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底,赴中宣部定點扶貧的內蒙古科右中旗進行扶貧調研,在當地宣傳部副部長包青春的陪同下,我們拜訪了多才多藝的蒙古族民間藝人圖門烏力吉夫婦。夫婦倆早年因病在腿部落了殘疾,但疾病和困苦並未影響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他們勤儉持家,除了放養牲口,還用製作馬鞍子的手藝開展經營,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幸福之路。

調研蒙古族民間藝人圖門烏力吉夫婦馬鞍子製作

與蒙古族民間藝人圖門烏力吉夫婦合影

圖門烏力吉出生於1948年,家鄉是科爾沁文化的發祥地,蒙古族的陶力、烏力格爾、好來寶、民歌說唱等藝術與蒙古拉絃樂器製作工藝都藝出一脈,在當地有着廣泛的羣衆基礎。圖門烏力吉從小拜師學藝,掌握了木匠、皮匠、手工紡織、雕刻等技藝,從青年時期拜圖什業圖王府工匠佔巴的徒弟圖布新爲師,系統掌握了蒙古族拉絃樂器的製作技藝,從藝授徒,徒弟有自治區級傳承人胡慶海、盟市級非遺傳承人海林、陳玉山等,旗級非遺傳承人圖日根白乙拉等。

調研蒙古族民間藝人圖門烏力吉夫婦馬鞍子製作

蒙古族民間藝人圖門烏力吉製作馬鞍子

馬鞍製作是圖門烏力吉的家傳手藝,從太爺爲圖什王爺府製作馬鞍到圖門烏力吉的小兒子,已經傳了五代。據圖門烏力吉介紹,馬鞍製作裏有木作、銀飾、皮藝和鐵藝,自己承擔其中的木作和皮藝,銀飾和鐵器的配套物件由其他人制作後組合完成。馬鞍的木料主要是樺木和榆木,取自烏拉託北邊的阿山。馬鞍的木作工藝包括做胚、雕刻、骨頭和木頭的鑲嵌。雕刻的圖案主要有“萬”字不斷頭、祥雲圖案和蝴蝶、祥鳥等,有的圖案寓意快馬加鞭、展翅飛舞,有的寓示吉祥如意。圖門烏力吉就馬鞍子上的配飾介紹,過去都採用手工雕刻,現在主要用電腦雕刻了。皮匠活兒主要用在馬鞍和馬鞭上,用手工製作,圖門烏力吉自己鞣皮子、割皮子,老伴兒做助手,編制馬鞭和馬鞍上的配飾。圖門烏力吉回憶,馬鞍子過去在王府是騎乘用的,供王爺家族享用,做工講究,在牧區主要是放養牛馬用,老輩子沒有汽車,都是騎馬,騎馬就需要舒適的馬鞍進行配套;自己開始做馬鞍的時候都是周圍的牧民來買,那時普通的馬鞍賣100至200元左右;現在,馬鞍不僅騎馬用了,也用作擺設和禮品,製作工藝也比過去講究,價格在2000到3000元左右,馬鞍的市場範圍也更廣了,以前銷售主要在內蒙阿拉善地區,現在作爲富有民族特色的旅遊紀念品銷售到全國各地,常有外地遊客專程定製,生意挺好。圖門烏力吉做的陳設品馬鞍曾在全國民族自治區比賽中得了第三名,“一個興安盟就自己入圍獲獎了”,他爲自己的家傳的手藝被國家認可感到自豪。

蒙古族民間藝人圖門烏力吉夫婦製作馬鞍子的原材料

蒙古族民間藝人圖門烏力吉夫婦製作的馬鞍子

當地政府很重視牧民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圖門烏力吉作爲國家級手工藝技能大師、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內蒙古自治區勞動模範,獲得了不少榮譽。六十歲時他開始帶徒弟,如今3個徒弟已經出徒四、五年了,小兒子學馬鞍製作工藝幾年了,也成爲內蒙古自治區的傳承人,目前主要製作馬鞍的胚體,也可以製做木工、皮工活兒,還沒學習手工雕刻技藝。圖門烏力吉認爲,雖然電腦雕刻用的地方多了,但手工雕刻和駱駝骨鑲嵌這些技藝還要傳下去,希望兒子下步學好這門手藝兒。作爲傳承人,不僅把手藝傳給家裏的孩子們,還要主動向社會傳承技藝,圖門烏力吉表示,自己有培訓學徒的義務,想在家裏做一個工坊,培訓馬鞍製作技藝,向更多學員傳授技藝,把手藝活兒傳下去。

蒙古族民間藝人圖門烏力吉夫婦製作的馬鞍子

蒙古族民間藝人圖門烏力吉夫婦製作的馬鞍子

在訪談交流中,圖門烏力吉回憶,結婚的時候夫妻倆都殘疾,家裏很貧窮,以放羊爲生,後來靠放羊有了本錢開始拾起家傳手藝從事馬鞍製作,每年有數千元收入,解決了全家的溫飽問題,近十年來,國家有扶持政策,當地政府很支持,他和老伴有分工,每年有20萬左右收入,靠家傳手藝過上了好日子。

調研蒙古族民間藝人圖門烏力吉夫婦馬鞍子製作

圖門烏力吉曾經因殘致貧,通過家傳的工藝脫貧,從家庭加工到作坊製作,並帶動鄉親,走出了一條致富路,是民族地區靠民間手藝脫貧致富的一個典型。手工藝的傳承需要堅守,需要國家的政策支持,也需要自己勤儉拼搏的意志,在圖門烏力吉夫婦幾十年的經歷裏,民族手工藝裏的文化和精神資源給了他們支撐,生活充實樂觀,不僅戰勝了殘疾和貧窮,也書寫了民族地區的脫貧致富之歌。手工藝在當代社會的價值需要我們不斷去認識和總結,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是相輔相承的,在生活的土壤中生長結出飽滿豐碩的果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