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6日,随着一声响彻天际的轰鸣,切尔诺贝利的核电站,这个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电站爆炸了,火光挟裹着巨大的放射性气体冲上几千米的云霄。而切尔诺贝利,这个前苏联精心设计的五星级城镇,在短短三天内变成了一座废墟,很多居民在被大巴车接走时甚至都没明白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再也不会回来。

  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工业灾害事件,带来的影响不仅是数十万人遭受核辐射侵害,也不仅是加速了苏联解体,更多的,是人们身体和精神上深远而骇人的后遗症。诺贝尔文学奖的白俄罗斯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走访了逾500名事故亲历者,用白描的手法讲述一个个奇异而残忍的故事,拼凑出一个时代的脉络和一幅幅人性图像。

  这本书我写了很久,差不多有二十年……我与核电站的原工作人员、学者、医务工作者、士兵、移民,以及疏散区居民见面和谈话。对他们而言,切尔诺贝利是他们世界的主要内容,事故摧毁的绝不仅是土地和水,也毁坏了他们的内心和生活。他们曾讲述,曾去寻求答案……我们曾在一起思考。他们总是很着急,担心来不及,我那时还不懂,他们见证的代价是生命。

  ——阿列克谢耶维奇

  回家只是死亡的开始

  苏联核电站始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可靠的核电站。

  然而,在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治下的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切尔诺贝利顷刻间化为废城。

  这是人类史上最惨烈的技术悲剧之一。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4反应堆航拍图

  四号反应堆,即被称作“掩埋体”的东西,在其铅灰色的钢筋混凝土构建的腹中,一如既往地残留着近二十吨核燃料。而且燃料部分已与石墨和混凝土融为一体。今后它们将如何,无人知晓。

  就在一夜间,数万平民被疏散,失去家园。他们被告知需要暂时离开几天,而实际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再也没有回来过。

  万亩土地被污染,70座村落已永远葬于地下。

  每4个白俄罗斯人即有1个人在灾难中死去。每5个白俄罗斯人就有1个住在污染地区,210万的受灾者中,包括70万儿童。至今,仍有上万平民因放射性物质长期受到感染或致命。而核辐射的衰减时间,是以万年为单位的。

  据当时的数据分析,排放到高空的气态及挥发性物质在全球扩散:5月2日在日本被检测到,5月4日在中国,5月5日在印度,5月5日及6日在美国和加拿大。不出一个星期,切尔诺贝利就成了全世界的问题。

  切尔诺贝利犹如新历史的开端,它不仅是知识,也是预见,因为人类对自己与世界的认知产生了争论。当我们谈论过去或未来的时候,我们会将自己对时代的认知带入其中,但切尔诺贝利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灾难,散布于我们地球上的放射性核素,还将存留五十年,一百年,一万年,甚至更长时间……

  所有悲伤都抵不上孩子的一滴泪

  灾难发生后,孩子们是首先撤离的。他们很多坐上公交客车被带走,有的被塞进火车,官方命令他们把孩子当作西瓜运输,不要开门。

  他们与房子告别,就像同亲人告别一样。有些孩子写在练习册单页上的字条:“不要打猫咪,否则老鼠会吃掉所有的东西。还有:“不要杀死我们的祖卡,它是只好猫咪!”

  

  “孩子们在房子里长大,没有森林与河流……只能隔窗而望。这完全是另外一群孩子。我走近他们,念起普希金的诗:忧郁的季节。迷人的眼神……这是永恒的经典。我偶尔会有亵渎的想法:我们的文化突然变成了一只装着旧手稿的箱子。而所有这一切,都是我所爱的。”

  

  “从早八点到晚九点,孩子们都待在学校,严禁上街玩耍。学校给学生们发了校服:女孩们是裙子和短衫,男孩们是西服套装,可是他们穿着这身衣服回家后,在哪里还穿过这身衣服,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按照学校发的 “注意事项”,妈妈们应该每天洗衣服,让孩子从头到脚干干净净地上学。但是,首先,校服只发了一套,比如一件短衫和一条裙子,换洗的没给;其次,妈妈们忙于家里的活儿——鸡、牛、小猪仔,她们根本不知道这些东西应该天天洗。对她们来说,脏东西就是墨水、泥土、油点,而不是某种具有半衰期的放射性同位素。我试着给学生家长解释,可在他们看来,我就像非洲部落来的巫师一样,难以理解。”

  

  “孩子们一直在等着再次被带到外国去,把自己展示给外国人看,然后收到礼物。他们对此习以为常,这已经是他们生活的方式,是他们认识生活的方式。在走过名为“出国”的大商场之后,在昂贵的展览之后,孩子们还要走进他们的学校,回到课堂上。我看得出来,他们成了观察者。是在观察,不是在生活。”

  

  “我的小女儿,她四岁,会唱歌、跳舞,还会背诗。她的智力发育正常,跟其他孩子没有区别,只是她玩的游戏和别人不同。她不玩“逛商店”和“去上学”,她只玩抱娃娃“去医院”:给他们打针、量体温、输液,有个娃娃“死了”,她就给娃娃盖上白单子。我和她在医院住了四年,我不能把她单独留在那里,结果她不知道人是该住在家里的。我带她回家两个月,她就问:“我们是不是很快就能回医院了?”她住在那里,长在那里,朋友也在那里。医院为她做了人工肛门……还在做人工阴道……最后一次手术后,遗尿完全没有了,导尿不成功——得再做几次手术。但是他们建议今后在国外做手术。我丈夫每个月只挣一百二十美元,我们去哪弄好几万美元去国外治病?一位教授悄悄给我出主意:科研人员会对你们孩子这种病有兴趣的。给国外医院写信吧,他们应该会感兴趣。”

  看得见的死亡和看不见的战争

  事故发生后的第九天,戈尔巴乔夫才出面讲话:“一切都好,尽在掌控之中。”但是,核爆到底是什么样的危险,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地行动,当局一头雾水。甚至还有科学家在当局授意下表示核辐射并未带来巨大影响。当辐射云飘到了瑞典,瑞典方面都已经确认苏联的核工厂发生了泄露问题,苏联才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这场悲剧让苏联人开始质疑原本认识的世界。对于苏联当局的处置不力导致的惨重悲剧,有媒体评论,比起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切尔诺贝利事件可能是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

  切尔诺贝利核爆发生的时候,苏联正进行着一场为期10年的阿富汗战争。对于士兵们来说,死在战场上是正常的死,因为死的明白。然而,对于切尔诺贝利,当任务结束时,死亡才刚刚开始。他们被迫打了场名为核战争的仗。死亡是历历在目的,而敌人却弥漫在四周,看不见,摸不着。

  

  “他们带我们到了那个核电站。每人发了一件白长袍和一顶白帽子,还有纱布口罩。我们负责清理。我们第一天先在反应堆下面干活,又是掏又是铲;第二天都是在上面,在反应堆顶部清理。我们都拿着铁锹干活。大家把登上炉顶干活的人叫作“鹳”。机器人出了毛病,不能干活了,只能由我们来干。当时我发现耳朵出血,鼻子也在出血,喉咙痒痒的,眼睛刺痛,还有单调的声音不停地在耳朵里鸣响。我渴得要命,但没食欲。体育活动被禁止,因为辐射会伤害呼吸系统。”

  

  “军用直升机在切尔诺贝利能干什么?还有米格-2 歼击机,很多年轻的飞行员……站在反应堆旁边的森林里,吸收辐射。那是命令!军事命令!但是为什么要把这么多人送到这里来接受辐射?为什么?这里需要的是专家,而不是人体。从上空俯视,一切都清晰可见,损毁的建筑物,满地瓦砾碎片……还有密密麻麻的不大点儿的人形。一台东德的起重机停在那里,已经坏了,它在屋顶上运行没多久就坏了。机器人都失灵了。我们的机器人,由卢卡切夫院士为火星探索设计的机器人;外形与人相似的日本机器人。显然,所有机器人内部都被强烈的辐射烧坏了。而身穿橡胶外套,戴着橡胶手套的士兵还在那里跑来跑去……从天空向下望去,他们那样矮小……”

  

  “我们执勤一个班次要换三十个面具——俗话叫作“嘴套”。它使用既不方便,也不能起到完全防护作用。人们经常就把它扔到一边。带上它,呼吸都困难,尤其是夏天,太阳底下更是无法忍耐。就要死了……”

  

  “我现在不怕死,不怕死本身,但我不知道自己会怎么死。我的一个朋友死时全身肿得像个水桶,我的一个邻居也去过那里,开起重机。他死时像黑炭一样黑,缩得就像个孩子那么大。我不知道我会怎样死,如果我要死,就要正常的死,不要切尔诺贝利式的死。我自己的判断,我肯定活不了多久了。我准备好了,感觉子弹射入脑门的那一刻。我去过阿富汗,那里死得容易些,被子弹打死……”

  灾难区的人可怜,动物更可怜

  辐射区的居民迁走以后发生了什么?古老的乡村和放射物质掩埋处,成了动物墓地。

  人类只拯救了自己,却出卖了其他动物。人走后,好多个分队的士兵和猎手开进村庄,射杀了所有动物。狗扑向有人声的地方,还有猫,马什么也不明白……它们毫无过错。

  

  “森林里的动物也患上了放射病。它们忧郁地四处流浪,眼睛里满是悲伤。猎人们也感到害怕,不忍心对它们开枪。野兽不再害怕人类。狐狸和狼会跑来村里,和孩子们一起玩耍。”

  

  “我还记得,人们都走了,猫和狗却留了下来。一开始,我在村里四处走动,给它们倒牛奶,再给每只狗一块面包。它们都站在自家门口,等着主人回来,一直在那里等了好长时间。猫饿了,就吃黄瓜,吃西红柿。到秋天,我把邻居门前的草割掉。围栏倒了,我把围栏钉好。我在等人们回来……邻居家有一只狗,叫茹奇克。我对它说:茹奇克,如果你先看到人来,你要喊我。”

  

  “活下来的狗住进了楼房,如果你走进去,它们会向你扑来……它们已经不再相信人类。那次我走进一间屋子,屋子中央有一只母狗,四周围着小狗崽。是不是很可怜?我当然也觉得不舒服,我比较了一下,事实上我们做的事就跟宪兵差不多,就像是参加战争。那是根据制订的方案执行的军事行动,我们也是参加者,将村庄围起来。”

  

  “从直升机上往下看去,地上有鹿,野猪,在走动。那么瘦弱,困倦,好像还没睡醒,动作很慢,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它们在吃草,在这里长大,在这里饮水。它们不会理解,它们也得离开。和人们一起离开……”

  在白俄罗斯隔离区,花园里的花朵开放得异常艳丽,果实长得特别硕大,小草在太阳下闪烁着快乐的光,鸟儿在歌唱。一切都在原地,一切尽如平常。可是有人会警告说:不能摘花,不能坐在地上,不要喝水……这熟悉的世界,如此陌生。

  

  “我第一次进入隔离区……我在车上想象,那里可能完全被灰白色的灰尘所覆盖,或者满是黑色的烟尘,就像卡尔·布留洛夫的《庞贝城的末日》里的画面。而等我到达目的地,才发现那里太美了,真是美不胜收!鲜花盛开的草原,春天嫩绿色的森林。在我最爱的这个季节,一切都生机盎然,万物在茁壮生长和歌唱……然而看到禁止进入的标语,让人惊叹于这美丽和恐惧的结合。”

  一部献给人类的启示录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阿列克谢耶维奇

  事故后十年,白俄罗斯著名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事故发生现场,历时数年,访问了超过500位幸存者,用心倾听他们的声音。

  她用普通人的声音平贴出时代的全景,书写了一部人类的启示录。在这里,平凡人物的真实经历比小说更惊心动魄。每个人的声音都透视着历史的崩塌、谎言和隐瞒、人的价值观,以及愤怒、恐惧、勇敢、同情和爱。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二手时间》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代表作。

  ★中文简体版首度完整出版,作者全新修订,指定译本。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揭开切尔诺贝利灾难的“内幕和真相”。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2周年,以本书作为对受难者、牺牲者的祭祷。

  ★ 一部反思人类技术灾难的启示录。福岛核泄露、朝鲜核试验等人类的科技危险正潜伏在我们身边,当我们反思历史,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相关书籍推荐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白俄罗斯]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著 孙越 译丨2018.08

  购买详情,“阅读原文”

  延伸阅读推荐

  

  《二手时间》

  [白俄罗斯]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著 吕宁思 译丨2016.06

  近期好文推荐

  

  [攻略] 阿信带你逛2018上海书展,精彩内容早知道

  [商业] 薛兆丰: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人物] 关于中国的衣裳的故事,没人比他更懂,沈从文的中国服饰情结

  [文化] 影响莫言、余华等几代作家的文字,还会影响今天的我们吗?

  「书单」不可不看 · 每周新书丨2018年第32周

  「历史」公然支持抢劫,一个大国的强盗式崛起[科技] 基因技术三步复活一头猛犸象,一大波史前生物来袭

  -End-

  2018.8.14

  近期新书一览,点击书封即可看到有关内容!

相关文章