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战略哲学-战国革命

战国革命

纵观人类军事战略层面的博弈——战国革命

战国革命

毫无疑问,人类军事层面的战略博弈,其动力来源于动物本能中对于领地的关注。领地意味着生存空间,它是种族繁衍的基本条件。然而,当人类进入社会化发展阶段,这种动物本能必然以一种更高的形式表现出来,战略博弈被赋予了国家、文化、种族、价值观和组织机制的烙印,其表现形态也变得愈加复杂。

一、战略博弈的基本形态

纵观人类军事战略层面的博弈,大致表现为以下一些形式:

1.“战国革命”:多个强国之间的霸主之争,最终导向了组织重构合并的大型军事博弈。

2.“征服与吞并”:通过侵略和渗透,一个国家或集团不断征服其他弱小国家,从而形成一种更大的国家和集团。

3.“地缘政治争夺”:从全球战略出发,对于重要战略价值的地缘进行争夺的国际军事博弈。

4.“意识形态之争”:以不同宗教和价值观为代表的国家和集团间的军事博弈,这种博弈最终以价值观的弱化而终止。

5.“文明的冲突”:以区域大文明形态为背景的长期政治军事层面的博弈,其核心是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之间的差异性所导致的冲突。

6.“资源博弈”:不同于地缘争夺的,以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核心资源为争夺目标的军事战略博弈。

二、战略博弈的基本条件

对于地缘、资源和生存空间的争夺,无论是以国家还是集团间的博弈为表现形式,其驱动力来源于对于所争夺对象的战略价值判断。随着人类战略领悟力的提高,像远古时代的美女之争、玉璧之争所引发的冲动型战争已经不多见了。军事战略博弈无论如何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任何一个国家和集团,都不会为没有战略价值的东西大动干戈。一些并不重要的区域目标,作为大国间战略威慑和战略话语博弈的筹码,会成为一个长期的战略议题,但为之展开大规模的军事战略博弈,必将导致两败俱伤,所以谁也不愿意轻举妄动。当然,也存在着不冷静的战略决策者,因为受到另一方挑衅和第三方的挑唆而悍然动武,最终成为其他团队战略话语的把柄,并为此付出沉重的政治代价。

三、战国革命的偶然性和深远影响

人类历史上战国革命唯一成功的案例发生在中国。一个发端于中国西部的小国,经历了三百年的卧薪尝胆,逐步成为可以与齐、楚等大国相抗衡的大国,大国间战国博弈不可避免,面对其他多个国家采用的同盟战略,秦国以其集中统一的国家意志,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逐步吞并了其他国家,终于在嬴政时期赢得了中原的统一,从而完成了战国革命的第一步——军事上的统一。秦始皇实现统一之后,迅速开展了战国革命的第二步——制度和文化的重构。在基础资源整体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了行政制度、经济制度、人文制度的建立,并从文化上进行统一整合,从而形成了辐射中华近1500年的封建政治和文化形态。

战国革命毫无疑问是一场伟大的政治变革,他所形成的政治和文化遗产,使得中国在近15个世纪始终处于世界科技、文化、经济和制度的前列。然而,战国革命又是一场难以复制的政治运动,人类历史上有多少伟大的君王试图实现战国革命的梦想,绝大多数都在军事上功败垂成,而极少数在军事上获得成功的帝国,又因为没有紧接着完成战国革命的第二部——制度与文化的整合,从而使战国革命的成果迅速消解,没能像大秦帝国所构建的中华文明那样,形成辐射广阔延绵上千年的政治影响力。古代的凯撒大帝、亚历山大大帝没有做到,中世纪的奥匈帝国没有做到,近代的拿破仑也没有做到,从17世纪的伊凡雷帝开始,俄罗斯帝国通过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的雄才大略,实现了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但俄罗斯的这种扩张,并不是与强国对抗的战国革命的结果,而是通过对蛮荒和弱小国家的渗透与吞并实现的。二十世纪希特勒以其个人的疯狂整合民族力量,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战国革命,东亚小国日本经过几百年的卧薪尝胆,在二十世纪初掀起了一场旨在实现亚洲重构的战国革命,但无论是希特勒还是日本,由于基本条件的缺失和同盟战略的失误,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值得注意的是,二十世纪的美国联合以大英帝国为代表的西方,发动了一场全新的价值观层面的战国革命,几乎达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霸权地位。

以历史为参照我们发现,二十一世纪一场新的战国革命的危机正在悄悄萌发,一个经历几百年扩张与吞并已经做大,虽然遭受短时间创伤但依然雄强的俄罗斯,一个传承了战国革命成果具有伟大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中国,一个经历伟大工业革命并经过百年宏大战略规划与运作形成巨大战略优势的美国,还有具有文艺复兴传统和工业革命基础的,经过重新政治整合的欧洲,国家与政治集团之间的碰撞不可避免。

下一场战国革命何时发生,如何应对下一场战国革命的到来,新的战国革命将以一种什么样新的形态出现,这是摆在所有大国和集团面前的无可回避的重大战略命题。

~请关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长按扫码即可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