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江到湘江,我們閒庭信步;

從黃鶴樓到岳陽樓,我們登臨送目;

從南嶽衡山到八百里洞庭,我們偃仰嘯歌;

從黃州赤壁到汩羅到韶山,我們高山仰止。

歷史像一卷大書,在我們面前鋪開鮮活的文字,

讓我們背起行囊,出發——

用腳步去丈量時光的長度,

用心靈去感受湘江的風,楚天的韻。

嶽麓書院逐舊跡

黃碧紫

東望湘水,西屏青山。在松竹茂林之間,藏着一座雅緻古樸的千年學府——嶽麓書院。

進了前門,迎面是一個平臺,這便是赫曦臺。從赫曦臺往裏走,便是書院大門。抬頭看見妙對“惟楚有才,於斯爲盛”,不禁暗暗佩服,嶽麓書院真是人才輩出呀!

來到二門,“名山壇席”的端莊匾額懸掛於檐上,兩旁的對聯“納於大麓,藏之名山”,是說岳麓書院被蒼翠的叢林所環抱,藏在巍巍嶽麓山之中。它們相依相隨,互相成就。

講堂位於書院的中心位置,是書院教學之地。講堂中央是兩塊鎏金木匾,一是康熙所題的“學達天性”,勉勵儒生張揚理學,二是乾隆所賜的“道南正脈”,讚頌書院並肯定其歷史地位。講堂內廊及左右壁,楹聯比比皆是,一派斯文氣息,讓人感受“整齊嚴肅”的氣息。堂上端正地支起兩把交椅,是當初朱熹張栻兩位巨儒講學論道的見證,歷經千年絃歌不絕。

從嶽麓書院後門出去,是一片茂林修竹。沿溪而上,路的盡頭止於一小丘,攢尖寶頂的愛晚亭昂首屹立,蔚爲壯觀。亭外豁然開朗,背後霧氣繚繞,苔痕遍跡,幽謐清新。仙境般的景色宜修身養性,難怪此處人才輩出,融道佛釋於一體。此外,它還能做到包容對立的理學和心學,並將兩者發展至極,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嶽麓書院之行

周逸軒

嶽麓書院,中國四大書院之一。現在四大書院中排名第一。“惟楚有才,於斯爲盛”,掛在門口那兩幅字清楚的表現了書院的名氣。歷史上有很多名人大家、文人墨客,來這裏討論學術或進行辯論。朱熹和當時嶽麓書院的院長張軾,曾在這裏進行了一場學術辯論,這場辯論,爲他後來創建中國最偉大的學術流派之一——理學,起到了促進作用。

明朝的王陽明也曾在嶽麓書院停留過,他創造的心學,影響了後世一代又一代的人。他們也在這裏也留下了許多的詩篇,比如徐璣的“屋舍如癢序,讀書兼教文。來北望南嶽,青事一重雲。”又或者有毛澤東的“尊前談笑人依舊,域外雞蟲事可哀。莫嘆韶華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臺”。毛澤東在湖南長沙師範學校讀書時,便是嶽麓書院的常客。他經常來到嶽麓書院學習或者與院長進行學術交流。嶽麓書院的校訓“實事求是”,也被毛澤東用來作爲共產黨革命綱領之一。

步入前門內,又有一副對聯,上聯爲:麓之名山,下聯是:納於大麓。橫批爲:名山壇席。孔子曾來此講學。供在禮堂裏的孔子畫像十分嚴肅而莊重。站在他的面前,我向他連拜三次,心中想着他那些偉大成就和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語錄。他拒絕爲官,卻創立了儒家學派,並重新定義了中國的教育理念。他收了許多弟子,並且不介意這些弟子的身份,只要能交上十條幹肉的學費,就可以在他這裏學習,成爲他的學生。衆生平等,是孔子對待其弟子的最大的特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所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矣。”

走出殿堂,漸漸走入嶽麓山中。山路崎嶇不平,有的地方稍有陡峭。路旁有許多古老植物,如槐樹、桂花樹等。樹枝延伸到空中,遮蓋着陽光,只有稀稀拉拉的一些光線從樹葉的縫隙中投影到地上。

在不遠處看到一亭子,便是愛晚亭了。愛晚亭坐落在亂石之中,當年杜牧也許就走在這條小路上,看着路邊的竹子、白雲,以及從窗戶間透露出燈火的人家和火紅的楓樹林,心中感慨萬千,便提筆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詩中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山路、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水彩畫。然而,那個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這迷人秋色的一部分。而詩的最一句戛然而止,卻又顯得情韻悠揚,餘味無窮,引人共鳴。

遊嶽麓書院

韓雨卓

繞過赫曦臺,青瓦白牆、神態藹然的嶽麓書院大門呈現在眼前。

嶽麓書院坐落在嶽麓山東面的山腳下,依山傍水,白牆、青瓦、紅檐,掩映在一片綠陰之中。“惟楚有材,於斯爲盛” 的對聯傲然懸掛於嶽麓書院大門兩側,不由對這方薈萃天下英材的輝煌之地產生了幾份敬畏。

嶽麓山的清溪茂林間,迴盪了上千年的朗朗書聲,於今再次響徹耳際,恢宏磅礴,激盪心靈。文明的翅膀,在無極中自由飛翔。

跨越過講堂的大門,抬頭向上看去,印着“學達性天”四個大字牌匾出現在視線裏。這個牌匾是康熙帝贈於嶽麓書院的,這麼多年過去了,牌匾還是金光閃閃的。這不僅僅是塊牌匾,還是嶽麓書院歷史的見證。

訪嶽麓書院

宋昱琳

我靜立在門前,“惟楚有才,於斯爲盛”,八個工整嚴謹的大字刻在深色的木板上,這是稱讚當時的楚地人才輩出,而嶽麓書院更是英才聚集之地 。的確如此,嶽麓書院經歷了宋、元、明、清四朝,無數名人才子從嶽麓書院出來。明朝的王陽明及其弟子在這講學,道光十三年來此求學的曾國潘,後任軍機大臣的左宗棠,時常到嶽麓書院遊玩的毛澤東,都深受嶽麓書院的影響。

那些從嶽麓書院出來的弟子,都在當時的社會散發着自己的光芒。他們或是成爲一代心學大師,或是成爲一代賢相,或是成爲風流詩人,因爲他們的存在,讓中國的歷史散發着不一樣的光芒。

沁園春·嶽麓書院

劉熙諾

夏詣嶽麓,日高人渴,客多路僻。看林環書院,青苔遍地;古之大成,皆匯於此。惟楚有才,於斯爲盛,是知名於世之頂。覽石牌,參萬世師表,頗有深思。

初至茂林修竹,天賜甘露晚來急。微風拂面,日光不耀,汗不前多,步履輕盈。及觀完嶽麓書院也,過石路、見了愛晚亭。闌珊處,其旅而無所,綠草盈盈。

橘子洲頭憶主席

劉嘉鵬

我們行於橘子洲頭,追尋毛主席的足跡。

一塊巨大的花崗岩臥在面前,宛如一座橫放的高樓,這就是青年毛澤東雕像。此雕像刻畫的是一九二五年寫下《沁園春·長沙》青年時期的毛澤東,青年毛澤東意氣風發,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他凝視着遠方,1925年,軍閥混戰,中國仍是一片黑暗,毛澤東一定爲這舊社會感到強烈不滿。但是,他有信心:“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革命之火能摧毀一切困難。

我又想起毛澤東那則簡短的電報:“……(國民黨)軍無鬥志,紛紛潰退。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曾經“浪遏飛舟”的國民黨,卻只能在革命之火面前“紛紛潰退”。那時的毛澤東知道自己能帶領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嗎?是的,他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革命必將走向勝利。

如今的橘子洲頭遊人如織,楊柳青青,兩岸高樓林立,江上碧波泛舟,橘樹蔥蔥,“指點江山”石前,看湘江北去,氣勢如虹!

千年學府素描

李湘維

在嶽麓山上,清澈的溪流與繁茂的山林之間,隱存着一座幽靜雅緻的千年學院——嶽麓學院。嶽麓書院創建與北宋時期,它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首。這座千年學府,歷經滄桑卻依然有着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 嶽麓書院大門上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爲盛”,道盡了嶽麓書院人才輩出。這裏造就了許多歷史名人,如左宗棠、曾國藩。餘秋雨先生曾對此評價說:“你看整整一個清代,那些需要費腦子的事情,不就被這個山間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

我在書院裏邊走邊想,想着古人在做學問時的嚴謹和讀書生活的閒適從容,想着當年朱熹、張栻爲理學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滿懷理想抱負的學子們正襟危坐、聆聽思考的情形,不禁肅然起敬! 在這裏我彷彿感受到了他們的靈魂,感受到這裏的一草一木都已經是一個個元氣淋漓的精靈,都有了生命。

文化不僅可以薰陶人,在這裏,在這千年學府裏,文化竟賦予了花木以生命。我多想在這裏讀書、生活,從而遠離了人世間的喧囂與浮躁。

嶽麓書院小記

張津銘

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於嶽麓山腳下。作爲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很多古代傳統的書院建築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組院落、每一塊石碑、每一枚磚瓦、每一支風荷,都閃爍着時光淬鍊的人文精神。

大門口巨大的“唯楚有才,於斯爲盛”楹聯,可以想象這裏曾經人才輩出。學院內有孔子像,還有很多巨大的對聯牌匾,讓人感受這裏濃郁的文化氣息。這裏地理位置優越,坐落在山和水之間;環境優美,整個書院都充滿了自然的氣息,甚至還可以聞道泥土的芳香。

書院內零散分佈的一些竹子,是整個書院的點睛之筆。在這樣的環境下受到薰陶的學員一定能夠平靜地面對這個世界,並且能與大自然融爲一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