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红10”返回舟山 “蛟龙”探海获五大成果

8月12日上午,2018年杭州市青少年海洋科学考察的学员们登上“向阳红10”科考船参观。 拍友 姚峰 陈斯音 摄

浙江在线8月1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陈斯音)8月12日,随着一声汽笛长鸣,顺利完成中国大洋第49航次科考任务的“向阳红10”船回到母港——舟山长峙岛5000吨级科考码头。

这次科考由海洋二所组织实施,历时250天,航程近3万海里,主要作业区域在印度洋。海洋二所陶春辉研究员担任航次首席科学家。他介绍,本航次以落实“蛟龙探海”工程为核心,任务综合化,资源环境并重,调查手段高精化,瞄准国际海洋热点,取得五大成果。

“潜龙二号”刷新作业纪录

“潜龙二号”共进行9个潜次应用,水下工作总计257小时,总航程654公里。在玉皇与西龙井区发现新的热液异常区;在第14区块、白堤与东龙井区探测到热液异常;获取的近底磁资料为热液区构造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通过连续3年的深海试验和航次应用,“潜龙二号”共进行50个潜次的大深度安全作业,积累了现场工程化应用经验,形成了业务化运行能力,累计水下工作时间763小时,航程2204公里,不断刷新我国自主潜水器在大潜深海底的作业记录。

开展微塑料污染调查

首次开展印度洋海域微塑料污染调查,调查覆盖西南印度洋、西北印度洋及航线,为评估印度洋国际海域的微塑料污染状况提供基础资料和样品。首次开展印度洋缺氧和海洋酸化情况调查,初步表明调查海区水体处于氧化状态。

硫化物勘探取得新进展

本航次共计发现3处矿化区、2处矿化异常区和9处异常区,拓展了龙旂、玉皇和断桥等矿化区的分布范围,表明具有较好的资源前景;深化了对合同区多金属硫化物分布控制机制、成矿规律及资源评价的认识,进一步揭示了超慢速扩张脊硫化物矿藏前景。

热液系统调查取得新认识

在天休热液区新发现一处高温喷口群,拓展了热液活动的分布范围,获得了该热液系统受控于拆离断层的构造与岩石学的新证据;新发现3个热液系统,使得我国在该区域发现的热液系统数量增至9个。

开展90度海岭调查研究

在90度海岭回收深海潜标,该潜标连续工作11个月,获取的数据可了解海洋动力环境特征和变化规律,填补该海域深层和底层海流观测空白。

首次在印度洋投放气象与波浪浮标,已连续工作6个月。揭示观测区的气象水文综合要素的日、月际变化规律及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变化特征,为提升深海大洋环境安全保障增添新的观测手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