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生,是三明供电公司退休员工、省劳模,今年69岁。1970年11月他从老家闽南来到三明,在三明热电厂参加工作,从组建三明供电局修缮队开始,一直在修缮队工作到退休,是三明供电公司改革开放40年的亲历者、见证者。

回想40年来电力员工衣、食、住、行的今昔变迁,他感慨万千……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们电力员工穿的都是厚厚的“粗布杉”,也叫“的确卡”,虽然耐磨耐脏,但密不透风,夏天一穿就大汗淋漓,那时三伏天我们都在工地上干活,每天早中晚要洗三次澡。就两套工作服,上班穿,下班在家也穿,一年四季只好交替着穿,破了就自己动手缝缝补补再穿,我甚至把女儿的旧工作服也捡来穿,渐渐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现在我们电力员工一年都发几套夏、冬装工作服,而且只有上班时才穿,下班后都穿自己买的服装,有的一套就几百上千元,改革开放后,大家的收入高,生活水平好了嘛!

谈起吃饭,我脑子里常常回想起那时吃“大锅饭”的情景。

1970年11月,我和60名被分配到三明热电厂的员工,吃的都是“大锅饭”,那是艰苦的时代,吃的都是粗茶淡饭,一餐两个素菜,一大锅紫菜汤,有时吃不到菜,就用开水泡剩饭吃。我刚参加工作第一年月工资18元、第二年21元、第三年24元,一个月除了扣除伙食费12元,剩下的工资都精打细算着花。一家人一日三餐以粗粮为主,每人每月只发4张肉票,很少吃到肉,只有过年过节才见荤腥。生活虽然艰苦,但大家工作干得很起劲,也过得很愉快。如今好了,公司都有了员工食堂,一日三餐可以在食堂吹着空调享受美食,至少四菜一汤。

三明热电厂建厂之初,生产生活环境十分艰苦,尤其是住宿。那时,我们都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上下打平铺,上床住5人、下床住5人,只有15平方米,上面盖瓦片,隔墙用竹片围起再用泥土粉刷。冬天寒风刺骨,夏天热浪袭人,还有蚊虫叮咬。过不久,我们就自己上山砍木头,八米长的大木头,老师傅抬一头,年轻员工两个抬一头,自己动手搭建了几间比较像样的木头房,住宿条件才有所好转。1986年,我们供电局盖起了当时算三明市区最高的11层办公楼,还改造了员工宿舍楼,员工的办公条件和住宿条件逐渐完善。现在即便是单身宿舍,条件也非常好,有空调、热水器、洗衣机,一应俱全。真得感谢改革开放的好政策。

谈到出行,王亚生回忆说:“当时我和新分配的60名员工从厦门集美乘火车到三明,接我们进厂的是一辆煤炭车。一下车,看到的是一片荒无人烟。道路设施也很差,只有三明化工厂和工业路有两条简易的水泥路,市区的其他地方全是羊肠小道,没有公交车,也没有厂车,摩托车都很少看到,上班全部靠步行,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当时值得自豪的是,我们厂抢修班有两轮和三轮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但那是专为抢修配备的,平时很少用。

外出也十分不方便。记得有一年的一个节假日,我从三明回老家惠安,先要坐拉煤的货车到厦门集美,然后再改乘坐班车到惠安,一路下来要折腾18个小时。现在回家可方便、快捷了,从三明乘坐动车1小时20分就直达我家门口,真是今非昔比!

相关新闻

三明正在征集百姓故事,获奖作品将汇编成书出版 | 纪念改革开放40年

来源:三明日报

本期编辑:涵子 文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