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通过《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金羊网讯

记者李钢、通讯员李晓银报道:记者从广州市科创委获悉,《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称“《行动计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同意。《行动计划》提出,广州力争在2020年初步建成、2025年基本建成、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2020年末形成5个超两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2020年末,广州在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基础上初步建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形成开放、宽松、自由的创新生态,科技创新重要指标在“十二五末”的基础上翻一番,在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时,成为重要的“创新极”。

其中,科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更加强劲,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型经济形态基本呈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突破1.5万亿元,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与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时尚创意等5个超两千亿级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结合日趋紧密,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突出,整个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趋势明显。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3.0%,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4%,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0件以上。

广州还将努力建设高端人才汇聚城市、科技创业领军城市、人才改革先行城市。全市市属院士(含双聘)达到35人、千人计划专家突破300人、留学归国人员达到8.7万人。

全市创新创业生态继续优化,成为国内外科技成果发布和交易的重要平台、技术汇聚集成与输出的重要门户、创投风投资本的汇聚基地。科技服务业实现收入1200亿元,输出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金额突破500亿元。

到2025年,广州要基本建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形成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较强、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体系完备、高精尖企业汇聚、风投创投活跃、孵化育成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顺畅、高端人才集聚,在科技创新领域代表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引擎”。

到2035年,广州将全面建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在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时,成为比肩全球创新城市的“领头羊”。

《行动计划》提到,将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作为重中之重筹划布局。

开展五个重大行动

《行动计划》提出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行动、科技产业创新主体培育行动、创新产业新支柱构筑行动、综合性国家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共建共享行动、开放创新新格局拓展行动等五大重大行动。

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行动方面,广州将集中力量聚集体现国家战略的大科学装置、大科学研究中心、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和各方面创新资源,争取建设能够代表国家水平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家实验室,加快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并跑、领跑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到2020年末,力争筹建国家实验室1家、建成广东省实验室3家;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达21家,建设诺奖创新中心10家,世界一流大学2所。

在培育科技产业创新主体方面,广州将紧紧抓住高新技术企业“牛鼻子”不放松,培育扶持企业创新主体快速做大做优做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大幅提升。至2020年末,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万家,科技创新企业超过20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50%。

在开展创新产业支柱构筑行动上,广州将推进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到2020年末,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40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5%。推进实施技术改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000家,国家和省认定“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达250家。

在综合性国家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共建共享行动方面,广州充分利用广州高校、大院大所集中优势,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争取创建综合性国家新兴产业创新中心,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大幅提升技术创新输出能力。到2020年末,争取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国家级众创空间68家,国家级孵化器41家。

在开放创新新格局拓展行动方面,广州将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优势,推进“一带一路”创新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协同打造湾区科技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和全球化创新利益共同体。到2020年末,国际知名合作伙伴20家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5家以上,海外研发中心6家。

作者:李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