鄯善)的边境重镇。王国维《流沙坠简序》与《流沙坠简后序》,对新疆考古发现的论证,至今仍是西域研究的范例。

在塔里木东端罗布荒原发现楼兰故城,从中国正史消失十几个世纪的楼兰王国又回到现实生活。斯坦因在被称为“沙埋庞培”的精绝,居然找到了楼兰(鄯善)王国时期的档案库。档案使用一种当时无人认识的文字(怯卢文),书写在木质简牍之上。20世纪中期,英印学者破译了这批怯卢文档案,这样,就有了《史记》《汉书》之外的另一部西域信史。

人们因而获悉,楼兰王国在中西交通史上具有关键位置,绝不是出自司马迁、班固等史官的想象之词。楼兰故城的确认,是因斯文·赫定发现的汉文文书中一再写明“楼兰”二字。怯卢文档案中,则有一个词汇反复出现,即“KROLAYNA”,它的含意是“城镇”。“KRO-LAYNA”就是汉语“楼兰”的语源。

楼兰——“城镇”通过了汉文与怯卢文的双重认定。

有了楼兰故城与尼雅遗址的发现,原来被认为“没有新闻的” “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新疆,吸引了举世关注的目光。通过1 9~20世纪的中国古代文明再发现的接力,发现新疆,在流沙覆盖之下重现失落的古老文明,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新疆现代考古探险,发端于1 896年斯文·赫定进入塔里木南缘的丹丹乌里克。1 901年3月3日发现楼兰故城,是标志性事件。

1896年1月,为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斯文·赫定来到和田的古老村落塔瓦库勒。

在塔瓦库勒,他听到了关于“塔克拉玛干古城”的种种传说。村民们说,东方有个神秘的绿洲遗迹,名叫“丹丹乌里克”,是“沙漠找宝人”的乐园,那儿“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生灵”。自塔瓦库勒东行六天,赫定终于见到了死胡杨环绕的丹丹乌里克。那里曾是个巨大的佛教教区,遍地是被打碎的与大致完好的塑造佛像;寺院里,除了这些塑像,还有壁画。丹丹乌里克最有名的,就是它的精美壁画。后来,斯坦因在丹丹乌里克剥下并且带走了几幅壁画精品,其中有《东国公主传人蚕种》,它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一主题除了曾载入吐蕃文的《于阗国授记》,竟然在《大唐西域记》中也得到了印证。简言之:最初,丝路重镇于阗王国不知道怎样种桑养蚕,因为东国(某中原王国)的蚕种与养殖技术绝对不许外传。为了获得蚕种,国王向“东国”求亲,由下嫁的公主秘密将蚕种作为陪嫁,藏在发髻中携带到了于阗。从此,种桑养蚕成了于阒王国的主要经济来源。

除了《东国公主传入蚕种》《大唐西域记》还记载了一则带有神秘色彩的《沙雨淹没曷劳洛迦》的故事。

于阗国边境有一个兴盛的城邦,叫曷劳洛迦,因为不信佛教,甚至灭法驱佛,受到上天惩罚,天降一周沙雨,将曷劳洛迦彻底湮灭,沙尘竟聚集成为巨大的沙包。每逢风雨过后,沙包附近就散落着历经劫难的宝物。离开丹丹乌里克,赫定北行贯穿沙漠的第一站,便路经了当地人叫“喀喇墩”的故城。故城为沙子覆盖,喇墩,含义正是“黑沙包” 。赫定离去后,斯坦因在喀喇墩故城做了发掘,出土物品最奇特的,是储存粮食的大陶瓮。喀喇墩故城与《沙雨淹没曷劳洛迦》的传说对照,应该有必然联系。但曷劳洛迦,无疑是“KROLAYNIA”(楼兰)的异译,本意也是“城镇” 。

新疆塔里木的绿洲城镇为沙雨埋没,出自古人对天灾突然降临的反馈。“沙雨淹没曷劳洛迦”,是塔里木文明迁转的例证。

首次报道丹丹乌里克、喀喇墩、楼兰等古遗址的斯文·赫定是瑞典探险家,丹丹乌里克与喀喇墩的再发现,本属沙漠探险的意外收获。而新疆的戈壁荒漠,每逢风沙过去就会出现古代器物,却由来已久。楼兰故城复显于世,为人们了解历史发展过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宿白(1922-2018.02),男,汉族,辽宁沈阳人,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

他是中国佛教考古和新中国考古教育的开创者,曾任北大考古系第一任系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作为历史考古学上集大成者,在宗教考古、建筑考古、印刷考古和版本学等领域的造诣为学界所公认,著有《白沙宋墓》《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中国石窟寺研究》等著作,2016年获得首届中国考古学会终身成就奖。

来源:巴州文旅

监制:陈琛

审核:熊光伟

责编:申波

编辑:沈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