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草中隐藏的是对典范楷模的抗拒和对规矩公正的叛逆……

五千多年前,象征黎明曙光的第一个汉字出现了,文字在天地之间被创造出来,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完成了每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到了现代,汉字不曾消失、不肯遗忘,更将拥有悠长丰沛的活力。

汉字的美妙,大概是比世上别的文字多一种视觉上的美感。日文、阿拉伯文虽然很有意境,可毕竟少了些抽象和含义;而相比而下,欧洲文字就只剩下了简单的表音功能了。

《汉字书法之美》是蒋勋作品,其从美学的角度来谈汉字。蒋勋是近年来颇受读者喜爱的美学家,其文笔隽美,作品大多温情唯美,学术方式类似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并不是特别的系统化和理论化,比较偏重于日常生活中能够感知和体味的美学。凡事有利有弊,正因为蒋勋的作品较为易懂,在被大部分人接受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常常会被偏激分子所排斥和攻击。

在书中,蒋勋说,汉字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与表音为主的拼音字母相较,象形文字更注重造型,这就是它的审美效果。文字的书写工具是笔,在古代就是毛笔。中西方都有毛笔,可两者用途却完全不同。西方的毛笔用于绘画,而中国的毛笔不仅用于绘画,还用于书法。大家都很熟悉,中国的汉字线条流动感很强,隶书点捺顿挫,草书波磔飞扬。汉字会有如此成熟发展的原因,是因为在秦时,蒙恬造笔,改变了毛笔的形式。蒙恬在毛笔的中间加上了中锋,这样写出来的字就大不相同。

书中提到书圣王羲之,王羲之历来被公认为中国书法之最。但蒋勋更注重的是他第一次将汉字的表意功能趋向审美功能,而这个推动力就是他的行草。行草是一种十分潦草的字体,很大程度上已使得汉字失去了表意功能,而更注重自身的美感。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王羲之

《丧乱帖》,王羲之

说到王羲之,就不能不说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不过蒋勋认为这篇只是王羲之的草稿,因为上面有很多涂改的痕迹;而“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侄文稿》也是草稿;“天下行书第三”的苏东坡《寒食帖》也还是草稿。这或许就是解开行草美学的关键所在。蒋勋认为,行草中隐藏的是对典范楷模的抗拒和对规矩工整的叛逆,它在充分认知了楷书的规矩之后,大胆地游走于主流体制之外,笔随心行——心事比技巧重要。

前面说到蒋勋是以美学的角度来谈汉字的,因此他的解读不乏创新之处。比如书法史上曾有碑学和帖学之分。蒋勋认为两者的区别不仅仅在于审美风格,还在于使用的材料。我们都知道魏晋时期的书法家有帖学的风范,可当他们刻碑时,仍旧是老老实实地用碑学。

蒋勋所关注的美学体系也是别具一格,很多人注重“永字八法”,而他更关注的是卫夫人的《笔阵图》。传说卫夫人曾教过王羲之写字,并传下了“高峰坠石”之为点、“千里阵云”是一横、“万岁枯藤”是一竖的口诀。

蒋勋就围绕着这些基本概念来谈书法的美,最后将书法美学与生活美学联系在一起。可惜今天能够领略这种美学的人不多。以前的古代建筑,如山海关,上书“天下第一关”,五个字方方正正,那种雄伟气势立刻就出来了。而现在的很多建筑上,哪怕是领导人或者名人亲自题字,也很难有那种气势彰显出来。

蒋勋(Chiang Hsun),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长乐人,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一九七二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著述颇丰,主要有《舞动白蛇传》《给年轻艺术家的信》《天地有大美》《美的沉思》《多情应笑我》《今宵酒醒何处》《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等。

《汉字书法之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1日出版,慢书房已上架,如需购买,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则可进入微店进行选购。

—FIN—

文丨德维

编辑丨WEY LEA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